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同步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13 15:2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
一、选择题(共14题)
1.在天然放射性物质附近放置一带电体,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很快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A.γ射线的贯穿作用
B.α射线的电离作用
C.β射线的贯穿作用
D.β射线的中和作用
2.下列与α粒子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与光速相当,贯穿能力很强
B.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就变为(钍234)
D.高速α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3.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释放出大量的碘131,碘131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会发出β射线与γ射线,碘131被人摄入后,会危害身体健康,由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下面关于核辐射的相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改变碘131衰变的快慢
B.碘131的半衰期为8.3天,则4个碘原子核经16.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
C.碘131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
D.β射线与γ射线都是电磁波,但γ射线穿透本领比β射线强
4.2019年9月10日,我国国产首批医用钻-60原料组件从秦山核电站启运,这标着着我国国伽马刀设备“中国芯”供应问题得到解决,核电站是利用中子照射钻-59制备钻-60,伽马刀是利用钻-60发生衰变释放的射线工作的,已知钻-60的半期约为5.3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山核电站制备钴-60的反应是重核衰变
B.钻-60发生衰变后生产的新核比钻-60少一个电子
C.钻-60发生衰变后生产的新核比钻-60多一个中子
D.钻-60制成后,经过5.3年剩下的钻-60的约有一半
5.下列关于衰变与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为,经过3次衰变,2次β衰变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
C.核聚变反应方程中,X表示质子
D.高速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6.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时会发出α、β、γ三种射线,关于这三种射线的本质及它们的本领比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是氢原子核 B.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C.β射线电离能力最强 D.β射线是氦原子核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用加温或加压的方法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
C.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后,核内质子数减少2个
D.β射线是原子的核外电子电离后形成的电子流
8.放射性同位素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宇宙射线中高能量中子碰撞空气中的氮原子后,会形成不稳定的,它容易发生衰变,其半衰期为5730年。生物体中的生成和衰变通常是平衡的,即的含量是不变的。当生物体死亡后,生物体机体内不再生成,含量会不断减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衰变后生成的新核为
B.10个经过5730年一定会有5个发生衰变
C.原子核中含有粒子
D.若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这具遗骸距今约有17190年
9.放射性物质衰变时,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而形成电流。假设有的放射性物质A,每个原子核只发生一次衰变就成为稳定核,半衰期为,衰变释放的电荷全部用于形成电流,第一个半衰期内平均电流强度为;假设同样有的放射性物质B,每个原子核只发生一次衰变就成为稳定核,半衰期为,衰变释放的电荷全部用于形成电流,第一个半衰期内平均电流强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时释放的电子为原子核外电子
B.A和B都经过第一个半衰期释放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C.
D.经过一个半衰期,剩余物质的总质量都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10.放射性元素U衰变有多种可能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变成Bi,而Bi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X(X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Tl,X和T1最后都变成Pb,衰变路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82,b=211
B.X→Pb是α衰变,Tl→Pb是β衰变
C.Bi→X是α衰变,Bi→Tl是β衰变
D.Tl经过一次β衰变和一次α衰变变成P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6次α衰变和3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原子核Pb
B.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吸收波长为的光子
C.当用蓝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电子逸出,则改用红光照射也一定会有电子逸出
D.发生衰变,经过3个半衰期,剩下的占开始时的
12.2020年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为应对月球夜间的低温,“嫦娥五号”除了太阳能板之外,还有一块“核电池”,在月球夜间提供不小于2.5W的电功率,还能提供一定能量用于舱内温度控制。“核电池”利用了的衰变,其半衰期为T,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92,n=4,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B.100个经过时间T后一定还剩余50个
C.发生的是衰变,射线的电离本领大,它在威耳逊云室中的径迹直而清晰
D.衰变的半衰期会受到阳光、温度、电磁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13.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 )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无关
B.所有元素都有可能发生衰变
C.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D.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E.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14.2021年3月23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研究员对新发现的“祭祀坑”中碳屑样本使用年代检测法进行了分析。已知会发生衰变,其半衰期为5730年,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的质量大于核的质量 B.衰变前后总能量守恒,质量数守恒
C.地球的气候变化会影响的半衰期 D.100个核经过5730年后还剩余50个
二、填空题
15.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上,产生如下核反应:,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______.
16.一个原子核经过一次衰变和一次衰变,成为一新原子核,则新核与原来核相比,质子少了___________个,中子少了___________个。
17.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而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奖,他们发现的放射性元素P衰变成Si的同时放出另一种粒子,这种粒子是___________。P是P的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示踪技术。1 mg P随时间衰变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估算4 mg的P经___________天的衰变后还剩0.25 mg。
18.如图所示,放射性元素镭释放出、、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其中______是射线,______是射线,______是射线.
三、综合题
19.放射性物质衰变速率,即每秒衰变的原子核数,叫作放射性强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夜光手表利用氚()来产生荧光、如果荧光的强度与放射性强度成正比,那么当手表使用5年后,与最初的亮度相比,将有什么变化?(已知氚的半衰期大约为12年)
20.请列表总结三种射线的性质。
名称 本质 射出速度 穿透能力 电离作用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21.静止的氡核放出某种粒子后变成钋核,粒子的动能为,若衰变放出的能量全部变成钋核和粒子的动能.试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上述衰变的核反应方程(请用物理学上规定的符号表示粒子);
(2)求钋核的动能.
22.一个验电器带正电,因为空气干燥,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能维持很长的时间。现有一束射线射向这个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由于α射线的电离作用较强,能使空气分子电离,电离产生的电荷会与带电体上的电荷中和,B正确。
故选B。
2.C
【详解】
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α射线速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电离能力较强,穿透能力较弱.故A错误;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错误;由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可知,.故C正确;由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可知高速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质子,核反应方程为:,故D错误.
3.C
【详解】
A.半衰期不受温度,压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以人类目前无法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故A错误;
B.半衰期是对大量粒子的一个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单个原子,故B错误;
C.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的,故C正确;
D.β射线为高速电子流不是电磁波,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
A.利用中子照射钻-59制备钻-60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重核裂变是质量较大的核停获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接的反应,钻一60是中等核,故A错误;
BC.钻-60发生衰变释放的电子是钻-60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新核比钻-60少一个中子,而核中没有电子,故B、C错误;
D.半就期就是有一半原子核发生衰变所用的时间,所以钻-60制成后,经过5.3年剩下的钻-60的约有一半,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
A.设发生n次衰变,m次β衰变,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则有
解得n=3,m=2,故A正确;
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故B错误;
C.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聚变反应方程中,X的质量数为
电荷数为
可知X表示中子,故C错误;
D.高速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质子,不是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α射线是氦原子核,选项A错误;
B.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选项B正确;
CD.β射线是电子流,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强,选项C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可以再分,具有复杂的结构.故A错误;用加温或加压的方法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选项B错误;α衰变放出的氦核,则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后,核内质子数减少2个,选项C正确; β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形成的电子流,选项D错误;故选C.
8.D
【详解】
AC.由题意得
发生衰变后生成的新核为,原子核中不含有粒子,故AC错误;
B.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就是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结果,对少量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不适应,故B错误;
D.经过一个半衰期,有半数发生衰变,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根据
解得
即经过3个半衰期,所以
故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
A.衰变是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过程,电子从原子核内释放出来,故A错误;
B.衰变释放的是氦原子核,一个氦原子核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衰变释放的是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故A和B都经过第一个半衰期释放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故B正确;
C .A和B都经过第一个半衰期释放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
电流
但不确定是否等于,所以无法得出和的关系,故C错误;
D.由公式
可知经过一个半衰期,A、B物质的质量都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是剩余物质还含有衰变后生成新核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BD.X→Pb质量数减小4可知是发生了一次α衰变,可知a=84;Tl→Pb电荷数增加1,可知是发生了一次β衰变,则b=206;则AD错误,B正确;
C.因为a=84,则Bi→X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则是β衰变,因b=206,Bi→Tl可知质量数减小4,电荷减小2,是α衰变,选项C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发生衰变是放出,发生衰变是放出电子,设发生了x次α衰变和y次β衰变,则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有,解得x=6,y=4,故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A错误;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的光子,已知.根据玻尔理论得a→b:;b→c:;a→c:,联立以上三式得,故B正确;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红光的频率小于蓝光,不一定有光电效应现象,故C错误;剩下的占开始时的,故D错误.
12.AC
【详解】
AC.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知m=92,n=4,所以Y是α粒子,说明发生的是α衰变,α射线的电离本领大,它在威尔逊云室中的径迹直而清晰,故AC正确;
BD.半衰期是针对大量放射性元素的统计规律,对少数放射性元素不适用,并且半衰期是由原子核本身性质决定,与外界条件无关,故BD错误。
故选AC。
13.ADE
【详解】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可以自发地发生衰变,衰变的快慢用半衰期表示,与元素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解: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决定,与外界的温度无关,故A正确;
B、有些原子核不稳定,可以自发地衰变,但不是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故B错误;
C、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只能放出α、β两种射线中的一种,γ射线可以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放出,所以不能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故C错误;
D、α、β和γ三种射线,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D正确;
E、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关,故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故E正确.
故选ADE.
14.AB
【详解】
A.由于衰变过程中会有质量亏损,放出能量,故核的质量大于核的质量,故A正确;
B.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衰变前后总能量守恒;衰变过程质量数是守恒的,故B正确;
C.半衰期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地球气候变化不会影响的半衰期,故C错误;
D.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原子衰变的统计规律,对个别的原子没有意义,故D错误。
故选AB。
15. 14 13
【详解】
质子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1,中子的电荷数为0,质量数为1.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X的质子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因为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新核的中子数为27-14=13。
16. 1 3
【详解】
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共产生:一个氦原子核一个电子,所以质子数减少:2×1+1×(-1)=1,中子数减少:2+1=3。
17. 正电子 56
【详解】
衰变方程为
即这种粒子是正电子。
[2]由题图图像可以看出P的半衰期为14天,则
4 mg×=0.25 mg

t=56天
18. ③④ ①⑥ ②⑤
【详解】
由放射现象中,α射线是氦核,带正电,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带负电,γ射线是高频率电磁波,不带电,结合在电场与磁场中的偏转可知②⑤是γ射线,③④是α射线,①⑥是β射线.
19.变暗
【详解】
经过5年,部分氚原子核发生了衰变,因此放射性强度减弱,从而手表的亮度变暗。
20.
名称 本质 射出速度 穿透能力 电离作用
α射线 氦核 0.1c 很弱 很强
β射线 电子流 接近c 较强 一般
γ射线 光子 c 很强 很弱
21.(1)(2)
【详解】
(1)根据质量数守恒和核电荷数守恒,可得核反应方程:
(2)设粒子的质量为、速度为,钋核的质量为、速度为,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钋核的动能::
联立解得:
22.张角变小,原因见详解
【详解】
验电器金箔的张角将变小。因为α射线具有一定的电离作用,它能使所经过的路径中空气分子电离,使空气变成导体,从而使带正电的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转移、中和,所以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变小。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