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促使唐朝形式急转直下的是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2.(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3.(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4.(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
5.(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唐朝灭亡的标志( )
A.刘裕建立刘宋 B.朱温建立后梁 C.曹丕建立魏国 D.王莽建立新朝
6.(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下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7.(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8.(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下图《吴越钱王》是一部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为背景的历史剧,该剧塑造了“以人为本、保境安民、打造天堂杭州、开发长江三角洲”的草根国王钱镠的艺术形象。下列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方地区的十个政权,史称“十国”
B.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D.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9.(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一场持续八年的大规模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大规模动乱”是指(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李自成起义
10.(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的诗句,他是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李密
11.(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杜甫的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反映的是
A.开皇之治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宋金和战
12.(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永嘉之乱
13.(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A.藩镇割据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4.(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诗圣杜甫的《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与上述诗句相关的史实是( )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
15.(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二、填空题
1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589年,隋文帝灭掉_____朝,统一全国;持续八年之久的____________,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促使唐朝形式急转直下,D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和唐玄宗无关,A不符合题意;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和唐玄宗无关,B不符合题意;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和唐玄宗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可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D符合题意;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各地节度使势力强大,并未体现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B不符合题意;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但是题干没有体现, C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梁王朱温逼唐昭宣帝退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所以答案选择B。
6.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五代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他们的国君均有唐末的节度使出身,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体现,故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C正确;五代时期政权是交替出现,而非并立的,排除A;五代政权建立者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和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君主身份和王朝的兴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C。
7.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变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A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B项;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动乱持续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故选B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期,此时唐朝早已经衰落,排除A项;噶尔丹叛乱是在清朝,李自成起义是在明末,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于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黄巢在诗中借物咏志,抒发了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的志向,故选B;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角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均与题干中“唐末”时间不符,故排除ACD。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大多反映了当时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被称为“诗史”,材料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兄弟别离,给人带来巨大的灾难,C项正确;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与杜甫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兄弟别离,给人带来巨大的灾难,而藩镇割据是唐末安史之乱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宋金和战是北宋时期与金军之间的史实,与材料杜甫无关,D项错误。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之乱,故A错误;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故C错误;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故D错误。综上答案B
13.D
【解析】
【详解】
图示中“▲”处唐朝开始衰落,而且时间为755-763年,结合这些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过大,公元755-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选D;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但藩镇割据并不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故排除A;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均是唐朝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故排除BC。
14.A
【解析】
【详解】
根据“诗圣杜甫的《无家别》”“寂寞天宝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繁荣统一的盛世成为过去,唐朝进入藩镇割据混乱衰败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的由盛转衰转折点,A项正确;宦官专权是唐朝后期的乱象之一,不全面,且材料主旨是反映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排除B项;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唐灭后,出现五代十国,时间不符合,且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解析】
【详解】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导致西晋走向衰落,A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末年,C排除;靖康之变标志北宋灭亡,D排除。故选B。
16. 陈 安史之乱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①处填“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由此可知②处填“安史之乱”。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