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2 19: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识记文中的文言词语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
【屏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
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
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看要求——
【屏显】
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谁来挑战任务二?
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
【屏显】
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场景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请大家用美美的语调,把这些句子读一读。首先,请女生来读第一个场景。男生读第二个场景,注意读出韵味。
(女生读,男生读,点评)
师: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两个画面,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场景,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给大家一段时间相互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讲述过程,并在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
生:道路两旁蔓延着数百步的开满桃花的树,放眼望去,除了桃树还是桃树,实在找不出一棵其他的树。小草鲜美可爱,桃花瓣随风飘落,纷纷扬扬,连风,都是香甜的。
生:土地一望无际,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错落有致,肥沃的土壤,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的美好景物映入眼帘,目不暇接。男男女女穿着打扮都像已跳脱出尘世凡俗,老人颐养天年,孩子活泼可爱,每个人都在桃花源快活的空气中怡然自乐、悠游自在。
师:更正一下,女女的打扮,像跳脱出尘世凡俗吗?
生:不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更美?
生:我更喜欢第一个场景。“中无杂树”,这么大片林子,我们先排除人工种植的可能性,全部都是桃花林,带有小说的空想色彩,充满奇特、梦幻的震撼之感。我读着文字,头脑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地是那种草绿色,被飘落的桃花瓣染成粉色。桃红柳绿,超尘脱俗,美得如梦似幻。
生:我更喜欢第二个场景:桃花源这个地方安静祥和,和谐大同,虽然与世隔绝,但是怡然自乐。
师:那你觉得渔人会觉得哪个画面更美?
生:我觉得渔人更喜欢第二个场景。这个场景虽然是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但恰恰是这种日常能见到的场景,给了迷路的渔人希望和心安。一开始从小口进入,到后来豁然开朗,再到后来见到土地平旷,人们怡然自乐,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小惊喜。
师:非常好。看来,你是真的把自己当做渔人。对于一个迷路的人、惶恐的人来说,这样一个家常的场景,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我们作为局外人,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更喜欢的画面是第一个场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实在是太浪漫了,特别适合谈恋爱,所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就设置了一个名叫“桃花岛”的场景。或许金庸先生的灵感就来源于这里。我们看看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设想一下,如果南阳刘子骥和武陵渔人同时进入桃花源,吸引他们目光的风景,有什么不一样?
【屏显】
刘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生:刘子骥好游山水,眼睛里看到的会是无限秀美的风光,可能更吸引他的会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会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作为一身人间烟火气的渔人,更关注的会是“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师:我们要始终记得,这篇课文的观察视角,是渔人之眼。所以,陶渊明写芳草,用的是芳草鲜美,这个更加朴素的词语,而不是芳草萋萋、芳草离离、芳草葳蕤。
【屏显】
芳草鲜美
芳草萋萋
芳草离离
芳草葳蕤
师:鲜美,新鲜美好,充满生命力,用词优美而朴素,更符合渔人视角。
师:我们再以渔人之眼看桃花源里,想一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
【屏显】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乐土:安乐的地方。
仙境:神话中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彼岸:佛教用语,指脱离尘世烦恼、取得正果之处。
师:渔人眼中,桃花源是一个安宁和谐的所在,那它到底是乐土、仙境还是彼岸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生:我觉得是乐土。人们在桃花源中安居乐业,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幸福场景。
师:是的,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不是一个九天仙境,也不是一个幸福彼岸,而是一个人间乐土。请同学们在《桃花源记》下边批注“人间乐土”四个字。因为是人间乐土,所以,这里的花,陶渊明的设定,就一定是桃花。去年我们学过《驿路梨花》,知道梨花清香洁白,给人清新脱俗之感,但是桃花,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浓厚的人间色彩。如果说梨花是脱俗的,那么桃花就是入俗的、凡俗的。同学们一起读: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桃花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弟子。
师:请同学们笔记记录桃花的象征意义。
(学生笔记)
师:陶渊明虽然远离官场,但他没有像有的人一样隐居山间或者浪迹海上,他是深深地眷恋人间的,连隐居,都是结庐在人境啊。
三、桃花源·逃
师:对渔人来说,这美好的人间乐土桃花源,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跳读课文,细读文本,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屏显】
在桃花源里,
有一望无际的平坦肥沃的土地;
在桃花源里,有 ;
生:在桃花源里,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村民。
师:这个句子我们改一下,在桃花源里,有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也就是老人小孩。。
生:在桃花源里,有错综复杂的阡陌交通。
师:我怎么感觉错综复杂像个迷宫啊。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解释“交通”的。
生:交错相通。
师:交错相通和错综复杂是一个意思吗?可以再修改一下,请坐。
师:这个问题,看来对同学们有点难。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课文,继续交流。
(生齐读课文)
生:在桃花源里,有热情好客的村民。
生:在桃花源里,有罐罐香醇的美酒。
师:想一想,家家有酒,说明了什么?
生:水源充足。
师:哈哈,酿酒不仅需要水啊,还需要什么?
生:情怀。
师:用情怀酿的酒,一定是名酒啊!
师:老师补充一个故事。陶渊明当时做彭泽县令的时候,朝廷给了他一百亩公田,这一百亩公田,他都想要用来种酿酒的高粱。最后他妻子求他,才种了五十亩的粮食。我们再想想,五粮液啊,五粮液,酿酒需要什么?
生:粮食。
师:对,我们想文中多次提到“酒”,家家户户有酒,说明——
生:说明家家户户有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生活富足。
师:文中提到“设酒杀鸡作食”,除了酒,宴席中还有“鸡”,“故人具鸡黍”,即使到现在,在农村,来了客人杀一只土鸡款待,也算是富足体面的生活了。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地方,谁都愿意去呀!我们知道,桃花源里人,是为了逃避战乱来到这里的,这里,除了没有战乱,还没有什么?请细读课文,联系《桃花源诗》,说一说。
【屏显】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师:《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序言反而比诗有名的文化现象,这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例子。这里所列的《桃花源诗》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差不多。但是有一句,是课文中基本没有体现的,你能找出来吗?
生:秋熟靡王税。
师:“秋熟靡王税”的意思是,秋天收获了,也不用交朝廷的税收。古代农民种田交税、交沉重的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却不用交呢?
生:“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里的人,自从进入桃花源就没有出去,朝廷找不到他们,因此就不用交税。
师: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信息提示?
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生:桃花源外面政权的更替、苛捐杂税没有影响到他们,就像那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外界一切剥削,都与“我们”无关。
【屏显】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这是一句非常深沉的话。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陶渊明活了63岁,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你品出了什么意味?
生:实际上,朝代的更替越频繁,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正如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因为“乃不知有汉”,他们才有这份安宁呀。
师:所以,孩子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大家一起读:
【屏显】
安宁,没有战乱;
富足,没有饥荒;
平等,没有压迫;
师:没有等级,就不会有压迫;没有等级,就没有差别。细细读课文,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语言现象——把黑色的字体重读,大家一起读。
【屏显】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这些词语,表明了一个怎样的事实?
生: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们关系祥和,感情融洽,性情相近。虽然分户而居,但是他们衣着相似,生活相似,而且一家的客就是大家的客,跟《社戏》中的平桥村很像,关系很和谐。
师: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句式——
【屏显】
见渔人,乃大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问今是何世……
皆叹惋……
师:这几句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主语,这仅仅是语法上的省略吗?
生:不单是语法上的省略,因为太多人说,没办法分别说就省略了主语。
生:虚构的理想世界,就没有必要具体到哪个人。
师:我们联系前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这里虽然有主语,但是,没有具体到哪一个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大家相似,性情相投,关系和谐。
师:省略了主语就意味着一个人代表了全体,一个人问了就代表全体问了,不具体到每个人,其实就把每个人都包含其中。这些细节说明,在桃花源中除了没有战乱,还没有分歧。所以,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除了上面的几条,我以为还要加上这样一条——
【屏显】
安宁,没有战乱;
富足,没有饥荒;
平等,没有压迫;
和谐,没有分歧。
师:读《桃花源记》,我总是忍不住想到这样一首据说流行于尧帝时代的民歌——
【屏显】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师:我相信,一心想做羲皇上人的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的时候,心里一定回响着这样的旋律。
四、桃花源之陶
师:正因为《桃花源记》不仅仅是一首诗的序言,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且寄托着陶渊明美好的社会理想,所以,陶渊明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桃花源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人共同的理想,中国文化的母题。何谓母题?大家自己读一读,默读也可以。
【屏显】
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师:以桃花源为主题,创作的诗歌,真是多之又多。
【屏显】
《桃源》——唐·李白
《桃源行》——唐·王维
《桃花溪》——唐·张旭
《桃源行》——唐·刘禹锡
《桃花源诗》——宋·梅尧臣
《桃源行》——宋·王安石
《朝中措·桃源图》——元·善住
师:你看,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连题目都不改,都是“桃源行”,好像他们都去过桃花源一样。那么,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能够实现桃源行的愿望吗?
生:不能。“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不愿意让别人进入,他们是排外的,不愿意安静祥和的生活被外人打搅的。
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说明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刻意去寻找是找不到的。
师:正像秦观说的那样,月迷津渡,雾失楼台,桃源梦断无寻处。陶渊明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桃花源,又告诉我们不必去寻找,即使找也找不到。那渔人又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呢?
生:误入。
师:我们再齐读第一段看看。
(生齐读)
师:也许,陶渊明不仅仅给我们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隐喻——我们怎样才能进入桃花源,进入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呢?这里,有三个动词有微妙的意味。你发现了吗?
【屏显】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生:忘,逢是偶遇,寻是寻找,规是规划,他们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寻和规,带着更深的心机。
师:渔人之所以能够忽逢桃花林,关键因素是“忘路之远近”。当他带着明确的目的寻向所志,当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他们就都无缘得见桃花源了。孩子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忘记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才能进入陶然自乐的美好境界呀!
师:陶渊明的隐喻还在继续,你看——
【屏显】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仔细琢磨,如果把桃花源比作你要追寻的理想,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一切成功,需要经历挫折,只有在经历了挫折的幽暗之后,才能有所得。
生:真正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先舍弃一些手里已经拥有的,还要顺其自然,放下功利心,只有这两个同时做到了,才能“复行数十步”,获得“豁然开朗”的机会。
生:“仿佛若有光”,这光就像希望,看到了希望就要无惧所有,向光而行。
师:是的,细细品,《桃花源记》每一句,都有意味。难怪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歌——
【屏显】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师:关于这篇文章,我就讲这么多。以后,你还会有更多理解。因为,那一株株的桃花,那一行行的文字,是长在我们心里,是会随着我们不断生长的。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