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2 20: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堂提示:
1.请同学们坐姿端正。
2.准备好语文书、笔,认真做笔记。来不及做笔记时可以截屏或看老师发给你们的课件。
3.专心倾听,积极思考,不在评论区随意留言。
石灰吟
10.《古诗三首》
【明】于谦
石灰吟
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一、释诗题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了解诗人
十二岁的于谦,有一天信步走到石灰窑前,看到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洁白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
创作背景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二、读诗文
石灰自述: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由生石灰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这时的我们就能把大大小小的墙壁粉刷得雪白雪白,给人们带来一份纯净美好的生活空间。
拓展资料
开采石灰石
开采石灰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烧制石灰
烧制生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生石灰
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随着“吱”一声响,块状的生石灰化作粉末。
粉骨碎身全不怕
石灰的作用
石灰的作用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锤:捶打,敲击。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们把烈火焚烧自己当作平常普通的事,因而坦然镇静 。
若等闲:好像很普通的事情。

(衬托石灰的顽强勇敢,不屈不挠。)
三、理解诗句
还有哪些诗句有“等闲”2字?
等闲只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
清白
译文: 即使粉骨碎身化成粉末我也
毫不惧怕,因为我要把自己的清白纯洁
留在人间。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浑:全、全然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状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言志
四、悟诗情
作者仅仅在写石灰吗?
“清白”既是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诗人于谦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诗人用 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 ,
抒发了诗人 的高尚情操。
四、悟诗情
托物言志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廉洁正直
石灰吟
明·于谦
出深山, 若等闲。
粉骨碎身 , 。
背一背
吟一吟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拓展
入京
(明)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lǘ yán话短长。
注:闾阎,指百姓。

廉政故事—于谦拒礼

于谦是有名的清官,他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嘱管家,一概不收寿礼。皇帝派太监送来一只玉猫金座钟,却被拒之门外。太监写下四句话给于谦:“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于谦看了,在下面添上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忌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他如此坚决,只好回去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郑通也来送礼了。于谦又写了 四句话:“你我为它皆刚正, 两袖清风为黎民。 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于谦正和郑通畅谈,管家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人送来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深,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万年青,并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万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灰飞烟灭,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代宗朱祁钰和满朝文武慌作一团,众多大臣建议南迁。此时,于谦完全可以附和众人所议,博个拥立之功。不过他没有退缩,挺身而出。组织京城军民,调集各地兵马,击退了瓦剌 là 的进攻,粉碎了也先的野心,挽救了危难中的大明王朝。夺门之变,野心家徐有贞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借口将于谦下狱。
狱中,于谦不做辩解,后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于谦不去辩白?
后来,我恍然大悟。荣华富贵不重要,生或者死不重要,皇帝的恩宠或者猜忌也不重要,大臣们的恩将仇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道德和理想”,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退缩;实现了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将大明江山扛在肩上走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对他而言,不再有什么遗憾了。
1.将生字“锤”“凿”“焚”各写三遍,并分别组两个词。
2.熟背这首诗,与朋友或父母分享。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