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姑苏·八年级期末)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A.社会生活变迁 B.家庭联产承包 C.现代企业制度 D.经济体制改革
2.(2021·江苏东海·八年级期末)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3.(2021·江苏徐州·八年级期末)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4.(2021·江苏仪征·八年级期末)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5.(2021·江苏苏州·八年级期末)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题目最为恰当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机遇》
D.《支付创新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6.(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A.三大改造获得成功 B.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C.中国的时装发展已经领先世界 D.“文化大革命”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7.(2021·江苏句容·八年级期末)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8.(2021·江苏沭阳县修远中学·八年级期末)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9.(2021·江苏无锡·八年级期末)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①凭粮票、布票等票证购物 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③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④“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21·江苏海州·八年级期末)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11.(2021·江苏江都·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掌握时间的办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主要反映出我国人民( )
A.思维方式改变 B.传统观念更新 C.科技发明增多 D.生活水平提高
12.(2021·江苏无锡·八年级期末)“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A.时间观念增强 B.生活水平提高
C.通讯手段进步 D.消费观念变化
1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A. B.
C. D.
14.(2021·江苏广陵·八年级期末)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说明
A.互联网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B.互联网经济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
C.互联网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互联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5.(2021·江苏吴江·八年级期末)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下面图示反映了( )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通讯方式的变迁
C.社会保障的完善 D.生活方式的改变
16.(2021·江苏姜堰·八年级期末)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有:①买衣服要凭布票,饮食结构比较单一②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④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21·江苏句容·八年级期末)如今,我国处于全球第一位行业的是
A.汽车制造业 B.造船业 C.铁路运输业 D.电信网络和用户数
18.(2021·江苏太仓·八年级期末)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城市环境改善 B.思维方式改变
C.生活水平提高 D.传统观念更新
二、综合题
19.(2021·江苏无锡·八年级期末)养猪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养猪政策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宣传标语和宣传壁画(如下图)
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二1960年北京市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2两,为缓解这种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出“白地霉”,将其置于淘米水中进行繁殖,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色素着色,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之后,政府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
材料三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后,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至1992年,全国猪肉产量达2600万吨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5kg左右。大、中城市取消了“凭票吃肉”,进入“敞开吃肉”的时代。
——《中国养猪业百年来的成就与变革》
(1)材料一中的“社”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肥猪”壁画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人能“敞开吃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猪肉供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即国家干部下海经商了。结合课本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开始下海经商,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传统的“三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新的“三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手机、空调、汽车、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一记就是37年”,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联系教材及相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准确做出判断。
4.D
【分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种购物票证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资日益丰富,购物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新时代”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是从1949年到1956年,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A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决策,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B选项错误。
5.B
【详解】
从粮票布票的交换,到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不带钱包就能走遍天下。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李同学准备就此写一篇小论文,本题给出的题目最为恰当的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粮票布票”属于计划经济;“现金交易、刷卡消费、网上银行,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反映了中国人的衣服穿着发生了,改变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变。结合课本所学,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法,衣着丰富多彩。B正确;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成功,与题干“时装”无关,A排除;中国的时装发展“已经领先”世界,表述错误,C排除;通过题干材料“时装模特队成立”“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些都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解放了,D排除;故选B。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实行粮票、油票供应,主要是因为人民公社时代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发行票据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而后来取消粮票、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象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来临。D项符合题意;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指的是1953-1956年,排除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开始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至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排除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与题干“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不符,排除C;故选D。
8.D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原来实行粮票、油漂供应,主要是因为人民公社时代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发行票据是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而后来取消粮票、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并没有实行票据制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③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④“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变。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人们需凭粮票、布票等票证购物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年代的情景,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分析】
【详解】
题干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农民赶集的情况,图片一是“肩挑”赶集,图片二是拖拉机赶集,图三是“网上”赶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人看时间,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表面上是人们掌握时间的办法的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的提高。结合课本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2.B
【详解】
材料中的内容表现了人们从50年代到90年代掌握时间的方式的变化,从看阳光——看钟表——看手表——看手机,这表面上是人们掌握时间的方式的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时间观念,故A不符合题意;钟表不属于通讯手段,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消费观念方面的,故D不符合题意。
13.B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经有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物资匮乏,凭票购物,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在2020年是不可能看到的东西,故选B;穿现代服装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产物,故排除A;住小洋楼是改革开放后百姓经济提升,生活质量飞跃之后的产物,故排除C;微信支付是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产物,故排除D。
14.C
【详解】
依据题干“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互联网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于了人们的生活。C正确;“互联网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互联网经济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表述是错误的,AB排除;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D排除;故选C。
15.D
【详解】
根据“手表、自行车”“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汽车、住房”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D符合题意;住房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不符,A排除;通讯方式的变迁与洗衣机等不符,B排除;社会保障的完善与收音机等不符,C排除。故选择D。
1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①买衣服要凭布票,饮食结构比较单一的现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不是在21世纪,①错误。而在21世纪,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②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8.C
【详解】
据题意可知,与1978年相比,2007年我国的居民汽车和公共汽车的保有量出现大幅增长,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故选C;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能说明城市环境改善、思维方式改变和传统观念更新,排除ABD。
19.(1)人民公社;大跃进政策;评价:反映了人们要求迫切改变落后经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经济困难。
(2)措施:造人造肉;养猪公养与私养并举。
(3)原因: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
(4)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政策调整。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漫画信息“肥猪赛大象……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社”指的是人民公社;“肥猪”壁画所反映的经济政策是大跃进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大跃进反映了人们要求迫切改变落后经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经济困难。
(2)根据材料二“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可知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国家采取了:造人造肉;根据材料“......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可得出养猪公养与私养并举。
(3)根据材料三“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可得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能“敞开吃肉”的原因是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
(4)根据材料一大跃进、材料二解决猪肉问题措施、材料三的“敞开吃肉”可得出,影响猪肉供应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政策调整。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