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第1篇 陈情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第1篇 陈情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09: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9课 陈情表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博学多识,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郎中、尚书郎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其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职。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
【作品】 《陈情表》
二、背景链接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愿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因而以此为由,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
三、相关常识
(一)文学常识

表,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书。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作“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二)文化常识
1.刺史
官职。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晋,刺史指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2.秀才
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秀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为茂才。后来“秀才”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3.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自己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遂用“结草”代指报恩。
4.人才选拔制度
(1)征辟制:两汉时期,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施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随着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士族门阀把持朝政,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3)科举制: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险衅(xìn)        2.夙(sù)
3.闵凶(mǐn) 4.祚(zuò)
5.强近(qiǎng) 6.茕茕(qióng)
7.孑立(jié) 8.日笃(dǔ)
9.拔擢(zhuó) 10.优渥(wò)
11.矜愍(jīn)(mǐn)
二、通假字
1.零丁孤苦 “零丁”同“伶仃”
2.夙遭闵凶 “闵”同“悯”
3.四十有四 “有”同“又”
三、一词多义
1.夙
2.薄
3.寻
4.矜
5.卒
四、词类活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2.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作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翻译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每”字即可。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4.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
5.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形容词作名词,元老、旧臣
6.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
7.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8.愿陛下矜愍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意
9.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五、古今异义
1.愿陛下矜愍愚诚
古义:希望。
今义:愿意;祝愿。
2.未曾废离
古义:停止。
今义:没有用的。
3.形影相吊
古义:安慰。
今义:悬挂。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等开始存在。
5.舅夺母志
古义:强行改变。
今义:抢;争取得到。
6.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缠绕。
今义:婴儿。
7.晚有儿息
古义:子。
今义:呼吸时进出的气。
8.逮奉圣朝
古义:及、至。
今义:捉拿。
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10.除臣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今义:去掉。
11.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述(苦衷)。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自己的私情。
今义:少;不重要。
13.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14.庶刘侥幸
古义:希望。
今义:众多。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译文:(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
译文: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
3.臣具以表闻。(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将以上苦衷在表中一一呈报。
4.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译文: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
七、积累词语
1.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2.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用日落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3.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4.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哪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答:                                    
                                    
                                    
[明确]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陈情。
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李密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设计】
1.在第一段中,李密陈述要对祖母尽“孝情”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达效果?
答:                                    
                                    
[明确]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相依为命。
④“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哪句话体现出李密的“狼狈”?
答:                                    
                                    
[明确] 两难境地: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体现“狼狈”的句子:“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说明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建立,在蜀汉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是作者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答:                                    
                                    
                                    
[明确]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守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晋武帝的疑虑说出来,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5.李密提出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答:                                    
                                    
[明确]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微任务二 品味语言
【任务设计】
6.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  这些词语都体现出新朝对李密的重视: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7.第二段“切峻”“责”“逋慢”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明确] 这三个词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厉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生气发怒的情形。
微任务三 体会写法
【任务设计】
8.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答:                                    
                                    
[明确] 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9.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答:                                    
                                    
[明确] 表达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皇帝的疑虑。表示自谦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                                    
                                    
[明确] (观点一)不同意。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虚假的,而是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二)同意。李密对蜀汉念念不忘,他曾评价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词,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融情于理
【课内挖掘】
《陈情表》陈情的方式是融情于理、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李密将据实陈说与视情陈说相结合,家庭处境、祖母卧病、朝廷催责等均据实陈说,以取得同情和信任;而盛赞朝廷的“以孝治天下”以及“少仕伪朝”等陈说,则显示出作者经验老到、明哲保身的一面。
【技巧指导】
所谓“融情于理”,就是在议论之中渗入感情,使“情”与“理”交融为一。对读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读者,感动读者。
一、“融情于理”的方法
1.语言要生动、有感情。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逻辑严密、论辩色彩浓厚。要把感情融于说理中,就得多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把枯燥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
2.要多用修辞手法。
语言要有感情,生动、形象,就必须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3.要选用合适的句式。
句式的语气本身就是感情的体现,因此,写作时选用合适的句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情达意。比如:反问句就有反诘说理的语气,感叹句可以是惊喜、愉悦感情的表现。
4.“说理”与“抒情”紧密结合。
写作时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寓情”,但要以说理为主。
二、使用“融情于理”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1.严格地说,“融情于理”并不等于以抒情代议论,只不过使说理更具感情罢了。所以,在表述上还应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语言上的逻辑推理,而不能只是为抒情而抒情。
2.要精心选择修辞手法,哪种修辞手法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感情,就用哪种。
3.要注意抒情的“度”。“融情于理”是有感情地说理,但抒情程度不可太浓,抒情方式也不能太露,只能是情理交融、互相糅合。
4.融情于理的运用位置。此法既可通篇运用,也可以局部使用。
【针对训练】
运用“融情于理”的写法,写一段关于“友谊”的200字左右的短文。
答:                                    
                                    
                                    
[参考示例] 
友谊,一生的财富
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多少优美的诗句来歌颂与赞美它。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朋友就是友情的代言人,他们不曾嫌弃任何人与放弃任何人,而是用他们那博大的心去容纳与接受别人,使别人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与关怀。
友谊,如同夏天的风,当你酷热时给你清凉;友谊,如同秋天的菊,当你孤独时为你绽放;友谊,如同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给你温暖。曾记得,当我考试失利一蹶不振时,是朋友陪我默默流泪,是朋友鼓励我“失败是成功之母”,让我再战,使我在挫折面前不低头、不屈服。高兴快乐时,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分享这瞬间即逝而又美好的时光。友谊,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