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主题素材——汇水成川,积土成山
至情至性
【情境导引】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条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无数的作品就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又像一只只贝壳,五彩缤纷。一条名为“传统文化”的大船,载着深邃的思想,装满了文化的琼浆,扬帆远航,或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一路沉思,一路歌唱,穿过历史的隧道,来到绚丽多姿的新时代……
这里有感人肺腑的真情,这里有发人深思的理趣,有真的性情,也有美的追求……
这些作品或骈或散,或叙或议,章法严谨,文质兼美,思想深刻。
捧读经典佳作,就是与古人交流:倾听古人的心声,感受古人的情怀,领悟古人的哲思。与古人交流,可以愉悦身心,广博见闻,陶冶性情,提高修养……
一
1.素材积累
李密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
【应用角度】 “孝”“亲情”“美德”“感恩”等。
2.素材应用
施恩不是为了回报,也不是为了感谢,真正施恩的人会忘记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感恩于心不是获得恩惠后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得到好处后的装腔作势,真正感恩于心的人会将恩惠藏在心底,日后慢慢回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孝子李密为报祖母养育之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们的感恩来自内心,他们是在谨记别人给予的恩惠后用实际行动来感恩的。然而,当今社会有一些人不懂得感恩。感恩于心不仅是古圣先贤所崇尚的,也应该是当代人所要继承和发扬的。
二
1.素材积累
项脊轩这间书房,悲喜交集,回响着先妣“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讯;见证着先大母“他日汝当用之”的疼爱与鞭策;萦绕着与妻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甜美。小小项脊轩,浓浓亲情长。全文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应用角度】 “亲情”“睹物思人”“情随事迁”等。
2.素材应用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它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它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它的窄小且简朴。每每翻开那溢满馨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之感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与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而又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为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它,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三
1.素材积累
善待生命
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他认为生而为人,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能让时间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
【应用角度】 “人生”“生命”“珍惜时间”等。
2.素材应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死亡,谁都不能不珍惜有限的生命。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并且倍加珍重生命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四
1.素材积累
守卫心灵净土的陶渊明
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名利、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尘脱俗,他的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诗人,但我们的心中却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诗意。
【应用角度】 “淡泊明志”“信念”“追求自然”“超脱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等。
2.素材应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居田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坚守了对名利的鄙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聆听着李白这略带醉意的长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这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他坚守了做人的原则,坚守了高尚的情操,坚守了凛然的气概。陶渊明和李白都坚守住了他们的信念和高洁。陶渊明的南山黄菊与李白的两袖清风为他们信念的坚守做了见证。他们坚守个人信念的执着使他们成为后人的榜样。
五
1.素材积累
种树寓理,顺天养民
《种树郭橐驼传》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压迫,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应用角度】 “顺性养民”“不妄劳作”“宽简为政”等。
2.素材应用
柳宗元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尊奉顺性养民。为官一方的你,为民打井,为民办学,解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你以戴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脱贫攻坚战上的时代楷模杨骅,为困难群众服务,从不在时间上“讨价还价”,他热情饱满,随时准备接听困难群众的来电。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驻村工作是一门新课题,也是我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起点,我很热爱这份工作。”26年公益谱写大爱的刘长城在百般艰难的日子里,正是凭借热心的乡亲无私的帮助,才让他们一家渡过了重重难关。刘长城亲身感受到人情温暖,正是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爱心的种子:做个好人,长大以后也要像当年帮助过自己家的热心人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08年下派文登区侯家镇挂职的刘长城以一颗真心结“穷亲” ,与38户贫困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
六
1.素材积累
为得石钟山名的由来,苏轼不畏艰难险阻,身临其境,下了真功夫,终于探得命名真谛。“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是作者的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发问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石钟山记》,篇幅虽短,但意义深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社会,我们也要下真功夫,做到真知、真识、真心、真行。
【应用角度】 “实践”“质疑”“观察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等。
2.素材应用
如果你有志于写作,希望笔下的花鸟鱼虫、万紫千红都生动丰富,你少不了观察;如果你有意于作画,期望画板上的人、景形象灵动,你少不了观察;即使你埋头搞科研,但为了有所发现,为了破解自然之谜,你依然少不了观察。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须认真、细心,并长期坚持。
思考是将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加工、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精辟地说出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求知的路上,要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苏轼探求石钟山名字来历的亲身经历,已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在求学之路上,要努力做到“观察与思考齐飞”。
[名言警句]
1.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约翰·赫尔达
2.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爱默生
3.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
4.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阿诺德
5.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森谷正规
6.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
7.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丘吉尔
[现实典例]
1.陕师大手写入学通知书
今年是陕师大毛笔手写新生录取通知书的第12个年头,被网友誉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今年为了提高录取通知书的收藏价值,陕师大还特地对录取通知书进行了改良。宣纸材质、汉封泥印、剪纸剪影、祥云底纹,古朴优雅。因而它被网友誉为“最具情怀、最走心”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本是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何以取得如此神奇的效果?因为手写,真实体现了一座学术殿堂对青年学子发出的邀请,也饱蘸着老一辈知识分子对晚辈的殷殷祝福与期冀,更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重托。
网络时代,这份抱朴守拙的态度,更透露出一种独具一格,不随波逐流的价值取向。此时无声胜有声,润德育人的成效无可替代。让青年学生们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文化和感受墨香,更不能忘记大学生的重任,争做一名优秀学生。
2.冯骥才保护传统文化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二十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护我们的文化。”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有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国文化才保留了他们的根。
3.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5.央视主持《夕阳红》,家中孝父十一秋
黄薇,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主持人。十一年如一日地守在父亲的病床前。父亲吃饭慢,她笑着说:“爸爸,饭吃得越慢越好,越容易吸收。”为了父亲的康复,她学习中医护理和按摩理疗,给父亲舒缓经络。细心的照顾,无尽的激励,使父亲笑对病魔。观众眼中,她是一个睿智靓丽的主持人;父母眼中,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孝顺女儿。整整十一个春秋的守护和陪伴,让父亲在病榻上微笑着度过了人生的夕阳岁月。
6.一个媳妇四个妈,不离不弃两头忙
李国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郝庄村人。性情温顺,对待亲生母亲体贴入微,对待婆母、续母(丈夫前妻的母亲)、继婆也像对亲生母亲一样。多年来她用博大的爱心照顾四个母亲,且将一双非亲生儿女抚养成人,成家立业。“谁说婆婆不是妈”,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用无声的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宽广心境,什么是孝道亲情,怎样对待坎坷人生,怎样营造和谐家庭。
[精彩片段]
1.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徜徉、沉醉于其间,并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书法艺术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地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
2.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类学说在文化激荡中大放光彩;汉朝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明清时期儒学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
3.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通过“一带一路”等渠道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4.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当下的中学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5.爱汉字就是爱中华文化。古籍里的汉字都要“活起来”,那么,当下的汉字呢?当然是必须活得更好。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必须要不断强化、不断巩固。我们要让汉字融入高科技,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号召国人爱汉字、学汉字,把书写在古籍里的汉字打出来。要让汉字书写成为时尚,要让会写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以此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迎接汉字的春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群文阅读——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品美文]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羔羊跪乳。这是动物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一旦失去它,后果不堪设想。
曾震惊一时的云南大学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冲动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对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有删改)
文章以“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为题,以阐明感恩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内容,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跨越时空,让诸葛亮、李密和马加爵形成鲜明的对比,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文章十分注意前后照应,标题和内容照应,开头和结尾照应,议论、抒情的句子和叙述的内容结合得也十分紧密。文章还用“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这类句式来组织文段,富有韵味。
兰亭随想
陈伯齐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区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
王羲之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
宋代文学家曾巩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王羲之七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若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辞官去职以后,专攻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
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据清代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纳。尝遗书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淡。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居其下,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辞官的原委。
我原以为王羲之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可以做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
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们多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
(有删改)
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道理的杂文。又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王羲之的书法,说王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是深刻的,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
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世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硕果累累的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有删改)
这篇文章侧重从“淡泊”的角度,歌颂和怀念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作者对陶渊明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说白上,而是借助其诗歌来赞颂其品格。开头结尾互为照应,点明题旨“淡泊”。本文语言非常精彩,用诗的语言来写散文,读之朗朗上口,又回味无穷。
包 容
——柳宗元在永州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秋叶镀了一层金黄,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看,只有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没有群芳环绕,没有百花争妍。偶尔抬头,有飞鸟淡淡的翅影;低头,有蚂蚁匆匆的足迹。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为什么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大概快要枯萎了,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忽然开放——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雅地舒展,在寂寞的墙角静静吐着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身影,久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释然……
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然后,他拿起了笔。十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中国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然。
公元815年,他被召回京,旋即再被贬柳州。
这一次,离开都城的路上,他目光淡定,遥望天际,却没有再回望长安。
在更为偏远荒僻的柳州,他走出了书房,凭借一颗正直文人的良心,开了荒,打了井,种了树,办了学,释放了奴仆,营造出南国荒原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面对命运的坎坷,包容让他淡然。
感谢包容,是它留给我们歌咏永州的不朽诗文;感谢包容,是它使柳州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感谢包容,是它塑造出一位光耀千古的文学大师——柳宗元。
柳州城内,柳侯祠的匾额至今光彩夺目。那上面,闪耀着包容的熠熠光芒……
(有删改)
这是一篇取材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又是一篇有史可证、想象合理的历史小说。文章依据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坎坷遭际,充分发挥想象,记录人物心路历程,阐发对“包容”的见解。文章主体内容分为两层:被贬永州,一开始失意痛苦,满怀怨愤;后来赏菊悟理,学会包容。两层内容互不雷同。第一层表现遭遇打击,失意怨恨的心理,以描写为主;第二层讲述感悟包容,创造辉煌的过程,以记叙为主。
文章符合一篇历史小说的基本要求。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人物的命运、经历,都严格遵照史实,绝无半点虚构篡改。而小说中的细节,比如人物的肖像、性格、思想情感、心理变化,又都依据想象而写,细腻丰满,合情合理。本文在历史陈述和艺术创造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分寸,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柳宗元屡遭挫折、学会包容、战胜痛苦、终有建树的光辉艺术形象。小说特别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含义,例如:“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中国文学不朽的骄傲”等。小说的环境描写意境优美,隽永含蓄。
[感时文]
螺蛳粉走俏海外!
——“新四大文化”输出说明了什么?
(正副标题相互配合,彰显本文主题。)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友评选出中国对外输出的“新四大文化”:螺蛳粉、广场舞、中国网文、网购中国商品。其中螺蛳粉排名榜首。公开数据显示,柳州螺蛳粉上半年出口额已达750万元,为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8倍。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为走俏海外的中国美食点赞,也有一些人认为螺蛳粉之类的小吃“太低端”,吐槽这样的输出“不太体面”。
(开篇以网友评选出中国对外输出的“新四大文化”引出螺蛳粉走俏海外引发网友吐槽的话题。)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文化输出必然要和诗词、京剧、园林等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意义的必然是名家作品、高铁产品、共享技术等“高大上”的东西,而螺蛳粉之类的吃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从社会心理分析,一些人希望把那些流光溢彩的东西展现出去,心情可以理解。只是,生活除了阳春白雪的华美,也有下里巴人的质朴;中国文化,除了云髻高挽的端庄,也应该有烟火人家的温婉。
一些人对螺蛳粉“登堂入室”不以为然,很大程度上是对它缺乏深入了解。螺蛳粉是广西柳州非常出名的特色美食,闻起来虽然臭,吃起来却酸辣爽口,“闻之开胃,想之流涎,回味无穷”。
《舌尖上的中国》等知名节目的报道令它声名远播,一些食客“不吃螺丝粉,不做柳州人”的感慨吸引着很多人尝鲜而来。这样的特色美食在世界范围内走俏,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客的热捧,形成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以文化视角观察,螺蛳粉既是柳州地标性美食,其制作技艺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这是它“高大上”的一面。
据报道,目前柳州市螺蛳养殖面积近4万亩,产值达7 500 万元。全部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规模有50多万亩,带动原料基地农户20万人就业,其中贫困户4 500多户,约2.3万人以上,人均年增收超过9 000元。
柳州螺蛳粉已成为贫困农户增收的“扶贫粉”“脱贫粉”。一碗走向海外、惠民增收的小小螺蛳粉,也折射着中国波澜壮阔的减贫图景。
(现实性分析。网友吐槽螺蛳粉走俏海外的原因:对其缺乏深入了解。其实它既“高大上”,又是贫困农户增收的“扶贫粉”“脱贫粉”。)
除了柳州螺蛳粉,中国的广场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广受欢迎。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用户数量已达3 193.5万,在北美、东南亚地区尤为受欢迎。国家邮政局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出口的快件量超过了21亿件,又快又好的中国商品也有海量拥趸。这些在海外受到热捧的产品和现象体现着中国对外输出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大趋势,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越来越密切的融合。
(重要性分析。在海外受到热捧的产品和现象的意义和影响。)
螺蛳粉等产品走俏海外是件好事。
我们既不必有“不体面”的忧虑,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的交流应该有更广泛、更多元、更丰富的载体。正如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中国走向国际、成为爆款的产品越多越好。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选自《光明日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以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然而新时期我们应如何诠释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颇值得我们深思。
[学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古今中外的经典无不以它永恒的艺术价值、道德价值和深邃的文化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网络文学流行的现在,不少人的思想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浮躁,衍生出对经典著作的质疑与否定。在这一特殊时刻,大力提倡阅读经典作品,借丰厚的文化内涵来审视自我,提升自我,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以“经典,永恒的光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另拟题目。②不得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定。⑤不得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例文]
经典,永恒的光辉
经典的作品,总是耐人寻味。喜欢上经典的作品,是人生的一种享受。经典的作品,总有着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经典会慢慢地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经典,就是永恒的光辉。
阅读经典的作品,能够审视自我,提升自我。经典作品的丰富内容总会给予我们找到自我价值的方法。每一次阅读经典作品,都能够唤醒自己对生活的激情,能够从经典的作品里找到一份力量,鼓舞着自己前进。经典的内容,我们百看不厌,总能在每一次的阅读中看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看清自己的不足,进而用经典作品的内容来武装自己,从而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读经典的作品,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还没有发现经典的时候,我们会在生活中失去方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每一天都在碌碌无为。这时,我们应该去阅读经典的作品,从中找到生活中的价值,做一些对生活有意义的事情,汲取经典的言语,来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每一件事,要考虑应该怎样谨慎行事,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充满意义。
一旦一个民族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品读经典,去感悟经典中的人生真谛,并时刻坚守那些从书中领悟到的精神品质,那么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大为提高。所以,品读经典,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会有重要的影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民族经典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些经典文学的不断传承也
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倡导全民品读经典,促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年代,人们更倾向于各类网络文学、娱乐信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时间、精力用在品读经典上。经典就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它能照亮人们前进的路。而那些网络文学、娱乐消息只会是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去品味经典,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阅读经典的作品,能够使我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深邃的文化思想。经典的作品里有无限的知识,正等待读者来寻找。只要我们有一份坚持,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用这些知识来待人处事,从而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思想得到提升。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阅读每一部经典作品,认真对待每一次阅读。
经典的作品,就是永恒的光辉。
古代经典散文
[活动目的]
1.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2.感受古代散文骈散结合表情达意的艺术。
3.理清古代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练习评点古代散文。
5.梳理本单元词类活用现象。
[活动时间]
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
活动一: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研讨
一、问题导引
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却点出了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孝。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的是公认的准则,有的是共同的价值观,有的是深刻的哲思,有的是可贵的精神。小组讨论,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二、思路点拨
1.本单元散文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陈情表》——忠与孝
《项脊轩志》——情与志
《兰亭集序》——生与死
《归去来兮辞并序》——仕与隐
《种树郭橐驼传》——官与民
《石钟山记》——真与伪
2.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归纳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观念。
第二,对作品中的文化观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要以正确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第三,以现代的眼光,探究文章中所表现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参考范例
忆古思今论孝道
桑嘉炜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被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上表时,社会已趋稳定,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芥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原为刘璋部属,后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难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当人们在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每日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的希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当往昔游子守孝返乡的官道被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活动二:古代散文骈散结合语言特点讨论)
一、问题导引
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和《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
二、思路点拨
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比如《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中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主次分明,多用对偶句。以五言为主,又有四言、六言,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末句又是散句,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雅致、闲适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比如《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整篇文章运用排比句,句式有长有短,长短句相间,骈散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顿挫有致,朗朗上口。首段开头运用散句,中间运用骈句,又以散句结尾,参差错落,和谐一致。末段以排比为主,表现莲高洁的品质,体现作者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行。
三、参考范例
李密的《陈情表》紧紧围绕一个“孝”字,用平实的叙述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放下了责难;用至真的情感感染了后人,让我们为之悲恸!是完美的语言运用让一篇表文能有这样恒久的艺术魅力!
《陈情表》具有骈文的许多特点。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这两个字体现了骈体文的基本特点:词语相互对偶,句子结构相互对偶。
从现代汉语的观点看,词语对偶就是词性相对;句子结构对偶就是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古人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他们从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内容角度来实现对偶。有言对、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言对:指一般的语言相对,其中不含典故或引用。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通过外、内对比,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孤苦的生活境遇。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相补或相衬。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其中最后一句“生”“死”虽是一组反义词,但从整句意思来看,内容是互为补充的,应为正对。“陨首”即丧命。“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后常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典故“衔环”同用,指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上下两句表意互为补充,来表达自己为晋武帝尽忠的诚心。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如“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流水对:又称串对、走马对,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因果、转折等关系。如“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意思是因为祖母重病在床,所以“我”常侍左右。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
骈文又称“四六文”,即文章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本文多以四字句为主,间有其他散句,使得文章节奏既紧凑上口又富于变化。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连用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又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文段整散结合,既写出了圣命的咄咄逼人,又道出了自己左右为难的矛盾处境。
活动三:理清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一、问题导引
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就连一些看似信笔写就的作品,也大都有章法可循。如《归去来兮辞(并序)》,虽然被誉为“不见有斧凿痕”(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李格非评语),但全文由“归程”写起,历“归舍”“归园”“归田”,结于“归尽”,章法严密。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选择其中一篇,理清其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的形式加以展示。
二、思路点拨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示段意,显露脉络。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各段表达的意思,给每段做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各段的段意,把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理清思路,把握结构。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5.通读全段,合成段意。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6.组织答案,揭示联系,合理表述,明确层次。
三、参考范例
本单元文章结构示意图:
活动四:对古代散文进行评点
一、问题导引
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
二、思路点拨
评点,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古人读书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上一点体会、感受,对精美的句子加圈点,称为评点。“评点”即评注、赏析、点拨,它既要求把握作品整体的内容与特点,又要求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与用法,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原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赏析(“评”的部分有句评、层评、段评和总评)。例如,评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优劣,指点遣词造句、技法风格的长短。要求评论中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发人深省,能够培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眉评(亦称眉批),在竖排作品的上方写上评点文字;夹评,在作品行文中间插进评点文字;段评,在作品的每一个段落之后写上评点文字;旁评,在横排作品的旁边写上评点文字。评点的容量大,形式活,密切联系作品实际,激发人们积极思考。
三、参考范例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①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②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③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④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⑤ ①提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由“养树”过渡到“养人”。②“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简要概括了当时“长人者”“养人”不当。将“养树”和“养人”对应起来,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③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敦促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④具体写官吏来乡督促百姓劳作带来的结果是百姓“病且怠”,与“他植者”勤虑害树的结果一致,说明无论是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⑤表明作者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肃清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
活动五:梳理总结词类活用
一、问题导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标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做一点分类积累,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参考下列示例,对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梳理总结。
例 句 活用词语 活用类型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凭借着舟) 名词作状语
二、思路点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一般来说,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参考范例
《种树郭橐驼传》词类活用举例:
例 句 活用词语 活用类型
名我固当 名,称呼 名词作动词
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
旦视而暮抚 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
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名词作动词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用指甲抠、掐 名词作动词
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地 名词作状语
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全,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使……高大茂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蕃,使……多结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安,使……繁盛,使……安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鸣鼓而聚之 鸣、聚,使……发出声音,使……聚集 动词的使动用法
说真话,抒真情
优秀的高考作文各有风采,有的气吞山河,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幽默风趣,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赤诚。赤诚就是真诚地掏出你的心,敞开你的灵魂,去掉多余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文章不是无情物”,在高考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只有用自己喜怒哀乐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才能获得共鸣。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高中人生规划
——给李华的一封信
亲爱的李华:
见字如面,展信佳。
在不知不觉中已度过了18个春秋,我在父母的庇护下过得安稳舒适。虽有挫折,但也都在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克服,他们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但时光流逝,父母日渐苍老,银丝无情地布满他们的发间,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他们的年轻与活力。而如今我已长大,是时候让我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天空。①
现在,我面临着高三这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毕业后就要选择大学的专业,也就意味着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这是一个职业预备期,若不提前明确方向,若不为职业做好准备,在以后的道路上只会陷入迷惘,感到彷徨。②
我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是一名女生,而且从小喜欢画画,所以喜欢上了服装这方面的职业。由于我是理科生,没有报考艺术,可以选择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一专业。经过查询,这一专业较好的学校有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等。这几所大学也是我一直向往的,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己也就有了无限动力。③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许多,我最希望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到了大二、大三之后可以主攻设计方向,因为服装设计对于绘画功底的要求不高,努力学还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很高的服装审美水平。在审美这一方面,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④
所谓万事开头难,大学毕业后,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服装设计师,凡事都是从基础做起。刚开始可以先做设计师助理,经过几年学习后再升为服装设计师。要想成为服装设计师,就必须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和学习,只有吃得这几年的苦,才能成为自己一直想做的服装设计师。⑤
在专业方面定下计划,同时也要找出自身不足,发展自己。高中三年在外地上学,与一些朋友渐渐疏远了,朋友越来越少。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交益友能带给我们无限益处,相互结交的同时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不论在大学还是工作时,都应真诚待人,结交益友,这样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优点,发展自己。18年来我在父母庇护下生活,自身确实缺少了一些勇敢与坚强,在高中毕业后,可以找一些临时工作来锻炼自己,让自己学习勇敢与坚强,尽早融入社会。⑥
现已成年,实行计划,刻不容缓。父母苍老,让自己努力为他们撑出一片蔚蓝天空。⑦
此致
敬礼
你的好友:李翔
2020年8月8日
亮点评析
①开篇写深感自己已经长大,应该为父母撑起一片天空,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真挚感人。
②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客观实际情况,感受真实。
③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爱好与特长)进行人生规划,找出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④⑤⑥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⑦自然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点评】 这是一封向朋友倾诉心声的书信,也是一篇说真话、抒真情的文章。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朋友吐露真心话,抒发真实情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手写我心”,毫无做作之感。这是一篇成功的佳作。
【技法指导】
一、寻找触发点,不作泛感动
人的情感的强烈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触发点”,有人看到日出能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听一首乐曲便心潮澎湃,有人看到“帘外雨潺潺”就会惆怅满怀,有人看到“月上柳梢头”就会联想到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因“触”而动,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要善于找触发点,抓动情物;找不到触发点,抓不住动情物,那样的感动是一种泛感动,并未触到心灵深处。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前后不同的处理:
(原文)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作业写好,打开门后发现妈妈竟坐在客厅里备课,见我出来了忙去倒了一杯牛奶说:“明天回去吧,快,把牛奶趁热喝了。”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心中的那块冰裂开了,手中握着牛奶,心中像阳光一样温暖,母爱像太阳一样伟大。
(修改稿)妈妈究竟会有什么惩罚手段呢?我没有想出来,只觉得有些口渴,便开门找水喝。打开门,我愣住了,妈妈正伏在客厅的桌子上备课呢。听见动静,她转过头,我看见她一脸笑容,毫无怒色。她仰脸看着我,问道:“没哭?”我没出声。她连忙起身,倒了一杯牛奶,递过来:“喝吧,牛奶既能解渴又能消气呢。”我接过牛奶,一饮而尽。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客厅,照在妈妈的脸上,只见她的脸有如绽放的鲜花,满面春风,显得特别美丽。她挥手,理了一下散乱的鬓发,阳光依然停在她的脸上。我的心为之一动,母爱不正如这和煦的阳光吗?任你恼怒它,厌弃它,它挥之不去,拂之依旧!
(节选自《抹不去的阳光》)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原文“母爱像太阳一样伟大”的比喻虽然形象,但只是一种标语口号式的认识,是外在的,人人都说得出来。修改稿则不同,母爱如阳光,“任你恼怒它,厌弃它,它挥之不去,拂之依旧”,这是一个独特、新鲜而又深刻的发现,这一发现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而是在“阳光依然停在她的脸上”这一景象的触动下经过联想产生的,是真正触动心灵的感动。
二、着眼小事件,拒绝高大全
生活是平凡的,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情组成平凡的生活。下笔前,不要总是搜寻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不要去编造“大事件”,编造是难以将文章写得真切的。关注平凡的小人物和小事件,用心感受,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就是一篇好文章。鲁迅《一件小事》和杨绛《老王》里的主人公都是极平凡、极普通的人力车夫,所记的也都是一些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但在作者笔下,他们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真实而感人。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误解,以为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于是,经常在作文里编造“大事件”。其实,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情感也并不一定要靠“大事件”来体现。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不要抛开真实去编造“高大全”式的人物。例如一篇考场文章写单身母亲承担不了两个儿子的学费,就用欺骗手法让亲生儿子外出打工,把升学机会留给非亲生儿子,结果因胡编乱造而被判为三类卷。亏待自己的儿子,成全别人的孩子,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不是没有可能,问题在于文章要合情合理地展现人物这样做的原因和过程,展现这位母亲在做出超常抉择时所经历的痛苦、悲伤和无奈,这样才可以使文章有说服力。高尔基《母亲》里的那位母亲,在替儿子送传单时,面对发现自己的敌人,她像普通人一样,紧张、慌乱、害怕,甚至想到逃跑,但是,她很快战胜了自己,克服了短暂的动摇。这几秒钟的动摇不但没有损害母亲的英雄形象,相反,母亲的英雄形象却在这几秒钟的动摇里更真实、更感人了。
三、不编老故事,要有深挖掘
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不退,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里的“五个一”颇似笑话,但也确实是部分同学的写作现状。其实,身边可写的内容非常多,想一想,你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系怎样?有没有过什么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化解的?近来,你经历过哪些事?跟哪些人打过交道?这些人和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生活里的写作素材相当丰富,根本用不着去编造“老故事”。
对故事进行“深挖掘”,不但要有头有尾地写出事情的经过,更要通过记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这样才能给人以启迪。例如对于这样一件事:考进一所非心仪学校,心情极差,开学第一天夜里,突然生病,同寝室的同学默默守候,一夜竟无一语。有同学将此材料写成几篇不同主题的习作,请体会其中两篇的结尾:
(一)看着她羞涩的神态,我忽然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是的,我与幸福零距离,可我总是埋怨幸福不肯降临于我。西谚有语,城堡里的人想出去,城堡外的人想进来,我正是城堡中的不安客啊!
(二)走出宿舍,阳光迎面照来,照亮眼前的一切,也照亮我的心。此时,看同学特别可亲,看老师特别可近,就连严肃的门卫也似乎特别友善。噢,我们本可以时时生活在柳暗花明之中,可心却常常把我们拉进山重水复的境地。
四、用细节传神,远离概念化
许多同学在下笔时很有感情,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寡情薄义”,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概述而轻描写,缺少生动感人的细节。例如一个同学写班主任:“她有一颗温柔而热情的心,她会小心地告诉你衣服坏了,而绝对不会让你尴尬。”这里只有大而化之的概述,而无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当然也就难以感动人了。
请看三毛写母亲买菜的片段: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剥蚀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地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一步地拖着。
她的头发在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脸上的乱发……
…………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地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节选自《背影》)
母亲买菜这样一个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细节成为敏感的三毛寄托亲情的感动点,作者运用环境衬托、白描、对比、直接抒情等手法,把用一句话就可以描写出来的情景,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间亲情的至深至浓,令人感动。
五、要造势蓄情,不以理代情
触动心灵类的题材实际涉及思想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心灵之动是一次质变的完成,而这种质变是建立在渐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要描摹思想发展过程,显化渐变,水到渠成地完成质变。
例如对于“错过班车,损失里亦不乏收获”的情节,请看下面两种写法:
(一)走过一个小水洼,忽然看见一朵栀子花浅浅地浮在水面上,我俯下身,细细打量这位落难的天使,不想一丝香气沁入心脾。一朵花点缀了这单调黯淡的街道,雨也似乎变得友好起来,轻轻地落在洁白的花瓣上,我的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愁容一扫而光。
《道德经》上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我错过了班车,收获了一种风景,收获了一份单纯美好的心情。任何坏事都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虽然一时受到损失,却因此得到好处,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二)走过一个小水洼,忽然看见一朵栀子花浅浅地浮在水面上,我俯下身,细细打量这位落难的天使,不想一丝香气沁入心脾。一朵花点缀了这单调黯淡的街道,雨也似乎变得友好起来,轻轻地落在洁白的花瓣上。不因命运的差错而自我放弃,在偏僻的地方依然绽放自己,我在怜悯中不由得生出几分赞美。
一对撑着红伞的母女走过我身旁,小女孩用稚嫩的童声说道:“妈妈,你看,那朵小花也是独生女儿吧?”
“怎么啦?”妈妈有些不解。
“她在独享一片天地呢。”
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不是错失繁华,而是独享机遇,多么诗意的发现!想起三年前中考,因一分之差错失入学省高中的机会,却也成就了我小城学霸的“美名”。孩子的发现岂止是诗,还有哲理呢。
(节选自《错过班车以后》)
在文(一)里,通过大段议论来显示自己思想情感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揠苗助长式的拔高,缺少循序渐进的层次和合理性。在文(二)里,先有对小花的怜惜和赞美,后写小女孩的诗意发现,再有对“怜悯”的否定,回忆自己的往事,从哲理高度上认识“错过”。有动因,有过程,情感转变自然可信。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时,他的家失窃,被偷走了很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他给朋友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静,并且非常感恩。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走了我的部分东西而并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都是不幸的,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感恩当下的生活。
请以“感恩当下生活”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
[写作示例] 著名的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所感受到的外在世界是由你的内心投射出来的,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在生命这段旅程中,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面对,你将看到最美的风景。请在每一天,不愤怒,不担心,并心存感恩,投入你的生活和工作,和善地对待他人。
生活当中值得感恩的事情太多了。阳光与雨露,花儿与树木都是我们应该感恩的对象,因为它们带给你生命的快乐;父母和亲人,朋友和敌人都是我们应该感恩的理由,因为他们让你感觉到你的存在;挫折与成功,逆境与顺境都是我们应该感恩的情境,因为它们让你慢慢成长……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当下的生活,你的生活会因此更加平和、顺达,而且充满生机。感恩吧,感恩当下的生活,不管你处于何种境地。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隐秘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引起过你什么样的回忆?是幸福还是伤感,是快乐还是忧伤?请你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份感悟写出来。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说真话,抒真情。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所给材料明白易懂,“成长的过程”“隐秘的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故事”,说明所写的应是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故事”,即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来写;“幸福”“伤感”“快乐”“忧伤”是回忆这些故事时的心理感受。“成长”可以指身体的长高,年龄的长大,也可以指思想的成熟,因此可以写身体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经历,也可以写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故事。相对来说,写思想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更容易写得深刻。由“是幸福还是伤感,是快乐还是忧伤”可知,所选经历可以是“伤感的”,也可以是“快乐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能够体现出其对“成长”的意义。最后还要分析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把这样的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份感悟写出来”,文体是“记叙文”,这就要注意记叙的顺序,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这种感悟。
[参考立意] ①成长故事;②成长滋味;③成长颜色;④承担,在成长路上;⑤成长的脚步,你慢些走;⑥成长的烦恼;⑦成长,错过了吗?⑧成长的记忆;⑨踏过如歌的花季。
[参考例文]
震撼心灵的往事
在我眼中,脑血栓后遗症的奶奶是个自私自利、反应迟钝的人。但是,有一件事彻底震撼了我的心灵!
记得一年前,奶奶要去阿姨家串门,妈妈让我陪着她去,说是怕她自己出去了再出了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应付。我极不情愿,可是谁敢违抗母亲大人的命令呢?我只好陪着她去了。
看看她那模样,不知磨碎了多少双鞋的腿脚,在地上一拖一拽的,就像《马前泼水》的赵石匠把脚砸伤了似的。那一向呆滞的目光和老长的脸,还有满脸褶子,好像谁欠她一百万似的,和她一起走简直降低了我的智商。我这样想着。再看看路人看我们的目光,像针扎在我的脸上,我把头压得越来越低,感觉周围的事物在逐渐变大。本来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路,今天怎么变得这么漫长了?好不容易才到了阿姨家!
奇怪?阿姨家的门每天都是反锁的,为什么今天是虚掩着的呢?我也没多想就把门拉开,和奶奶走了进去。突然,一条凶猛的大狗不知从哪跑了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到了我的身旁,凶恶的眼睛狠狠地瞪着我,就像要把我吃掉似的,我的大脑霎时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一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没想到奶奶竟然拐着不灵活的腿,拖着那肥胖而又笨重的身躯挡在了我的前面。“去!去!”奶奶一边喊着一边用那条不灵活的腿驱赶着那只狗。可是那只狗丝毫不留情面,一下就照着奶奶的腿上咬了一口。我依然呆若木鸡,傻傻地站在那不知所措。这时,屋里的阿姨听见狗的吼叫声,连忙跑过来把那只狗打跑了,说:“不好意思啊,刚才我回来时忘闩门了,实在抱歉。”这时,我才慢慢地缓过神来。“咬坏了没有啊?”阿姨关切地问道。奶奶摇摇手说:“没事!没事!”阿姨连忙挽起了奶奶的裤腿检查伤口,两排牙印赫然印在奶奶的小腿处,血慢慢地渗了出来。阿姨连忙说:“咱去医院吧!”奶奶连连摇头说:“不用不用,这点小伤算啥!”阿姨和我还是带着奶奶去打了疫苗。回来时,阿姨帮我搀着奶奶向家里走去。在路上,我感觉周围的事物都变得那么美好,奶奶的形象也变得高大了。我昂起头,挺起胸,拉着奶奶的手,不一会儿就到了家。
这使我明白亲人的爱都是无私的,难道不是吗?电视里老年痴呆的父亲忘了儿子的相貌,但他还是深深地爱着儿子,他当着儿子和大伙的面把盘子里的饺子往兜里揣,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
奶奶的爱不正和那个痴呆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一样吗?这就是奶奶对我的一次震撼心灵的关爱,让我懂得人间真爱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