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第2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第2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09: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曾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长于诗文辞赋,创作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诗歌,隐寓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其作品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
【作品】 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二、背景链接
仕途之困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
督邮事件
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陶渊明被任用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并序》就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一篇宣言书。
三、相关常识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一稔(rěn)        2.敛裳(liǎn)
3.惆怅(chóu)(chàng) 4.轻飏(yáng)
5.熹微(xī) 6.壶觞(shāng)
7.眄(miàn) 8.流憩(qì)
9.出岫(xiù) 10.翳翳(yì)
11.棹(zhào) 12.窈窕(yǎo)(tiǎo)
13.西畴(chóu) 14.东皋(gāo)
15.耘耔(zǐ) 16.遑遑(huáng)
二、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同“横”,横木
三、一词多义
1.乘
2.绝
3.引
4.以
5.而
四、词类活用
1.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2.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作动词,拄着
3.乐琴书以消忧 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4.或棹孤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5.实迷途其未远 名词作动词,误入迷途
6.倚南窗以寄傲 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7.携幼入室 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
8.心惮远役 形容词作状语,到远处
五、古今异义
1.悦亲戚①之情话②
①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②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做耕种之事。
今义:指有事情。
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4.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来的人。
5.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拐杖。
今义:搀扶老人。
6.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7.曷不委心任去留
古义:指生死。
今义:离开、留下。
8.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皆口腹自役。(宾语前置句)
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2.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译文: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3.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呢?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7.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译文:既然自己的精神为形体所役使。
“为”表被动的句式
被动句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的句子。“为”“为……所……”是借助了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其形式是:“为+施动者+动词”“为+施动者+所+动词”。
8.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译文: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见”表被动的句式
“见”“见……于……”是借助了介词“见”表示被动意义,其形式是:“见+动词”“见+动词+于+施动者”。
9.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
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日?
七、积累词语
1.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
2.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根据作者行踪的变化,梳理出本文叙事的线索;结合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梳理出抒情的线索。
答:                                    
                                    
                                    
                                    
                                    
[明确] 叙事线索:官场→归途→抵家→室内→园中→郊外。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部分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和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把握内容
【任务设计】
1.小序讲了哪些内容?
答:                                    
                                    
[明确] 叙述了作者出仕的原因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2.小序中讲到的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尝从人事……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要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
微任务二 鉴赏语言,体会感情
【任务设计】
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答:                                    
                                    
[明确] 这几句是自慰之辞。“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经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4.“载欣载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明确] 体现了作者远远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与为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怎样的深刻内涵?
答:                                    
                                    
[明确] 这两句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些归来的感叹,同时“松菊犹存”更是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
6.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和“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因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答:                                    
                                    
[明确] 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细品味,基调还是静谧而平和的。
8.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从生活上远离丑恶污秽的现实。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对于本文情感是写“乐”还是写“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                                    
                                    
[明确] (示例一)我认为是写乐。首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等句,抒发归途之乐。次段描写归居独处之乐。“载欣载奔”写归家之乐,“携幼入室”写天伦之乐,“引壶觞以自酌”写家中独居之乐,“园日涉以成趣”四句写园中独涉之乐,“云无心以出岫”写独处安闲之乐。第三段写归耕之乐。第四段写文人隐士的高雅之乐。最后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用一“乐”字收束全篇。因此,可以说,本文通篇都是写作者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是一首诗化的田园牧歌。
(示例二)我认为是写悲。作者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使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字里行间潜藏着人生的凄凉。第一段“心为形役”包含了几多辛酸。弃官归田,实出于无奈。第二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反衬作者受羁绊的无奈。第三段“乐琴书以消忧”暗含世无知音的隐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自伤自悼的自然流露。第四段“寓形宇内复几时”感叹人生苦短。“乐夫天命”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所以,《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示例三)我认为作者情感是矛盾的,有“乐”也有“悲”。不能单一地认为是写“乐”或是写“悲”,这既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可以从大量诗句中得到印证。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小孩。盈室,满屋。瓶无储粟:指家无余粮。瓶,盛粮食的器皿。
爱为德: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家叔:可能是作者的叔父陶夔,当时任太常卿。见:被。风波未静:指战乱未停息。心惮
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涉:游览、游玩。策:拄着。扶老:拐杖。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矫首:抬起头。遐观:远望。岫:峰峦。景:日光。翳翳: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课内挖掘】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在写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借助于对景物形象生动的描绘来抒情。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技巧指导】
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须做到以下四点:
1.笔下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自然景物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写景时要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写心情郁闷感伤,选取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写心情亢奋激动,选择杨柳依依、晓风残月就不合适。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作者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要先写好景物。我们应该抓住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对之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分明、突出,个性独特、鲜明。
3.抒情力求真挚自然。借景抒情的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所以,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在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更不能装腔作势。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顺畅,要有水到渠成之感。切记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强贴上某一种标签。
4.要放得开,收得拢。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指材料要充实,内容要丰富,要进行联想和想象,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因到果。要纵穿天地,横贯古今。所谓“神聚”,就是说无论材料多丰富,选择面多繁杂,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不可游离于中心和主题,否则,文章就是一盘散沙。
【针对训练】
写一段文字,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个人对生命的感悟。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飘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吗?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我慢慢地伸出手,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我的手掌上。我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它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在疤痕处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中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
群文任务——关联与比较
1.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却能保持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答:                                    
                                    
[明确] (1)这两篇文章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如《兰亭集序》只用了两个典故。作者以“崇山俊岭,茂林修竹”写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字写尽景色清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提到的多个典故,运用恰当、简明。(2)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如《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朗朗上口,传诵至今;《归去来兮辞并序》句式整
齐,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用词自然。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两篇文章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两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但又各有特色。《归去来兮辞并序》骈偶押韵,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兰亭集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