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0:1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背景链接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相当完备严密的阶段。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七出”等教条。这个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在那个时代,封建的伦理说教剥夺了人们的婚姻自由,不知上演了多少殉情的悲剧。当时的人们为此事感伤,因而作了此诗。
二、相关常识
1.《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它的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2.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极强的反抗精神和使人震撼的英雄故事,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对光彩四射的宝石。
3.汉末建安中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这个时期及以后魏初的十年间的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建安文学。
4.槌床便大怒
床:在古代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个人。
5.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6.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自缢(yì)         2.箜篌(kōnɡ)(hóu)
3.公姥(mǔ) 4.伶俜(pīng)
5.葳蕤(wēi)(ruí) 6.绣腰襦(rú)
7.玳瑁(dài)(mào) 8.蹑丝履(niè)
9.纨素(wán) 10.明月珰(dāng)
11.磐石(pán) 12.拊掌(fǔ)
13.窈窕(yǎo)(tiǎo) 14.便言(pián)
15.否泰(pǐ) 16.踯躅(zhí)(zhú)
17.青骢马(cōng) 18.赍钱(jī)
19.鲑珍(xié)
二、通假字
1.箱帘六七十 “帘”同“奁”,匣盒
2.蒲苇纫如丝 “纫”同“韧”,坚韧
3.摧藏马悲哀 “藏”同“脏”,脏腑
三、一词多义
1.谢
2.适
3.遣
4.取
5.会
6.相
7.为
8.见
四、词类活用
1.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手巾掩口啼 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3.卿当日胜贵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取名,名叫
5.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6.逆以煎我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7.足以荣汝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五、古今异义
1.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3.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和同情。
4.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
今义:睡觉的地方。
5.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训斥或从错误中得到知识。
6.感君区区怀
古义:情意深挚。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7.自可断来信
古义:来送信的使者,此指媒人。
今义:寄来的书信。
8.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处置。
今义:对有错之人做出处罚决定。
9.便可作婚姻
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0.便利此月内
古义:两字词,便,就;利,合适。
今义: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11.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常指奉承、拍马屁。
六、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本指公公婆婆,这里单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本指劳作休息,这里单指劳作
3.我有亲父兄 本指父亲兄长,这里单指兄长
4.我有亲父母 本指父亲母亲,这里单指母亲
5.逼迫兼弟兄 本指兄长弟弟,这里单指兄长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七、文言句式及翻译
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判断句)
译文:其实并不是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
2.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译文:被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
3.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句)
译文: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4.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5.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句)
译文: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6.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自己在庭院中的树上上吊身亡。
7.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大官府中任官职。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这篇叙事诗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情节。
答:                                    
                                    
[明确] 人物:焦仲卿、刘兰芝(正面);焦母、刘兄(反面)。
情节:兰芝被遣→夫妻明誓→被逼改嫁→双双殉情→夫妻合葬。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全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
【任务设计】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答:                                    
                                    
[明确] 
故事发生的时间 汉末建安中
故事发生的地点 庐江府
人物 焦仲卿、刘兰芝、焦母
故事的结局 刘兰芝投水而死,焦仲卿自缢于庭树
作诗的缘由 时人伤之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明确]
从写作手法上看 这一句兼用了“兴”和“比”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以孔雀徘徊起兴,用以引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有统摄全诗、引起下文的作用;以孔雀徘徊比喻夫妻离散,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从结构上看 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和良苦用心
3.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为开篇,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明确] ①说明刘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②证明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③直接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4.第二段从十三岁说到十七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1)不烦琐。这是古诗中常用的“赋”的手法。(2)作用:①表明了刘兰芝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②刘兰芝有这样优秀的品德仍被驱遣,突出了刘兰芝的无辜与委屈。③照应了刘兰芝“三日断五匹”以及做嫁衣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情节,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快、利落。
5.刘兰芝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这表现了刘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从中可以看出她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2)作用:离别前“严妆”这个细节精巧而别致,对于刻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可以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①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刘兰芝外貌的俊美;②刘兰芝梳妆打扮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充分展示了她蒙受委屈后保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情操和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③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刘兰芝不愿离开焦家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和凄楚。
6.体味焦仲卿与他母亲及刘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答:                                    
                                    
[明确] ①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②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他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刘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③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7.写刘兰芝与婆婆、小姑告别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与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就要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刘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焦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的表现。
8.“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①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的,为后面写两人的殉情奠定了基石。②在分别之时,刘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9.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然而诗中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这些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是侧面描写,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了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从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知。
10.诗歌大力铺陈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
答:                                    
                                    
[明确] ①衬托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②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仲卿、刘兰芝的凄悲对照,强化了悲剧性;③反衬刘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微任务二 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1.分析刘、焦两人的性格。
对未来的预想 别后重逢时 殉情场面 总 结
刘兰芝 对命运、前途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通情达理 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软弱到坚强
焦仲卿 等待、幻想 讥讽、责难 迟疑徘徊到坚决
12.分析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
人 物 性格特征 形 象
受迫害者 刘兰芝 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仲卿 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迫害者 焦母 专横无理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刘兄 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微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任务设计】
13.本诗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生活本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化鸟”一节?这是否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答:                                    
                                    
[明确] 最后一节“化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分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同情受害者的感情倾向,也能起到警示世人、深化主题的作用,没有破坏全诗的统一风格。
14.这首诗多处运用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非常紧凑。试举例说明。
答:                                    
                                    
[明确] 故事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排比句,既与前文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的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又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1.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①社会的原因: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②性格的原因: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下,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③直接原因:焦母与兰芝之间的婆媳矛盾。
2.焦仲卿在焦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那么,焦仲卿身上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答:                                    
                                    
                                    
[明确] (观点一)让刘兰芝暂时回娘家,对于焦仲卿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希望婆媳分开一段时间缓和一下矛盾,至于刘兰芝回家后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势力进一步压迫的结果,实在不能由焦仲卿来负责任。可见,焦仲卿始终没有屈从母亲而休掉刘兰芝的想法,他让刘兰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斗争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
(观点二)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虽然他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但他忍辱负重。他深爱刘兰芝,忠于爱情,最后自缢于庭树。跟刘兰芝一样,焦仲卿是充满反抗精神的。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排比手法
【课内挖掘】
《孔雀东南飞并序》这首诗歌多处运用铺排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氛围,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描写兰芝被遣回家时,作者不厌其烦地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一描述,一连串夸张的铺排,描写了兰芝的装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的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
在篇幅较长的古诗中,铺陈往往与排比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铺排。在这里,我们重点讲述排比手法在现代作文中的应用。
【技巧指导】
运用排比手法“三注意”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美。尤其是在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运用,会使文章增色许多,又会加深文章的意境。
运用排比手法,应注意:
1.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写排比句便于议论和抒情,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创设。
2.要设计好排比中各个分句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
3.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
【针对训练】
以“幸福”为话题,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20字。
答:                                    
                                    
                                    
[参考示例]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欣慰,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是的,幸福原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