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宇宙的边疆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还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作品】 《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等
二、背景链接
卡尔·萨根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科教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的2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还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都融入了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过程,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三、相关常识
实物、图画说明的好帮手——解说词
1.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
2.解说词是按照实物陈列的顺序或画面推移的顺序编写的。陈列的各种实物或各个画面有相对的独立性,反映在解说词里,应该节段分明,每一件实物或每一个画面都有一节或一段相对应的文字说明。
3.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确定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于解说的主题之外。
4.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收到画面或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含意。
5.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晕眩(xuàn) (2)尘埃(āi)
(3)脚趾(zhǐ) (4)夙望(sù)
(5)广袤(mào) (6)椭圆(tuǒ)
(7)奄奄一息(yǎn) (8)彗核(huì)
(9)氦气(hài)
2.多音字
(1)秘 (2)奇
(3)召 (4)泡
(5)徊 (6)壳
(7)旋 (8)济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7. 8.
三、辨析词义
1.诞生·诞辰
[辨析] “诞生”意为出生,动词,是中性词,对任何人都可使用。而“诞辰”意为生日,名词,是褒义词,多用于值得尊敬的人。都与“出生”有关。二者的词性和色彩不同。
[情境选词]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②这一天是孙中山的诞辰,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个纪念会。
2.演化·演变
[辨析]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演变”既可用于自然界的变化,也可用于人类社会的变化。都表示变化。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
[情境选词] ①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场局部的疫病都有可能演化成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能确保自己置身事外。
②人类历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的过程。
3.淹没·湮没
[辨析]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多用于具体对象。而“湮没”是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多用于抽象事物。都是动词,都表示“没有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情境选词] ①山洪倾泻而下,淹没了整个村庄。
②假如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四、积累词语
[释义]
1.微不足道:形容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2.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人才济济:形容德才兼备的人很多。
4.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5.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只存一口气。
[情境呈现]
1.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无数滴水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海洋。
2.街上汽车川流不息,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3.我们的国家人才济济,有各种各样的专家。
4.订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要好大喜功,脱离实际。
5.一个优秀的医生能让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起死回生。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阅读课文,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
[明确] 第一部分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星系;第三部分介绍恒星;第四部分介绍行星和太阳系;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激发世人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艺术手法
【任务导引】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
【任务设计】
1.从整体看,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宇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 ①本文采取的是空间顺序: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②这样安排的原因:其一,就宇宙的演化来看,因为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所以作者也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的构成;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③好处:这样做可以使解说者跳出宇宙之外,将宇宙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宇宙的空间概况。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也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同时,由宇宙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家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认识相契合。
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完成下面的表格。
说明方法 例 子 作 用
列数字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 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作比较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打比方 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 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亲身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举例子 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让人信服
3.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两段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①为了突出说明宇宙的特点——任何人在宇宙面前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②不仅介绍了宇宙的知识,而且启示读者,使读者明白一定的事理,即要有开动脑筋探索未知的精神。
4.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答:
[明确]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人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微任务二 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任务导引】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当代科普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宇宙的全景。
【任务设计】
5.科普作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
答: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答:
[明确] (1)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还有很多值得人类探索的奥秘。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运用拟人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微任务三 把握观点
【任务导引】
解说词的特点之一是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任务设计】
6.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通过探索宇宙,人能获得哪些认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答:
[明确] ①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②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③人类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伟大。④宇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但我们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⑤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作者在文中一方面说宇宙辽阔无垠,充满奥秘;另一方面又说人类既渺小如“尘埃”,又“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结合课文与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明确] (示例)宇宙虽神秘,人力亦无穷。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古人认为宇宙浩渺无边,神秘莫测,难免产生杞人忧天的盲目悲观的情绪。而今人类早已涉足外太空,不断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越发了解到宇宙运行自有其法则规律,只要了解并遵循这些法则规律,我们自然可以抵达宇宙更深更远处。所以人类个体虽渺小,但整个群体却拥有无限的知识、智慧和勇气,自然可以探知宇宙更多的奥妙,甚至可以走出我们“暂时居住”的“地球”,真正返回我们的“家园”——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想来,这是何等的令人神往,怎能不为此而斗志昂扬!
巧用拟人增文采
【课内挖掘】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如文中“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到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再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召唤”一词写出了大海如同母亲一样,在呼唤她的子女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她,表达出了我们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技巧指导】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作“人格化”。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得生动的一个重要方法。
1.拟人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海底世界》)这个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
如:“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把杨梅比拟成人,写杨梅“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大海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2.运用拟人的注意事项
(1)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作者对事物必须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运用拟人手法,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然、逼真、感人,否则就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
(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不是以此为目的,那么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针对训练】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示例: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答:
[参考示例] 眼前的那棵绿柳,也许是听了微风说的情话,羞得低下了头,陶醉在美丽的春景里。头顶的那朵白云,大概是听了鸟儿传的家音,急得迈开了脚,游弋在碧蓝的天空里。
群文任务——关联与比较
本课所选的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它们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答:
[明确] ①表达方式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以举例论证(举例说明)为主。作为学术著作,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作者在论述时,运用举例子的方法阐述观点。如“拿鸟类来说,……”“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为了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感染观众,运用了议论和抒情。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②语言风格方面:《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类确凿的观点,说得非常肯定;“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中的“极为可信”,强调了可信的程度,但仍不是定论,语言表述非常严谨。《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形象地揭示了恒星种类各异的旋转方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