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2.(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
B.
C.
D.
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4.(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 B.
C. D.
5.(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发明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下图是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它们分别用于
A.耕作,灌溉
B.耕作,纺织
C.运输,冶铁
D.运输,灌溉
6.(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下图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
A.争霸与争鸣的春秋战国 B.秦汉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C.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 D.明清王朝的盛世余晖
7.(2021·江苏灌云·七年级期末)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8.(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9.(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诗句反映的劳动工具是( )
A. B.
C. D.
10.(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宋朝时期赵汝鐩在《耕织叹》中用“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场景描述农业生产,其中“久晴渴雨车声发”中提到了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 B.
C. D.
11.(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关于茶具的选择,“茶圣”陆羽曾记载: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这里的“邢瓷”属于
A.青瓷 B.唐三彩 C.秘色瓷 D.白瓷
12.(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据史料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是什么工具( )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水排
13.(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以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而闻名中外的是( )
A.唐三彩 B.青花瓷 C.越窑的青瓷 D.邢窑的白瓷
14.(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写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秧马
15.(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17.(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下列唐诗中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情景的是( )
A.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暮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18.(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哪个城市的诗句( )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19.(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是邵阳洞口县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曾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许多名篇我都能背诵。”下列作品属于李白的是( )
A.《蜀道难》 B.《念奴娇 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西游记》
20.(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佳句最能体现唐代文学特色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1.(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唐代李白“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这位诗人历史上被称为
A.诗魔 B.诗圣 C.诗仙 D.诗史
22.(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辛弃疾 D.白居易
23.(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24.(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颜真卿
25.(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饱含忧国忧民的神情的特点。”这里的“他”是唐朝的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李清照
26.(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2018年2月,下图(《步辇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关于该图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它是唐明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B.它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C.它描绘了唐玄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
D.它是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品
27.(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二、综合题
28.(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魂牵梦萦大唐盛世。
材料一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
(1)唐太宗重用了哪些人才?(举一例说明)结合材料说明唐太宗任用人才强调哪些方面?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2)《忆昔》反映了唐代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说明你判断它的依据是什么?
(3)结合诗中提示回答,唐代主要盛产什么粮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创新,举一例说明唐代有哪些创新,其作用是什么?
(4)唐代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有“唐人街”。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唐朝的印象。
29.(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四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你是否赞同“隋的灭亡是因为修建了运河”?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4)综合隋唐历史的探究,给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启示?
30.(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新的气魄,昂扬进取的精神,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开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阅读材料三,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分析可知,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因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包含的类别有宗教、手工业、医药学、农业等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A 铁农具是春秋时期的工具;B 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C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故选D。
3.C
【详解】
依据杜甫的诗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在大轮子上绑上一个个小竹筒,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图C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符合题意;图A是西汉时期,南方人民发明的“秧马”,用于插秧,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A项不合题意;图B是曲辕犁,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图D是汉代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唐朝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能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所以C项符合题意;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与题干所描述的不一致,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耕犁,适用于精细耕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与题干描述不一致,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秧马,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与题干描述不一致,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改进的曲辕犁是耕作工具,唐朝农民发明的筒车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A符合题意;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C不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详解】
依据题干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三彩、雕版印刷《金刚经》,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唐朝陶瓷艺术精品是唐三彩,唐朝时期雕版印刷作品《金刚经》,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子打马球。以上事例反映的是唐朝的史实,从而得出图片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C选项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唐朝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繁荣,社会开放,C选项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秦汉时期,B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指明清时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熟悉教材上每个单元标题,该标题即为一个单元时期的整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8.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先进,国力强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推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项。故选B。
9.C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水轮不假人”、“一轮十简”、“循环下上”反映的劳动工具是唐朝推广的灌溉工具——简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选项C符合题意;秧马是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A排除;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B排除;耧车是西汉时期一种畜力条播机,D排除。故选C。
10.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久晴渴雨车”,即这种工具能解决久旱不雨,是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解决了农田久旱情绪。C正确;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A排除;曲辕犁是耕作工具,B排除;秧马是宋代插秧工具,D排除;故选C。
11.D
【详解】
唐朝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12.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指筒车。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其中,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故C项正确;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均与题干“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不符,排除AD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与题干“缚以竹筒”,排除B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出现了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等代表作品,其中唐三彩以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而闻名中外,故选A;青花瓷工艺在元代成熟,是明清时期瓷器的杰出代表,故排除B;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与材料中“色彩亮丽”不符合,故排除CD。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这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故选A;曲辕犁是一种耕地工具,并不是灌溉工具,故排除B;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的“缚以竹筒”内容不符,故排除C;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故排除D。
15.C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是为了去天竺求取佛法精义。遣唐使来华是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所以ABD都属于唐朝的对外交往,故选C。
16.D
【详解】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说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人种植农作物;“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
1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描述的是入侵的胡人从前是不懂农作的,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黍来了的社会情况,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可以翻译为长安百花盛开的时候,这时候的风景正是适宜玩弄、嬉戏的时候,故A项不符合题意;“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写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故B项不符合题意;“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描写的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故C项不符合题意。
18.A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区划分为整整齐齐的坊,形状近似一个棋盘,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道难》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代表作,故A符合题意;《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故B不符合题意;《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故C不符合题意;《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B
【详解】
最能体现唐代文学特色的是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故选B。
2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诗人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人称“诗仙”。故C符合题意;诗魔是白居易,诗圣是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由此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诗史”无关,排除,故选择B。
2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
24.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人们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B正确;诗人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A排除;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进入衰败时期,C排除;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D排除;故选B。
25.B
【详解】
根据材料“直面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可判断出此诗人为杜甫,他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其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故选B项;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故排除A项;苏轼、李清照属于宋朝词人,故排除CD项。
26.A
【详解】
《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是汉藏两族友好情谊的历史;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A项正确,排除C项;吐蕃不是外国,排除B项;《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很多国家相互往来;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正确;材料只涉及“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28.(1)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写出一位即可);德行、学识
(2)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
(3)水稻、粟;曲辕犁:农业耕作(或筒车:水利灌溉)
(4)繁荣与开放等。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他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2)通过读取题干《忆昔》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依据题干中“忆昔开元全胜日”可知,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依据题干信息“稻米流脂粟米白”可知,唐代主要生产的粮食是稻米、粟米;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大大提高了劳动校率和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动转动,如同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4)如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开放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29.(1)隋朝大运河;不赞成,隋朝亡于隋炀帝的暴政;赞成,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2)开元盛世;重视农业发展、整顿吏治等。安史之乱。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4)政府要以民为本,减轻百姓负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要任用贤能的人;要坚持改革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不赞成,理由可从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进行说明;赞成,理由可从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等分析总结。
(2)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得出开元盛世;原因:根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分析得出重视农业发展,根据“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得出整顿吏治等。事件: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3)可列举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四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可从以民为本;注重经济的发展;任用贤能的人;坚持改革等角度分析回答。
【点睛】
30.(1)皇帝:唐玄宗。称誉:史诗。
(2)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
(3)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4)典型事例:“胡风盛行”(或玄奖西行、鉴真东渡)。文化特点:博大精深(或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详解】
(1)皇帝:根据材料一中“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描绘的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盛世局面。称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被誉为“史诗”。
(2)根据材料二“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并结合所学,从完善制度、 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方面进行概括。
(3)办法:根据材料三“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可知,唐太宗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的史实即可。
(4)典型事例:根据材料四中“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等信息,从“胡风盛行”、玄奖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一个即可。文化特点:根据材料四“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等信息,从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等特点中任意概括一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