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第2篇 项脊轩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第2篇 项脊轩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09: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项脊轩志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反对拟古,提倡直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作品】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
二、背景链接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昆山项脊泾居住,故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三、相关常识
1.志
“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将历史及人们的记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志”与“记”相似,但二者仍有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虽是记“轩”,但内容偏重人物事迹,因此以“志”为篇名。
2.象笏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3.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4.文言文数字表示方式
(1)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陈情表》)可译为: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
(2)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概数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数”等表示。如:每字有二十余印。(《活板》)可译为: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
(3)分数表示法: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可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如:“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分数表示方法不同的。
(4)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可译为:木兰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以上。
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可译为:船头坐着三个人。
(5)序数表示法:
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6)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渗漉(shèn)(lù)      2.修葺(qì)
3.栏楯(shǔn) 4.呱呱而泣(gū)
5.扃牖(jiōng) 6.异爨(cuàn)
7.阖门(hé) 8.垣墙(yuán)
9.长号(háo) 10.老妪(yù)
11.迨(dài) 12.珊珊可爱(shān)
13.象笏(hù) 14.偃仰(yǎn)
15.先妣(bǐ)
二、一词多义
1.归
2.得
3.置
4.每
5.当
6.为
7.所
三、词类活用
1.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名词作状语,往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作状语,亲手
4.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
5.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6.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7.客逾庖而宴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用饭
8.执此以朝 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数词用作名词,一体、整体
四、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或道观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3.凡再变矣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后五年,吾妻来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译文:形制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
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省略句)
译文: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答:                                    
                                    
[明确] 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内容分析
【任务设计】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贯穿其中的情感是什么?
答:                                    
                                    
[明确] 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贯穿其中的情感是“喜”。
2.修缮前后的小轩分别是什么样子?
答:                                    
                                    
[明确]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贯穿其中的情感是什么?
答:                                    
                                    
[明确] 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贯穿其中的情感是“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作者对母亲以及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答:                                    
                                    
[明确] 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以足音辨人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主要写了什么?
答:                                    
                                    
[明确] 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微任务二 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任务设计】
6.文章第二段共写了哪几件事?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                                    
                                    
[明确] (1)文章第二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瓦解;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作者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情绪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7.文章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与前文有怎样的联系?
答:                                    
                                    
[明确] 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8.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所写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人物 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 人物的情感态度 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母亲 以指叩门扉 关怀 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爱、期待 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文章至“不常居”就已交代完后事,按理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末写枇杷树?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画蛇添足还是神来之笔?试作赏析。
答:                                    
                                    
[明确] (观点一)是神来之笔。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观点二)是神来之笔。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作者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段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
细节描写
【课内挖掘】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技巧指导】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对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作用:(1)有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的作用。(2)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3)它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要注意:(1)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2)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针对训练】
请你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线头,一手捏着针,费了好大的劲儿,还是穿不上线。我悄悄走过去帮助她。借助灯光,母亲开始一针一线地缝起衣服。她先是观察一下衣服,然后再用针密密缝织。有时她感到手有些僵硬了,就停下来往手上哈几口气,搓一搓双手,然后再接着缝衣服。望着她的身影,我不禁感到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