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射阳·七年级期末)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就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鉴真东渡
D.新罗留学生涌往长安
2.(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 ②创制文字 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3.(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宋代赞宁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下列体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4.(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唐玄宗年间,一高僧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该高僧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马可 波罗
5.(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描述了唐朝与某邻国的文化交往,该邻国是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6.(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玄奘西游取真经,鉴真东渡传佛法”,横批应为
A.海路通达 B.文明互鉴 C.经济繁荣 D.民族和睦
7.(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卿(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鉴真
9.(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西游记》以玄奘西行为原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其中的“西天”是指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10.(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
A.促进中日友好交流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中印友好交流 D.推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11.(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带回大量佛经并主持译经工作
C.玄奘将佛教传入中国
D.玄奘用亲身经历写成了《西游记》
12.(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关键词:“天竺”、“《大唐西域记》”、“那烂陀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张骞通西域
二、综合题
13.(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中国与亚洲诸国,或国土相连,或一衣带水。千百年来,人民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交流,谱写出了一页页壮丽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韩异《遣唐使与学问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交流发挥了什么作用?日本人的什么精神值得学习?
材料二 佛教东传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向另一个文化高度发达国家的传入。比起佛教来,中国人固有的意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许多明显的优越之处,这就决定了佛教思想对中国人的意识不是“征服”,而只能是“融汇”……。
——《中外文化交流史》(张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历史上通过佛教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个典型实例。
材料三 郑和一行的访问受到普遍的欢迎。在占城,国王乘大象,其他酋长骑马,来到城郊迎接郑和,前后拥随着一支五百人的队伍,一有的拿着锋刃短枪,有的舞着皮牌,有的打着鼓、吹着椰壳筒,举行欢迎仪式。在榜葛刺……”。
——《国史概要》(樊树志)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郑和一行的访问受到普遍的欢迎”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唐朝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属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不属于唐朝外交,A符合题意。BCD项都是属于唐朝对外开放中形成唐文化圈的因素。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正确;BCD选项不全面,排除。综上答案A。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甘英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玄樊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C
【详解】
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故选C;汉朝张骞出使西域,A错误;玄奘到达印度,B错误;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人在元朝来到中国,D错误。
5.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鉴真”“奈良城”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唐朝与某邻国的文化交往,该邻国是日本。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6.B
【详解】
“玄奘西游取真经”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 “鉴真东渡传佛法”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所以题干对联主题为中外交往,文明互鉴,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对联主题与海路交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无关,故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7.B
【详解】
依据“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可知其中阶段③的时间段是581年到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选B。
8.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A排除;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并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BC排除。故选D。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唐玄奘到天竺去取经,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行取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因此题干材料中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的贡献是促进中印友好交流,故选C。
11.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大唐高僧玄奘历经千险西游取经,带回大量佛经并主持译经工作,并口述了《大唐西域记》,B正确;唐朝时称印度为天竺,而不是波斯,A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而不是唐朝,C错误;《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不是玄奘,D排除。
1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正确;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了中国的文化。鉴真组成修建了日本的著名建筑——唐招提寺,B排除;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C排除;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D排除;故选A。
13.(1)将唐朝先进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
(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和平之旅;对沿途各国慷慨送礼,发展友好关系。
【分析】
【详解】
(1)根据“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分析得出将唐朝先进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精神:根据“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得出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
(2)根据“佛教东传中国”,结合所学,可列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原因:可从和平之旅;对沿途各国慷慨送礼,发展友好关系等分析总结。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