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江苏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江苏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08: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9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2.(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写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4.(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宋代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另外,南宋陆游曾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宋代
A.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5.(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6.(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2018年全国各省份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一季度经济总量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均超过两万亿,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这种现象最早确立于
A.隋朝中后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中期
D.南宋时期
7.(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分析该表,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A.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B.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
D.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8.(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内容是张萌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趋势
C.民族关系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9.(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C.中国古代丝织生产达到高峰 D.宋代的制瓷水平领先世界
10.(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谚语说明了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城带
A.气候宜人 B.交通便利 C.商业繁荣 D.成为丰饶的粮仓
11.(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12.(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3.(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陆游集》中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这一现象出现在( )
A.隋唐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4.(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是在什么时期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5.(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追求品质、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造就了许多手工业精品。下列文物属于宋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

A.司母戊鼎 B.铜冰鉴 C.骑驼乐舞三彩俑 D.定窑孩儿枕
16.(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北宋时兴起的江西 ,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A.景德镇 B.南昌 C.越窑 D.泉州
17.(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8.(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沽:买)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A.重商轻农 B.夜不闭市 C.文化繁荣 D.城管严格
19.(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20.(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诗)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诗)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2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
A.三国时期蜀国
B.三国时期吴国
C.唐朝四川地区
D.北宋四川地区
22.(2021·江苏射阳·七年级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现今又有了网络货币。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
A.秦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3.(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4.(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 B. C. D.
25.(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交子街是“世界第一纸币”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古代的华尔街,如今的均隆街就是以前具有千百年历史的交子街。这里所说的均隆街应位于我国今天的哪一城市
A.陕西西安 B.河南开封 C.浙江杭州 D.四川成都
26.(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广州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27.(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货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的发展
28.(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全球通史》:“……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
A. B. C. D.
29.(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是实物货币,现今又有了电子货币。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
A.江苏 B.四川 C.河南 D.陕西
30.(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全球通史》称“宋朝的黄金时代”除了文化成就更主要是发生“商业革命”,对应的史实是
A.海外贸易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 C.瓦子出现 D.交子出现
31.(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现代社会中,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期的( )
A.交子 B.会子 C.五铢钱 D.银票
32.(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这一铜版最能说明( )
A.宋代造纸术的繁荣 B.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宋代在全国发行纸币
33.(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在欧洲,瑞典是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时间在1661年,比中国纸币的出现晚了600多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二、填空题
34.(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
35.(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唐宋时期,我国制瓷业已达到很高水平。唐朝______(瓷窑名称)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3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_____,以分知州权力。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加以管理。
三、综合题
37.(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
材料二: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前朝的哪里?前朝的建立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苏湖”地区在当时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什么?
(3)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富”,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38.(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材料二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4)读图,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
39.(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出现了热闹的街市、精致的商业商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苏州)又为东南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从汉末落后到隋唐均势再到两宋超越,南方经济在迅速发展,而这一切,却是北方人带来的.
——以上均摘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现象或事物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由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能获得哪些启示
40.(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他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操劳一生。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种之,盖早稻也。
——《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清文献通考》记载:“人民渐增,开垦无余”,即耕地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使得栽培技术更趋向于集约化。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外作物的传入,番薯、玉米等,改变了我国作物的布局。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农业》
(1)据材料一,分析促使隋唐时期南方粮食作物复种制出现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宋真宗推广占城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1.(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经济发展紧系国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甲描绘了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什么治世局面?写出唐代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两例。
(2)手工业、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何地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写出宋代支持海上贸易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指出图乙中“盛世”所指朝代及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
(3)各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关系。根据材料丙,归纳农业和商业间的关系。综合上述探究,总结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经验。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根本,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由此两则材料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项符合题意。B项不合题意;AC两项两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详解】
依据题干“苏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经济发达,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5.C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两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量(户数)、财政收入的比重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经济重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在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天上天堂,地下苏杭”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北方人口南迁,A项错误;图表和宋朝社会生活无关,B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思是宋朝经济重心南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D符合题意;隋唐时期是大规模南移的过程,A和B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分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表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现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图表中西汉至唐再到南宋可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表格中可知,西汉至唐再到南宋,南方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加大,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因此分析该表,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D
【详解】
根据题干“南宋‘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大意是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这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由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没有涉及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ABC项。
9.A
【详解】
从唐中期开始至南宋,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故A项正确;题干主旨强调的是农业生产,BCD强调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故选A。
10.D
【详解】
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A
【详解】
宋朝时期,南方战乱较少,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为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故选A。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可以满足天下对粮食的需求。而太湖流域是江南地区,此谚语说明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达。选择答案B。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占城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宋代手工业精品”,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烧制的瓷器,有别样的美感。其中定窑孩儿枕是河北定窑的产品,属于宋代手工业精品,故选D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故A错误;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故B错误;骑驼乐舞三彩俑是唐代陶器,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6.A
【详解】
江西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并成为著名的瓷都,A正确,B排除;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C排除;泉州在今福建省内,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D排除。故选A。
17.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市已遍布城内各处、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坊与市已没有区别,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直至天明”可知,这体现了夜市的经营活动,故B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东京的商业活动,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C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分析,题干的“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的“海商”指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这句话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情况。故选C。
20.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其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苏湖熟,天下足”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A项“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的繁荣;B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评价的是隋朝大运河;C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携带方便,北宋时期使用铁钱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三国时期蜀国、三国时期吴国、唐朝四川地区没有出现纸币,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古代纸币交子的出现的相关知识。
2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是圆形方孔钱,A排除;唐朝是铜钱,金属货币,B排除;南宋继续使用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D排除。故选C。
2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4.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故A符合题意;南宋出现的时间晚于北宋,故B不符合题意; 美元,又称美圆、美金,是美国的官方货币。 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的通过。晚于北宋,故C不符合题意;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晚于北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北宋前期,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
2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频繁,传统的铜钱、铁钱比较笨重,不方便频繁地交换和携带,于是出现了纸币,B项正确;主要是铜铁等金属铸造的货币过于笨重,不利于流通,而不是金属本身的紧缺,排除A项;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而不是江南地区,排除C项;造纸技术的发展只是纸币出现的条件而已,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A是金属货币,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与题意不符;B是交子,宋代商业繁荣,在货币领域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属于商业革命;C项是活字印刷术,属于科技成就;D项是手工工场,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由此分析ACD不符题意,故此题选B。
2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选项B符合题意;江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不是河南而是四川,故排除C项;不是陕西,故排除D项。
30.D
【详解】
根据材料“除了文化成就更主要是发生‘商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D项正确;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贸易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纸币交子的出现更符合这时期的“商业革命”含义,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北宋时期发生“商业革命”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北宋时期出现的瓦子是娱乐场所,瓦子的出现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的丰富,不能很好地体现“商业革命”,C项错误。
31.A
【分析】
【详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交子,故选A;南宋出现会子,不符合“世界上最早”,排除B;西汉使用五铢钱,不是纸币,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32.B
【详解】
材料中的纸币铜板拓片说明了纸币在宋代时期已经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的出现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纸币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选B;纸币铜版拓片可以反映出宋代的印刷技术,但无法说明造纸术繁荣,故排除A;纸币铜版拓片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情况,故排除C;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并未全国发行纸币,故排除D。
33.C
【详解】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项属于铜钱,排除;会子出现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择C。
34. 景德镇 武则天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点睛】
35. 越窑 景德镇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6. 通判 市舶司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可知①处应填“通判”;②处填“市舶司”。
37.(1)北宋都城东京或东京 赵匡胤
(2)水稻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迁入人口带来先进工具、技术、优良品种等;南方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政治环境相对安定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的“故都”,指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前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地区在当时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水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富”,说明了经济发展的格局是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迁入人口带来先进工具、技术、优良品种等;南方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政治环境相对安定等。
38.(1)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
(2)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更加兴旺。
(3)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改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4)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详解】
(1)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包括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
(2)依据材料二,“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由此可知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包括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更加兴旺。
(3)根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以归纳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改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具体包括: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等。
(4)依据材料四中“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读图可知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是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39.(1)宋代商业的繁荣。
(2)经济重心南移(从 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产生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言之有理, 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宋代出现了热闹的街市、精临致的商业商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归纳得出材料一中现象或事物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2)根据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苏州)又为东南根底日:苏湖熟, 天下足’。”可知,材料二表明,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经济重心南移这一 变化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和平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
40.(1)因素:南方人口增加:先进生产工具推广(曲辕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遍采用插秧技术)。
(2)原因:江淮两浙常发生早灾,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占城稻耐旱。
(3)问题: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足,自然灾害解决: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兴修水料;引进或改进品种:改进农业技术和工具等。
【详解】
(1)据材料一“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可归纳出南方人口增加;根据“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可归纳出先进生产工具推广(曲辕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普遍采用插秧技术)。
(2)据材料二“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可知,宋真宗推广占城稻的原因是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
(3)综合上述材料“即耕地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使得栽培技术更趋向于集约化”可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人口众多,粮食产量不足;“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反映的是自然灾害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解决这些问题要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兴修水料;引进或改进品种:改进农业技术和工具等等。
41.(1)唐玄宗;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
(2)景德镇。指南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等。(任意1点)市舶司。清朝;商业市镇兴盛。
(3)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门间要协调平衡发展等。(任意1点)
【分析】
【详解】
(1)根据“开元全盛日”可知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2)根据所学可知,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宋代海上贸易的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苏州商业繁荣的局面,体现了清代商业市镇兴盛。
(3)根据“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得出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经验:综合材料,可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科学技术推动;政策支持;农工商协调平衡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