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第2篇 扬州慢(淮州名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第2篇 扬州慢(淮州名都)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1: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扬 州 慢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工诗,词尤有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
【作品】 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二、背景链接
本词是姜夔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词人眼帘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这让他顿生山河破碎之感。姜夔写这首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初霁(jì)         2.戍角(shù)
3.怆然(chuànɡ) 4.豆蔻(kòu)
5.窥江(kuī) 6.弥望(mí)
二、词语释义
1.戍角悲吟(驻防部队的号角)
2.予怀怆然(悲伤的样子)
3.因自度此曲(自己谱写,作曲)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读词前小序,想想小序交代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                                    
                                    
[明确]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所见所闻的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及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答:                                    
                                    
[明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这首词悲切伤感的基调。
3.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
答:                                    
                                    
[明确] 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等。
4.任务小结
5.文章主旨
这首词写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鉴赏诗歌意象
【任务设计】
1.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以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分析其意蕴,并说说这些意象共同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意 象 意 蕴 效 果
青青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悯乱的无限痛惜之情
废池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烘托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氛围
桥边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凄清的号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微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设计】
2.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答:                                    
                                    
                                    
[明确] ①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②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③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当年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答:                                    
                                    
                                    
[明确] ①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②用典,化用杜牧“豆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③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明确]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6.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以景结情。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间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词人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出乱世的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微任务三 赏析诗歌语言
【任务设计】
7.“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请赏析该句。
答:                                    
                                    
                                    
[明确] 因“空”而“惊”,反照现实中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写杜牧过去来扬州时这里热闹繁荣,而今,如果杜牧再来扬州,必会为这里的凄清荒凉而心惊。由此,可以衬托出扬州城如今的荒凉以及作者内心的悲痛,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答:                                    
                                    
                                    
[明确] “寒”字运用了通感的写作手法。“寒”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突出主观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扬州慢》一词,作者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是否有抄袭剽窃之嫌呢?
答:                                    
                                    
                                    
[明确] 没有。化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化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本词化用前人诗句,采用借用词语的方法,“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和“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如“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所写赞美扬州的诗篇,使人佩服杜牧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杜牧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也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的意境又深了一层。
文本对译:异曲同工
  
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内挖掘】
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扬州慢》的特色之一。如,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技巧指导】
在叙事和描写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事件或某些人,常常要用其他与之相反或相异的人或事物作为对照或映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这种写法技巧叫作反衬。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这一手法是写好文章的技巧之一。
1.通过言他物来凸显本来想要表达的事物。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看见罗敷后不同的表现来反衬罗敷的美。
2.通过描述能够反映事物特征的反面特征,来凸显该事物的特性。常见的类型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大衬小、以浓衬淡等。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意境的空灵、静谧。
【针对训练】
运用反衬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鲁迅《祝福》)
群文任务——关联与比较
1.中国古诗词同类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确有其共性,比如山水田园诗的“写景”,咏史怀古诗的“写古”等。说一说《望海潮》与《扬州慢》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                                    
                                    
                                    
[明确] ①描写眼前所见城市之景,均是景中含情。
②虚实结合的运用。《望海潮》中所写之景“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指,虚实结合间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乐,充满着和谐,形成美好的境界。《扬州慢》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乃是借用,组合在一起,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写扬州今日的萧条,都是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均表现了词人的悲怆之感。
③极富声韵之美。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均为二人首创,从词风上说,柳永是开创者,姜夔是继承发扬者。
2.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
3.《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答:                                    
                                    
                                    
[明确] 示例一:我更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表达了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读来令人愉悦。
示例二:我更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对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读之感伤。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在用文字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示例三: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