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1篇 阿Q正传(节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1篇 阿Q正传(节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3: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阿Q正传(节选)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华盖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二、背景链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农民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三、相关常识
1.《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2.“阿Q精神”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已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
“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
3.文童
文童:即“童生”。明清科举制度,凡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也俗称“文童”。这里指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和钱太爷的儿子假洋鬼子。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 —— —— 榜眼
第三名 —— —— —— 探花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土谷祠(cí)        (2)舂米(chōng)
(3)下箸(zhù) (4)诧异(chà)
(5)根柢(dǐ) (6)擎起(qíng)
(7)譬如(pì) (8)奚落(xī)
(9)虱子(shī) (10)醉醺醺(xūn)
(11)敌忾(kài)
2.多音字
(1)场 (2)刹
(3)撩 (4)似
二、辨识字形
1. 2.
3.
三、辨析词义
报复·抱负
[辨析] 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情境选词] ①如果谁对揭发检举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谁就将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②一个人没有远大的抱负,便没有前进的动力。
四、积累词语
[释义]
1.口碑: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有时也指群众口头上的评价。
2.出言无状: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3.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4.同仇敌忾:全体一起痛恨敌人。忾,愤恨。
[情境呈现]
1.这家企业多年来已建立良好的口碑。
2.他自以为本事大得了不得,便出言无状起来。
3.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4.“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概括课文节选部分每一章的主要事件。
答:                                    
                                    
                                    
[明确] 第二章:①穷得没有家却说先前阔得多;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的。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任务设计】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答:                                    
                                    
                                    
[明确] 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
次 序 事 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自欺欺人腹诽战术
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轻自贱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自己打自己嘴巴 自我摧残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骂,等待挨打 忘却屈辱
3.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答:                                    
                                    
                                    
[明确]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4.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事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2)原因: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5.小说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
6.阿Q的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答:                                    
                                    
                                    
[明确] (1)“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2)原因: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
②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微任务二 分析语言
【任务导引】
《阿Q正传》不仅在典型化、结构艺术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典范,而且在文学语言上,语言运用得如此准确、生动、精练和富有独创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所罕见的。它的语言的哲理性、讽刺性、形象性相互统一融合,可谓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
【任务设计】
7.品读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其中的意蕴。
(1)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答:                                    
                                    
                                    
[明确] 一场打斗,双方皆胜。“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虽然实际上被欺侮,但精神上毕竟也胜利了,因为他认为是老子被儿子打了,他也占了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真是十分巧妙。
(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答:                                    
                                    
                                    
[明确]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阿Q赢钱本该是幸运的,但实际上表明,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答:                                    
                                    
                                    
[明确] “蒙”,承蒙,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答:                                    
                                    
                                    
[明确]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都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而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微任务三 赏析环境描写
【任务导引】
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阿Q正传》里的环境描写多是社会环境描写。 阿Q所生活的村庄叫未庄,是一个封闭、落后、封建、愚昧的江南村镇,是阿Q一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未庄人的生活场景的特点就是未庄这一环境的突出特点。
【任务设计】
8.如何理解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                                    
                                    
                                    
[明确] 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给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儿“阿Q精神”的,你认为呢?
答:                                    
                                    
                                    
[明确] (观点一)同意。如果没有一点儿“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儿“阿Q精神”的。
(观点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观点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生活中需要一些“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使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我们就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如何运用白描手法
【课内挖掘】
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再如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技巧指导】
白描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白描手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还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
2.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3.所用语言要俭省、概括、传神。白描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
【针对训练】
从你读过的文章里找出一处运用白描手法的文字。
答:                                    
                                    
                                    
                                    
[参考示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