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1课 氓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背景链接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的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定,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相关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抒发对生活的感慨,表达对政治的讥讽、抨击或赞美;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战争徭役诗,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用途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
四言诗,是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据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4.古代占卜术语
尔卜尔筮
(1)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根据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吉凶祸福。
(2)筮: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5.古代男子的称谓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此处特指未婚男子。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例如:为燕太子丹刺秦王的荆轲、孟尝君的门客冯谖、连横说秦的苏秦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氓之蚩蚩(méng)(chī) 2.匪我愆期(qiān)
3.将子无怒(qiāng) 4.乘彼垝垣(guǐ)
5.自我徂尔(cú) 6.淇水汤汤(qí)(shāng)
7.渐车帷裳(jiān)(cháng) 8.靡有朝矣(mǐ)
9.隰则有泮(xí)
二、通假字
1.无食桑葚 “无”同“毋”
2.犹可说也 “说”同“脱”
3.隰则有泮 “泮”同“畔”
三、一词多义
1.将
2.言
3.遂
4.乘
5.德
6.靡
7.载
8.以
9.即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士贰其行 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3.二三其德 数词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4.三岁食贫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五、古今异义
1.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今义:流氓。
2.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宴会。
4.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判断句)
译文:并不是真的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译文:我登上那残破的墙,遥望那复关。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秋”是介词“以”的宾语,应为“以秋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定为我们的婚期吧。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情节线索。
答:
[明确]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结婚——婚变——决绝。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平等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全诗,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故事 恋爱时 结婚后 被弃后
性格 ① ② ③
形象 ④
[明确] ①情深意切 ②委曲求全 ③伤情无奈、清醒刚烈
④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2.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明确]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感情,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的品行,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微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设计】
3.如何理解“怨”一词的含义?
答:
[明确] 一个“怨”字,境界全出。尽管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不思其反”“老使我怨”,你又“反是不思”,既然如此,还是让这场婚姻就此了结吧!《氓》是弃妇离夫后在归途中所吟的感伤之作。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微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设计】
4.《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使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
[明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确信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微任务四 鉴赏诗歌的情感
【任务设计】
5.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
[明确] ①“氓”,意为“民”。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表示尊重,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③“复关”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第四段中称呼丈夫为“士”,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氓》是一首弃妇诗,深刻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请你思考:诗中的女主人公最终为什么会被遗弃?
答:
[明确] (示例一)我认为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是造成她被遗弃的主要原因。最初女主人公年轻貌美,所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心生爱慕之情;结婚多年,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示例二)我认为是因为“士”本身是一个“二三其德”的人。情节中“不见复关”对此有所暗示,“士贰其行”也显示了这一点。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负德变心是女主人公最终被遗弃的关键原因。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巧用对比,云泥立判
【课内挖掘】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本课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收到很好的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如“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体现了女主人公的遭遇;“不见复关”时与“既见复关”后的对比,描绘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性格。通过对氓在婚前“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对比
1.要有明确的目的。运用对比要阐述什么道理,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选取的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的对比点。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行文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4.写作议论文时,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针对训练】
以“选择”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3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就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就其千古文章。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