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曾官中书令、秣陵令。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为乱兵所杀,鲍照也因此而获罪。其诗风格俊逸豪放,清新幽邃,十分注重对仗和辞藻。他最擅长创作乐府诗,其七言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的格律而极富创造性,对唐代七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作品】 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登黄鹤矶》等。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二、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他常借诗歌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三、相关常识
《行路难》与《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原为民间歌谣,后被收入汉乐府,成为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之一,其辞不存。《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世文人多有拟作,故名《拟行路难》。鲍照的《拟行路难》共18首,是现存最早的作品。本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四首。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1.明确字音。
酌酒(zhuó) 踯躅(zhí)(zh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自宽:自我宽慰。
②无感: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触。
③吞声:不敢出声。
任务三:阅读鉴赏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
[明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第八句,“不敢言”直接表现了诗人愁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全诗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
[明确] 作者运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
[明确]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明确] 这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整日叹息发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在这个反问句中,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自我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任务四: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4.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
5.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6.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确] 1.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5.心非木石岂无感
6.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文本对译】
客 至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见第3课《蜀相》作者档案。
二、背景链接
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此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有客来访,便作了这首诗。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1.明确字音。
盘飧(sūn) 旧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旧醅:旧酿之酒。
⑦肯:乐意。
任务三:阅读鉴赏
1.细品本诗,体味诗情,完善下表。
景物、人物 特 征 情 感
首联 茅舍、春水、群鸥、“我” 江波浩渺茫茫一片、鸥鸟成群结队、“我”形单影只 孤独寂寥
闲逸忘俗
与世无争
颔联 花径、蓬门、宾主 简陋、热情 激动、喜悦
颈联 盘飧、樽酒 简陋 兴奋、歉疚
尾联 篱笆、邻翁、“我” 融洽 浓重的生活气息
2.首联中的“但见”有什么韵味?
答:
[明确] “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以乐写哀,又为贯穿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
3.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明确]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4.颈联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
[明确] 菜简: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感到歉疚。情真: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之情。
5.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
[明确]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意料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体现了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摒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任务四: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________________”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2.《客至》中描写绿水缭绕、鸥鸟盘旋、春意荡漾的美丽春景,但又在其中蕴含了寂寞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
5.《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平白朴实的家常话语描写了主人热情待客频频劝酒的欢快情景,让读者体悟到主客之间的深情厚谊。
7.《客至》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明确] 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3.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4.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5.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6.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7.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文本对译】
登 快 阁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作品】 散文有《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苦笋赋》等,诗歌有《题郑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荆江亭即事》等,词作有《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谒金门·示知命弟》《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等
二、背景链接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大清一统志·吉安府》)的快阁览胜。作此诗时作者三十八岁,在泰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三、相关常识
1.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文人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1.明确字音。
了却(liǎo) 澄江(c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痴儿:作者自指。
②青眼:即黑眼珠,指正眼看人,以示器重或喜爱。__
③聊:姑且。
④与白鸥盟:与白鸥订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任务三:阅读鉴赏
1.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答:
[明确]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3.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
答:
[明确] ①无边的落木,重叠的千山,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②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4.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明确] 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己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5.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答:
[明确] 流露出诗人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愿望。
6.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明确]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回家归隐的迫切);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孤独)。
任务四: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浅近诙谐的通俗之语点题,渲染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语出《晋书·傅咸传》:“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抱负的写照。
4.《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5.杜甫《登高》与黄庭坚《登快阁》都写到江水,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眼于江水的明净。
6.《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辽远阔大、空明澄澈。清代学者张宗泰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7.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用典故表达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常用鸥鸟、渔夫表隐居之意,黄庭坚《登快阁》中借类似意象表达归隐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2.痴儿了却公家事
3.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4.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5.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6.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7.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8.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文本对译】
临安春雨初霁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作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背景链接
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于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下伏,艰难何啻剑头炊”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受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1.明确字音。
霁(jì) 明朝(zhāo)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味:人世情味。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短纸、小纸。
④斜行: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茶中精品。一说指沏茶时水面浮起的乳白色的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任务三:阅读鉴赏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
[明确]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2.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的一系列意象表现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表现了诗人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句写得更为含蓄深沉,诗人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
[明确]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4.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答:
[明确] 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明媚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诗人之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愤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5.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答:
[明确]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任务四: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远离政界多年重新奉诏入京时所作,他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体会得极深,以至于起笔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春天的景致,也与诗人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正所谓“春愁隔夜生”。
4.《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5.《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临安春雨初霁》中引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的典故,表明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明确] 1.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4.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5.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6.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7.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8.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文本对译】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