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主题素材——汇水成川,积土成山
时代镜像
【情境导引】
中国现当代文学,裹挟着历史的风云,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脚步,从炮火的轰鸣中吹响号角,从改革的时代大潮中逐浪前行……它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它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浓缩成沉重的文字,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冲刷成泛黄的书页,表达着各个阶层民众的喜怒哀乐,揭示着纷繁芜杂的世态人情,探索着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勾勒出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披卷细览,我们面前便展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闪耀着光芒的思想、引人入胜的故事、飘逸着馨香的文字、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思想的革新、文化的进步,可以探究作品深厚的意蕴,解读作品独特的个性,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一
1.素材积累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他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换个角度来看待,精神胜利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应用角度】 “退让”“正视现实”“变通”等。
2.素材应用
当一个人面对挫折、失败甚至灾难而消沉失望的时候,不妨来点“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可以看作一种豁达、一种退让。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每个人都要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得与失。退让不是妥协,是一种迂回;退让不是放弃,是一种睿智。退让能让人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重新调整人生的航向,重新决定自己前行的路径,以便更快、更好地到达预设的终点。
二
1.素材积累
在《边城》第五部分中,作家沈从文写道:“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做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在这里,作者把湘西质朴、纯美的习俗展现在我们面前。
湘西是美的,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应用角度】 “美”“诗意”“爱”“人性”“和谐”“精神家园”等。
2.素材应用
掬一抔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贵的年华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沈从文的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
三
1.素材积累
让感恩走进心灵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献给“母亲”的颂歌。诗人以自己的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她深挚的怀念和由衷的崇敬、赞美之情。透过诗中有关大堰河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
【应用角度】 “感恩”“孝道”“母爱”等。
2.素材应用
落叶从空中盘旋落地,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子女尽孝于年迈的父母,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子女对养育他们的父母的感恩。因为有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有感恩,才会有这个和谐的社会;因为有感恩,才会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恩不仅造就了他的诗人之名,更让我们对感恩有了更深的感悟: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是一种对爱的追求、对善的坚守,感恩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执着。
四
1.素材积累
情感守护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诗人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诗人心中的天命。因此诗人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诗人正是用《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康桥情感的守护。
【应用角度】 “离别”“离情”“守护美好”“诗意的生活”等。
2.素材应用
守护心中的美好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美好,那么康桥就是徐志摩心中的美好所在,虽然也有一丝哀愁、一丝忧伤。康桥,留下了徐志摩太多的回忆和牵挂,不知康桥属于徐志摩,还是徐志摩属于康桥,外人很难读懂其中的奥秘。正如我们不知是屈原属于汨罗江,还是汨罗江属于屈原一样。不过我们却知道,这份美好一定值得珍惜,值得守护。所以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浅唱低吟,信步江边,怅忆平生;陶潜在看透官场污浊时,种豆于南山之下,虽芳草萋萋,豆苗稀少,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心中的美好,或许是一份想念,或许是一种信念,或许是其他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守护好自己心中那份美好,唯其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才会一路灿烂。
五
1.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在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的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让大自然带你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如白驹过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感悟生命”“感悟时间”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涛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动的养分中成长,学会了感悟,感悟时间与生命。
朋友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朋友说的话没有错,生命就是一条路。
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的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之间的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它那股勇敢前进的魄力。是的,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
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告诉我:生命与自然的关联,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沉思。
六
1.素材积累
贾平凹在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陕南农村滋养了他的灵魂,即使他披上了“城市皮”,内心仍对故土的人、事、物满怀感激和怀念,所以在面对棣花街破旧的老街、消失的土地、逝去的人之时,他会有悲伤,有迷惘,想要留住熟悉的记忆,于是,贾平凹产生了想为棣花街写一些东西的冲动——“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书稿写了整整一年零九个月,贾平凹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们恨骂”。伟大的作家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为时代发声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孜孜不倦进行创作。
【应用角度】 “责任感”“专注”等。
2.素材应用
责任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起的公仆丰碑;责任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锻造的烈火精钢;责任是贾平凹“我决心以这本书(《秦腔》)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的执着……责任,让你的人生辉煌璀璨,与日月争辉。
七
1.素材积累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经典名剧,它通过众多浮雕似的人物展示,反映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常四爷。他自食其力,不甘受洋人欺侮,参加义和团运动。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坐了一年的监狱。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他的身上表现出中国人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和爱国精神。
【应用角度】 “个人与国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是一种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2.素材应用
《茶馆》中的常四爷,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亡国之危,弱国民众的心灵压抑,激起了人们的悲怆。
[精彩选编]
明天(节选)
鲁 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已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王 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梳一大大的发髻。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问问王嫂,才知道女儿才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还是新娘子衣服。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波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孩子虽是她的宝贝,可并不溺爱成性,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这点重视为王嫂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第二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吃晚饭时,王嫂加添一碗新蚕豆,就是白天那亲家送来的。两亲家说起女儿时,心酸酸的,眼睛湿盈盈的,都念着女儿。
王嫂死了女儿,儿子却好好的。一个月必来看她一次,就把工薪全部缴上,王嫂点清了数目,另外送他两块钱作零用。
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些生物在家中各有一个地位。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
把午饭开过,锅碗盘盏洗清楚后,王嫂在大院中石碌碡上坐下喂鸡,看鸡吃食。看见横蛮霸道的大公鸡欺侮小母鸡时,就追着那公鸡踢一脚,一面骂着:“你个良心不好的扁毛畜生,一个小小肚子吃多少!我打死你!”公鸡还是大模大样不在乎,为的是这扁毛畜生,已认识了王嫂实在是个好人。每天大清早,家中小黑狗照例精神很好,无伴侣可以相互追逐取乐,因此一听公鸡伸长喉咙鸣叫,就似乎有点恶作剧,必特意来追逐公鸡玩。这种游戏自然相当激烈,是公鸡受不了的。因此这庄严生物,只好一面绕屋奔跑一面叫唤,表示对这玩笑并不同意,且盼望有人来援救出险。这种唤声自然引起了一家人的关心,但知道是小狗恶作剧,谁也不理会,到后真正来援救解围的,照例只有王嫂一人。
那时节王嫂也许已经起床,在厨房烧水了,就舞起铁火钳出来赶狗,同小狗在院中团团打转。也许还未起床,小狗恶作剧闹到自己头上,必十分气愤,从房中拿了一根长竹竿出来打狗。这根竹竿白天放在院中晒晾衣服,晚上特意收进房中,预备打狗。小狗聪明懂事,食料既由王嫂分配,对王嫂自然相当敬畏,眼见那根竹竿是王嫂每天打它用的,只是大清早实在太寂寞了,兴致又特别好,必依然折磨折磨大公鸡,自己也招来两下打,因此好像一个顽皮孩子一般,跑到墙角去撒一泡尿,不再胡闹,乐意结束了这种恶作剧。尽管挨骂,挨打,小狗心中还是清楚明白,一家中唯有王嫂最关心它。
(有删改)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 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麟,麒麟。
风 景
贾平凹
我说的风景是在我家那一方小小的窗上。我常坐在窗前,无聊地向外张望。数年前,天上的星子很稠,后来渐渐归稀,待到高大的建筑撵过来,建筑上的窗便装扮了我的风景,我的窗也即或装扮了人家的风景吧?这么想着,很有些卞之琳先生的诗味,我就将头偏过去,久久地看建筑物下的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见有一个老头,好高的个子,细细瘦瘦,从地埂的这边走到地埂的那边,再从地埂的那边走到地埂的这边,来回均一百一十步,一步也不差的,就像一把活动着的人尺。
“老伯,在练功吗?”一日,我终于走出屋去,想找他说个解闷儿的话。
“气功。”
“噢,人老了要健身的。这是哪家气功?”
“生气的功!”
他站住了,虎虎地拿眼睛瞪我。这是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瞪得久了,他便松下劲来,一扑沓僵坐在了地上。我认出这是一位农夫,有一双硬壳的手,虽然是穿了一件呢子中山短装,但没有系扣子,里边的衬领很油腻。我知道这里的农村已陆续划归城市,土地被征用,村子里不时要噼噼啪啪鸣放鞭炮,农民获得一笔巨款,又焕然一新作了市民,那些年轻人兴高采烈了。我就投其所好,说:
“听说你们都可住高楼了?”
“人是雀儿吗?”
“你们好幸运,没文凭也‘农转非’了!”
“有地气吗?”
“住小土屋有地气,却得关节炎的。”
“亲戚来了就不患水土病吗?”
“都吃自来水了,闹不了肚子的。”
“开电梯还行?”
“让你去厂里开电梯?那是好工作啊!”
“好,好,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
“这操什么心?”
“小时候,夏天在院子里乘凉,爹睡在席左边,娘睡在席右边,我睡在中间,为的是怕狼叼了去。天一黑,常看见田埂上有狗,叫‘哟哟哟’,它就来了,一看见一条大尾巴扫帚一样扫在地上,便猛叫一声:‘狼!’狼就吓跑了,我也吓得回家害了一场病。现在倒想见一见狼哩。”
“动物园不是有吗?”
老头是不慈祥的,话难投机,我便觉无聊了。又回坐到我的窗前,想所谓的两代人的鸿沟,想所谓的观念陈旧,想所谓的农民意识,觉得这老头可笑,他该是我作品中的一个什么典型。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的走动。他哪里会明白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的道理呢?
一天,窗外突然有狗叫声,很凄惨。我朝外望去,那人尺还在那里丈量着,而空地的那头,一群年轻人在杀一条狗。多半是为着一张完整的皮,狗就被绳索勒住,但勒一次,一放到地上就又活了,一个就说:“狗是土命,吊起来勒,不要放到地上!”果然狗彻底死了。我瞧见年轻人大呼小叫,而人尺再没有丈量,呆立了许久,就走掉了。
这一走,老头就再没有出现。
两年过去了,我的窗外再没了那块生长五谷的空地,我的风景愈发平淡。但在这个城市里新出现了一位说独角戏的绝好的演员,他在台上台下,出言都极幽默,反话正说,正话反说,你永远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我看过他的演出,有人告诉我说,他就是两年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那个人尺的儿子。演出后,我向他打听他爹。
“你爹好吧?”
“瞧我腿肿吗?辛苦呀,昨儿晚端端靠着床板立了一夜。”
“好久未见他老人家了。”
“太累了,累昏迷了,一夜都没苏醒。”
“他去开电梯了吗?”
“今早起来,端个刷牙缸子,哇哇直吐啊!走到厕所,看见啥不想吃啥啊!”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
(有删改)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颀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被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侧在西柏林境内,河却属于东柏林。任何人如果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乘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从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眺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树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作海关也许叫作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洁净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穿着灰色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匆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在怀里。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另一个世界。
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固执。
……
离开东柏林时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墙留在我的身后。几天以后,我就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吗?
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个自由市场。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龙须沟(节选)
老 舍
[提示] 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夏初。
(丁四脚底下像踩着棉花似的走进来。)
大妈 这是怎么啦!
丁四 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 大妈,给他点水喝!回头别叫四嫂知道,省得又闹气!
大妈 我给他倒去。(去倒水)哼,还没到晌午,怎么就喝猫尿呢?
疯子 (扶丁四坐下)坐坐!
大妈 (端着水)先喝口吧!(把水交给疯子)
丁四 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 喝多了点,可是没醉!
大妈 就别说他了,他心里也好受不了!(向丁)再来一碗水呀!
丁四 不要了,大妈!劳您驾!刚才一阵发晕,现在好啦!(把碗递给大妈)我是心里不痛快,其实并没喝多!
(大妈又去干活;疯子也坐下。)
赵老 (向丁)我不明白,老四,四奶奶现在挣得比从前多了,你怎么倒不好好干了呢?你这个样,叫我老头子都没脸见四奶奶,她托我劝你不是一回了!
丁四 您向着这个政府,净拣好的说。
赵老 有理讲倒人,我没偏没向!
丁四 您听我说呀,二嘎子的妈,不错,是挣得多点了;可是我没有什么生意。您看,解放军不坐三轮儿,当差的也不是走,就是骑自行车,我拉不上座儿!
赵老 可是你也不能只看一面呀。解放军不坐车?当初那些大兵倒坐车呢,下了车不给钱,还踹你两脚。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这不是我专拣好的说吧?
丁四 不是。
赵老 好!当初,巡警不敢管汽车,专欺负拉车的,现在还那样吗?
丁四 不啦!
赵老 好!前些日子,政府劝你们三轮车夫改业,我掰开揉碎地劝你,你只当了耳旁风。
丁四 我三十多岁了,改什么行?再者我也舍不得离开北京城。
赵老 只要你不惜力,改行就不难!舍不得北京,可又嫌这儿脏臭,动不动就泡蘑菇[注],你算怎么回事呢?开垦,挖煤,人家走了的都快快活活地搞生产,政府并不骗人!
丁四 骗人不骗人的,反正政府说话有时候也不算话!
赵老 什么?
丁四 您就说,前些日子,他们测量这儿,这么多天啦,他们修沟来了没有?
赵老 修沟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得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哪!丁四,我跟你打个赌,怎样?
丁四 甭打赌。反正多咱修沟,我就起劲儿干活儿。您老说,这个政府是人民的,我倒要看看,给人民办事不办!这条沟淹死了小妞,我跟它有仇!
赵老 这可是你说的?不准说了不算!
丁四 您看着呀!
赵老 好,我等着你的!多咱沟修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看,我要不揍你一顿的!
丁四 您揍我还不容易,我又不敢回手。
赵老 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二嘎子提着一筐子煤核儿,飞跑进来。)
二嘎 爸爸,给你,半筐子煤核儿,够烧好大半天的!(说完,转身就跑)
丁四 嗨!你又上哪儿闯丧去?
二嘎 我上牟家井!
丁四 干吗?
二嘎 那里搭上了窝棚,来了一大群做工的。还听说,大街上不知道多少辆车,拉着砖、洋灰、沙子,还有里面能站起一个人的大洋灰筒子!我得钻到筒子里试试去,看到底有多高!(跑去)
赵老 修沟的到了!到了!
疯子 二嘎子,等等,我也去!(跑去)
大妈 (也立起来往前跑了两步)真修沟?真一个钱也不跟咱们要?
赵老 这才信了我的话吧?老太太!
大妈 没听说过的事!没听说过的事!
赵老 丁四,你怎么说?
丁四 我,我……
赵老 (把丁四拉起来,面对面恳切地)丁四,你看,咱们的政府并不富裕——金子、银子不是都叫蒋介石跟贪官给刮了去,拿跑了吗?——可是,还来给咱们修沟,修沟不是一两块钱的事啊!政府的这点心、这点心,太可感激了吧?
丁四 我知道!
赵老 东单、西四、鼓楼前,哪儿不该修?干吗先来修咱们这条臭沟?政府先不图市面儿好看,倒先来照顾咱们,因为这条沟叫我年年发疟子,淹死小妞子;一下雨,娘子就摆不上摊子,你拉不出车去,臭水带着成群的大尾巴蛆,流到屋里来。政府知道这些,就为你、我、全龙须沟的人想办法,不叫咱们再病、再死、再臭、再脏、再挨饿。你我是人民,政府爱人民,为人民来修沟!你信不信我的话呀?
丁四 我信了!信了!我打这儿起,不再抱怨,我要好好地干活儿!
赵老 比如说,政府招呼你去修沟,你去不去呢?这是你的沟,也是你的仇人,你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弄好了呢?
丁四 别再问啦,赵大爷,对着青天,我起誓:一动工,我就去挖沟!
(有删改)
【注】 泡蘑菇:故意纠缠,拖延时间。
群文阅读——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品美文]
说不尽的阿Q(节选)
钱理群
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一个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沈雁冰(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并且做了这样的阐释: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持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拍拍”地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对文学作品形象的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阿Q形象的意义,十分深刻却又言简意赅地赞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卓越性。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人们曾经误解过他,伤害过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有删改)
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与熏陶。文章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阅读的时候使人有一种面对“长河”般的愉快。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我的保姆》,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倍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个个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后来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作者运用倒叙,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几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以“红玫瑰”贯穿全文,具有深刻的内涵:“红玫瑰”既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
徐志摩
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从校友居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掬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
伺候着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铃兰与香草是欢喜的初声。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与雏菊——这时候春光已是烂漫在人间,更不须殷勤问讯。
瑰丽的春放。这是你野游的时期。可爱的路政,这里不比中国,哪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行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在康桥骑车是普遍的技术;妇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在康桥听说自行车是不怕人偷的,就为人人都自己有车,没人要偷。)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黑啤如太浓,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陆放翁有一联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有三两幅画图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需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有删改)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独具大家风范,他的真性情以及一贯的热情洋溢于文章中,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细腻的描述更可传达出康桥于其生命中的不可或缺。全文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层递,还有语意新奇的形容、华丽的辞藻,描摹了康桥幽静中时而热闹的气氛,以及康桥独特的风光。阅读本文可见徐志摩一贯绵密秾丽的笔法和独到的写作技法。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迹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人们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住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它一定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一统天下……
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报道:一位成功攀上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风雪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狂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认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人们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视之,甚至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玛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褶皱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删改)
天行有常,敬畏自然。大自然不是可以任意涂抹的泥巴,它有其自身的法规,我们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大自然,让其为人类造福,而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任意妄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与天为敌必然要受到天的惩罚。
对 月
贾平凹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会全然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儒,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做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地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为失败所惑了,再不为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有删改)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在其大散文观的指导下,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春 风
老 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地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有删改)
老舍在本文中对景物的描写,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映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感时文]
有书便是艳阳天
向贤彪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名人名言嵌入式,构成排比,推出论点。)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前不久,一幕场景令人难忘: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神情专注。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分论点一:书籍是人类挚友。联系方舱医院读书者说明,论据典型。)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一个微信书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间读书收获的新知与启迪。有人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感悟人类应该自警自省、更加谦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增强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分论点二:读书让人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联系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构成排比,体现文采。)
一位作家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分论点三:读书幸福美好。通过引用名言推出分论点,联系经典人物证明分论点,论证有力。)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我们才能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拓展内涵,从书籍阅读到生活之书阅读。)
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运用总结句,以读书的作用总结全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文化产业的崛起,不该是依靠收割粉丝、收割流量获取经济利益,而应该多思考如何引导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启迪智慧。
[学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十本书被列入“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其中有《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书籍。
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第一、二段是名人名言,内容很明确,都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第三段说的是当下的一种现象,一些公认的传统名著被列入“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社会原因也有作品本身的原因,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阅读兴趣已发生变化的现实;第四段列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目中的前十位现当代文学大师,这些大师的排名可能与他们在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排名不一致,但他们也都有着一席之地,这一排行榜反映出当代青年人的阅读兴趣及关注方向。综合四段材料来看,虽然当代青年对作家及作品的认识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名人还是青年学生,都承认读书的重要性,都认可有着永恒魅力的作品。因此,本题只要围绕读书的重要性来立意,就是符合要求的。
[参考立意] 书籍使人类进步;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魅力;时代变迁,读书不变;不同时代读书的标准不同;阅读兴趣随时代而变化。
[参考例文]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味道
书香,是书籍淡淡的油墨味,是作者内心灵魂的闪光,更是书籍内在的味道。
书香中,有“青海长云暗雪山”的壮美,有“云深不知处”的悠然,有“作别西天的云彩”的惆怅,有“白云无尽时”的旷达。单单一个“云”字,在不同的书香里竟大不相同,这无不令人感叹: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绚丽多姿!
书香,从遥远的历史中飘来。自古以来,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爱书,也敬重书。古人常介绍文人为“饱览群书”,可见书在古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人当然也爱读书,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陆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慨,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壮志情怀。 伴随着他们的诗句,淡淡的书香飘过悠悠岁月;伴随着他们的感慨,缕缕的书香流过华夏大地;伴随着他们的情操,春风般的书香落入我的心田。 渐渐地,我的书房也萦绕着淡淡的书香。渐渐地,我也爱上了书。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从书中懂得了爱,从书中懂得了美。无论是书香里的波涛风雨,还是书香里的酸甜苦辣;无论是书香里的悲欢离合,还是书香里的云卷云舒,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陶醉。就这样沉醉,就这样任其心潮起伏。
我看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红楼梦》。小时候看的是连环画版的,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吸引了我的眼球,甚至有时照着它自己临摹,而对于其中的内容不甚了解,只知道主人公很可怜。稍微长大了些,看少年版的,渐渐了解到林黛玉和贾宝玉凄惨的爱情故事,也认识了一群多才多艺的女子。小学毕业后,第一次看了原著版的《红楼梦》,才发现了一点点红楼的气息:表面“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背后暗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钩心斗角……今年暑假,我又一次翻开这本装帧精致的《红楼梦》,依旧是繁华的荣国府,依旧是熟悉的那些人,依旧是黛玉含泪悲吟的葬花,依旧是宝玉如醉如痴的幻境,依旧是宝钗香汗淋漓的扑蝶……但一切,读起来都与以前不同。岁月悄悄流逝,书香未变,可看书的人却悄然变化。
一本《红楼梦》,伴我走过童年,也伴我走向另一个阶段。不经意间,发现书柜里的书已“改头换面”,不再是以前的童话,也不再是以前的作文,飘过的是一丝平实而又饱含哲理的书香。它带领着我跟随余秋雨踏上《文化苦旅》,去见证历史的悄然变迁;它陪伴着我与冰心一同凝望《繁星·春水》,去感受天真无邪的童心;它引领着我同徐志摩回首《再别康桥》,去聆听他内心的万千离愁……
“一杯清茶道汉唐,一卷经书写春秋”,书香带领我目睹沧海桑田,书香伴随我感悟事态变迁,书香教会我感受生活,书香引导我倾听心声,书香也让我发现:
读书,是一种快乐。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感动,时而喜,时而忧,时而感叹,时而领悟,一波三折,起起伏伏,都不失为人生快事。
读书,是一种改变。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读书可以引领人走向更智慧的彼岸。不读书的人,一生迷茫,莽莽撞撞,永远在云里雾里徘徊,只能在晚年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读书的人,有书做心中永恒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人生!
读书,更是一种需要。人可以一天不睡觉,一天不吃饭,但决不能一天不读书!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就是指“一卷经书”,可见大文学家对书的需求。就像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不但可以让人消遣时光,也可以将知识的雨露撒向读者心田,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其实,每一本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书香。书香不是花色,一眼灼人,却如梅花,暗香浮动;书香不是风雨,油然而来,沛然而去,却是高天,底色常青。让我们捧起手中书,抿一口清茶,感受悠悠岁月,品味淡淡书香!
时代镜像
[活动目的]
1.认识《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以及精神胜利法。
2.对《边城》有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考。
3.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意识”。
4.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
5.探究语言表达技巧,初步学写语言鉴赏札记。
[活动时间]
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
活动一:《阿Q正传》《边城》专题讨论会
一、问题导引
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2.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二、思路点拨
1.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1)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透露了一些作家的创作意图。
(2)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中寻找答案。
(3)从鲁迅作品的选材角度思考。
(4)从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担当角度探究。
(5)从对鲁迅的研究文章中寻找答案。
2.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在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辩证地看问题,要有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能因为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攻击别人;阐发自己的观点要言之成理。
3.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角度很多,比如:
(1)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
(2)人物内心的矛盾。
(3)情感与情感之间的矛盾(爱情与亲情、职责的矛盾等)。
(4)边城中人性的善与恶的矛盾。
(5)作家对人性美的讴歌与人性美的失败的矛盾。
(6)作家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参考范例
1.《阿Q正传》创作动机探究
鲁迅的《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的一致性。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其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最终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又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变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2.说不尽的阿Q——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
观点一:“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观点二:“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人像阿Q那样,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观点三:“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时,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3.《?边城?中的“矛盾”》发言提纲
沈从文《边城》中的矛盾情愫
《边城》一直被奉为沈从文湘西文化作品的代表作。它有机融合茶峒边地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描绘出一幅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情画。生活在湘西的“乡下人”依然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终年与山与水与土地为乐。在《边城》里,沈从文再现了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里的人们无论是秀外慧中的翠翠,还是重情重义的天保、傩送,都透溢着人性之美。沈从文用他的“温爱”和“牧歌的谐趣”使《边城》笼罩着理想的色彩,幻化出一幅只应天上有的美妙人性画卷。《边城》中山水的奇峻旖旎、人物的敦厚善良似乎淡化了现实中的阶级矛盾,但很显然,《边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这种人生形式是否能够依然保持和发扬的深深忧虑和矛盾情愫。
对于“未被实现的愿望”的强烈渴望
20岁的沈从文抱着“为人类的未来去设想”的愿望,告别了湘西故土,前往大都市寻找全新的生活,期盼着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然而,都市的经历并没有使他美梦成真。初来乍到的沈从文受尽了衣食无着的困顿和他人奚落的冷眼,他感到自卑,与城市格格不入。他曾说:“我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他看到都市生活中已彻底消融了乡村田园般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割,冰冷的现金交易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稳固的联系。当日他背井离乡追逐的都市美梦狠狠地给了他一记闷棍,使他明白他始终是游离在都生活圈之外的“乡下人”。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极为可怕而强大的力量。在大都市的“混迹”中,他当初要摆脱愚昧和野蛮,并实现现代文明的强烈愿望彻底落空了。但对于“未被实现的愿望”的强烈渴望犹如魔咒一般,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不曾褪去,它牵动着沈从文的心、眼、手,让他在理智的折磨中仍选择去塑造他的希腊小庙,迷恋那似水中花、镜中月的湘西世界,并将“人性”供奉其中。很显然,沈从文试图通过《边城》这样的故事来展示一种我们曾经拥有又曾背弃的人生形式,一种只属于人的真正的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热爱与崇敬。这个世界相对于都市世界来说,是相当纯净而美好的,“美不在生活,而在生命”。《边城》就是沈从文用来排解遗憾、寄托理想的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渡船”与“碾坊”的对决
在沈从文的乡村作品里,几乎一切人生形式都是“不悖乎人性的”,正如《边城》开头部分给人一种轻松感一样,仿佛一切的美好就是事实。然而,沈从文毕竟是觉醒的,当理性主宰他的头脑时,他清醒地意识到这“美好”只是一种短暂的情感催眠。他当初之所以逃离乡村,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湘西文化的凝滞与落后。湘西文化孕育了他,但乡村文化的落后和愚昧使他充满困惑和迷茫。与此同时,都市文明的未知性却给了他无限的诱惑,对掌握自己命运的冲动和急切向往,使他在朦胧的觉醒中意识到“出路”就在于跳出湘西和融入都市,从而实现他的个人理想。当他重新把愿望寄托于乡村文明时,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湘西世界已然受到都市文明的同化和渗透,失去原有的本性,打上了物欲的烙印。作品试图展示一个人人平等的表象,仿佛独此一隅没有贵贱之分、贫富差异,但我们从作品中依然看到商品的自由贸易必然带来贫富差异和拜金主义。在《边城》中,有谁不明白碾坊的意义,又有谁不羡慕“一无所有”的老艄公家能得到“有钱有势”的顺总家的提亲。这些都足以证明现今湘西人的价值观。源于生存需要的物质压力最终造成了纯朴湘西人们人性的变异。虽然沈从文通过小说固执地标榜着湘西的淳朴民风,极力赞美他们轻利重义的可贵品质,但从《边城》里我们仍看到物质当前造就人性屈从的事实。
在《边城》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湘西传统劳动人民的典型——老艄公。他几乎具备了所有传统劳动人民的美德——善良、勤劳、敦厚、轻利、重义、几分与人无害的狡黠。但在作品中,这位传统纯朴之至的老艄公也感受到物质利益的影响并默然认同。当人们称赞孙女翠翠能干时,他回答:“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作陪嫁,一个光人。”对于现实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当然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这也正是沈从文的无可奈何,对于原有的边城人们美好品德无形流逝的无可奈何。
理性审视下的哀伤情绪
现实湘西世界的变化留给作者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和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作品《边城》从一开始的乐观、轻松,到后来的凝重、沉闷、压抑的情绪变化,就是作者由情感自我走向理性审视的心路历程。从情感上讲,沈从文对于故土湘西爱得深沉,过去那让人感到快乐轻松的“边城”仍清晰地存留在记忆里,因而他怀着重塑新的人生形式的愿望,在《边城》中极力描绘人性的美好,并希望它永存下去;在理性的审视中,沈从文发现“边城”已今非昔比。他企图拯救它的本来面目,因为那是他的终极牵系,承载着他对于美好人性与人生形式的所有寄托与向往,但在理性审视中他发现一切已然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在意志的骄纵与对决中,他最终选择了接受古老湘西的逝去。正如他自己所说:“一面写一面总仿佛有个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当熟悉的声音在招呼我‘你这是在逃避一种命定。其实一切努力全是枉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透过《边城》四溢开来的哀伤情绪是极为浓重的,这也正说明了这个终极牵系在沈从文心中的分量之重和他放下自我执念时的无比苦楚。
《边城》是作者的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在湘西世界中感受到的矛盾的直接展示,也是他情感自我与理性审视两难心境的承载体。他试图从《边城》中求得一份心灵慰藉与解脱,而清醒的现实认识,又使得他在短暂的宽慰之后,留下了更深的慨叹。
活动二: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一、问题导引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二、思路点拨
1.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思考。
2.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和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审视和分析。
3.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特点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作家。
4.对现代作家某个方面的认识,选择角度尽量要“小”,选择其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即可。
三、参考范例
1.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意识
赞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作家所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体现了这种“感时忧国”的特点。
(1)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作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沉重,同样是关注民生,现代作家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百姓艰难的生计、沉重的赋税问题,现代作家开始认识到,改变普通民众苦难生活的根本并不在于一个清明的政权形式,而在于百姓自身的觉醒与思想解放。从这一点上来说,现代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远远高出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对国民劣根性的探讨和改良国民性所做的努力,对普通民众真正获得做人的资格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启蒙作用。如鲁迅的小说《药》《阿Q正传》等。
(2)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目的也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传统文人在诗文中“感时忧国”,他们所表达的爱国思想中的忠君意识非常明显。现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常常表现为对当政政府的严厉批评,作家们把艺术创作作为向不公道的社会制度挑战的武器。如老舍的戏剧《茶馆》、鲁迅的小说《祝福》、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3)现代作家的“感时忧国”表现出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一面,这种精神状态体现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信心和铁肩担道义的主人翁姿态上。在梁启超的笔下,未来的中国将是少年的中国,他热情地呼唤中国的少年们振作起来。在鲁迅的笔下,未来是光明的,他呼唤精神世界之战士的诞生,呼唤真正的勇士的到来。在郭沫若的笔下,未来的中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光明、新鲜、华美、芬芳。而这种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动力。
2.对现代作家某个方面的认识——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那满满的北京味儿和大白话以及幽默感,让人禁不住对老舍的语言风格由衷地赞叹。
(1)浓浓的北京味儿
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大多数作品都使用地道的北京话,浓浓的北京味儿,显示出老舍作品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北京的风土习俗和人文风貌,独具地方色彩。
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天桥的杂耍等,无论是建筑还是民俗,都显示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充满着北京的地域特色。
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北京作为历朝古都,更是汲取了这种文化沉淀的养分。这种文化气息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北京人重礼仪、豁达、宽容以及独有的幽默感的精神气质;二是很多人身上体现出的受到封建文化影响的落后思想印记。
接地气的市井气息。老舍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主要包括小职员、小商贩以及艺人、苦力等贫苦大众。作为“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很不易,贫穷的生活、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勤劳朴素的美德;同时他们也是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规范影响很深的一族,自私、狭隘、平庸、虚荣等习气也非常鲜明。
老舍通过独特的取材、精湛的笔法,把老北京的乡土气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北京人独特的风韵、情结和精神面貌,展现在读者和观众眼前,让人置身于一个被北京文化包围的环境之中。
老舍尤其善于剖析北京民众的心理结构,在其作品中,通过对北京人讲究礼仪、喜好体面以及追求细致等细节的描写,将北京人性格中的优缺点呈现出来;通过人物刻画、习俗描绘,展现出了北京文化的精髓,让人在阅读时印象深刻,不自觉地置身于北京民情、民俗的氛围之中。
(2)通俗的大白话
只要你读过几部老舍的作品,就会感觉到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自己说过: “我无论是写什么,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
老舍的知名小说《我这一辈子》,描写的是一位穷困潦倒的“老北京”凄苦的一生。小说的语言全部采用了大白话风格,简洁有力,通俗易懂。
“我幼年读过书,虽然不多,可是足够读《七侠五义》与《三国志演义》什么的。我记得好几段《聊斋》,到如今还能说得很齐全动听,不但听的人都夸奖我的记性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应该高兴。”
“况且呢,差事不管大小,多少总有个升腾。我看见不止一位了,官职很大,可是那笔字还不如我的好呢,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既能做高官,我怎么不能呢?”
“我学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匠是不愁没饭吃的。那时候,死一个人不像现在这么省事。”
“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裱糊匠的自述,将时代背景、人们的思想状态以及阶级关系等内容都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处在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裱糊匠站在我们面前说话,“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一句话就让大家明白了裱糊匠的求生方式和思想动态。
老舍的作品很少有艰涩难懂的书面语言,但是大白话的运用并没有使他的作品平淡如水,通俗的语言反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些平淡的文字下的美妙意境,使人、景、物、事都变得灵动有趣、惟妙惟肖。
苏轼说过:“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老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苏轼这句话,语言深入浅出,韵味悠长。他的作品有时候就像相声一样,水到渠成、效果斐然。
(3)满满的幽默感
文章的幽默诙谐,源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字功底。老舍的幽默就建立在对社会现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他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老舍对自己写作提出过要求: “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若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追求的是内容要“想得深”,语言要“说得俏”,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充满着幽默诙谐,这也是他独树一帜的重要艺术特色。
《我这一辈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语言,这些源自生活的语句,让幽默的感觉油然而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告诉你一句到底的话吧,作老爷的要空着手来,满堂满馅的去,就好像刚惊蛰后的臭虫,来的时候是两张皮,一会儿就变成肚大腰圆,满兜儿血。”
“我受了报应:第一件事,我丢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来一二年!第二件是我当了巡警。在我还没当上这个差事的时候,我管巡警们叫作‘马路行走’‘避风阁大学士’‘臭脚巡’。”
“哼!我自己当上‘臭脚巡’了!生命简直就是自己和自己开玩笑,一点不假!我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可并不因为我做了什么缺德的事;至多也不过爱多说几句玩笑话罢了。”
老舍的作品中,充分运用了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幽默的意境更加引人入胜。老舍的幽默,并不是要逗人哈哈大笑,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把场景、人物、情感等表现得更加传神,更加深入人心。
老舍可以说是“京味小说”的创始人,也是白话文运用得最为娴熟的作家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北京味儿、大白话和幽默感。老舍先生对白话文语言的运用,得到后来很多人的一致认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动三:探究语言表达技巧
一、问题导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二、思路点拨
1.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和鉴赏习惯。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体会语言审美的妙处。
3.在题目提供的准确、清晰、恰当、生动、形象、传神六个方面中选定其中一个方面。
三、参考范例
佳作赏读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刘永桂
赏析《再别康桥》,不能不说它的形式美,而它的形式美,除了一般所讲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妙而又自然的语言表达。《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一、巧用顶真复沓,句式整散交融
诗中多处采用顶真的方式,表达作者缠绵依恋的感情。严格意义上的顶真当然只有一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如果我们比较宽泛地理解“顶真”这一概念的话,我们还会看到好多“顶真”的例子,比如第五节后两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二字顶真。第五节末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第六节首句“但我不能放歌”,用“放歌”二字架起了两节之间语意和情感上的桥梁。再如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