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2 22: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长沙府。洪武九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材料反映了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施了哪一改革措施( )
A.建立行省制度 B.建立刺史制度
C.废除行省,设三司 D.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2.(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当年明朝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一项是( )
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3.(2021·湖南古丈·七年级期末)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家请客的座次位置,可见对他家请客情况了如指掌,朱元璋能够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的原因是
A.废除丞相
B.废除中书省
C.设立三司
D.设立锦衣卫
4.(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5.(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6.(2021·湖南·凤凰县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废丞相,设三司
B.设厂卫特务机构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内阁制度的形成
7.(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明朝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上朝的时候,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朱元璋能够掌握大臣的一举一动是因为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
A.废除丞相制度 B.八股取士 C.废行省,设“三司” D.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8.(2021·湖南道县·七年级期末)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9.(2021·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的措施有
A.消灭东南各地群雄 B.取消行中书省
C.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D.直接指挥厂卫
10.(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寻借口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戳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其采取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六部分理朝政
②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③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五军都督府
④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
⑤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11.(2021·湖南双峰·七年级期末)我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我国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与明朝 B.汉朝与宋朝 C.秦朝与清朝 D.唐朝与明朝
12.(2021·湖南炎陵·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两幅画像,教育部新编初一历史教材一改传统教材中的朱元璋像(左图)而选择了右图。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左图中的朱元璋太丑陋
B.右图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C.喜欢右图的历史学家占多数
D.右图可能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
13.(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请客。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请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着说:“很好,没有骗我。”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A.皇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皇帝关心大臣
14.(2021·湖南会同·七年级期末)要想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需要参考的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大雁塔 C.锦衣卫印 D.开元通宝
15.(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各项中,符合该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创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更合适。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因为
A.钱宰对皇帝十分忠诚 B.锦衣卫无孔不入
C.东厂士兵神通广大 D.朱元璋善于笼络人心
17.(2021·湖南娄星·七年级期末)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息,此消彼长,直至丞相制度最终废除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2021·湖南炎陵·七年级期末)“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学。”文中的“此法”当指
A.独尊儒术 B.文官制度 C.中央集权 D.科举取士
19.(2021·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明经科 B.开创殿试 C.设置进士科 D.八股取士
20.(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 B.使科举考试形式多样
C.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D.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21.(2021·湖南新化·七年级期末)赵秉忠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是( )
A.唐诗 B.宋词
C.《资治通鉴》 D.“四书”“五经”
二、判断题
22.(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息,此消彼长,直至丞相制度最终废除于清朝。( )
23.(2021·湖南古丈·七年级期末)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三、综合题
24.(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积贫、积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候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3)材料三中,皇权与相权之争结束于何时(朝代)?再列举一项这一时期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实行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对思想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25.(2021·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摘自《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 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政治举措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行省的权力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 这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历史上称为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哪一矛盾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26.(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制》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中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 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此后“六部”向谁负责?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27.(2021·湖南道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ɡo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1)材料中的“新科进士”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 “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2)材料二中的殿试是哪位皇帝开创的
材料三 由于进士科主考诗赋....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诗歌的热爱,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终于使唐诗走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3)请你写出一位你最喜欢的唐朝诗人的名字和他的一首代表作品(写出诗人姓名及作品名称即可)。
材料四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什么危害?
28.(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这一考试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3)明清时期,这种考试制度有何转变?
(4)材料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9.(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度是那位皇帝在位时确立的,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回答明朝科举取士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了什么危害?
30.(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选自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选官制度有何发展?
(3)材料三中,“太祖与刘基所定”指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人才选拔有何认识?
31.(2021·湖南古丈·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结合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时对科举制度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这种制度到明朝时有了什么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四、论述题
32.(2021·湖南双峰·七年级期末)材料论述题。
材料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仍承前代,主要有经义、诗赋及策论,但专重经义。规定考试经义以四书五经命题。……又规定考试时的经义文章必须用古代圣贤的语气立言,由于经义都有定本,思想受到约束,不能自由发挥,无异于鹦鹉学舌……八股文是经义文章的一种程式。即把文章写成替古代圣贤立言的语气,体裁用排偶,全文分成破题、承题、起讲、领提、提比、中比、束比、大结八段,每段相对,格式一律,并限在若干字内完成。
──摘编自徐连达《中国历史205个细节》
(1)我国的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选官历来都是统治者辅助统治的必备手段,不同时期选官的标准、依据有所不同。请以《科举制》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
(1)文中包括科举制的产生(隋朝)、完善(唐朝)、进一步发展(宋朝)、衰落(明朝)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变化的史实及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2)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34.(2021·湖南鹤城·七年级期末)论述题:
习近平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选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视才干,讲明“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请撰文中国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要求:以‘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为标题。围绕科举制在隋唐宋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今天选拔人才的借鉴作用,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故材料中“布政使司”的设置与明朝废除行省,设三司的改革措施有关,故选C;A是元朝建立,排除;B是汉武帝时期建立,排除;D是朱元璋建立,是中央改革,材料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2.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废分封立郡县,这个是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的,因为这个是春器战国气朝时期的事情。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3.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特务”机构锦衣卫。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特务机构,排除,故选D。
4.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建立后,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故B选项符合题意;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故A不符合题意;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相互牵制,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而非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B正确;题干体现从宋以前到明朝的君臣关系,没有涉及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设立锦衣卫、东厂、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内容,排除ACD。故选B。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最具特色的措施,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但不是最具特色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D
【详解】
朱元璋如此清楚宋濂行踪是因为他依靠了锦衣卫。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专属皇帝的特务机构。因此D正确。废除丞相制度与侦缉官民言行无关。因此A错误。八股取士,钳制人的思想,但与题意无关,B错误。废行省,设“三司”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C错误。综上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解题的时候要把握各项措施的目的,从而进行辨析。
8.C
【详解】
试题分析:“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C。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D选项内阁在明朝永乐(明成祖)时期建立的。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C符合题意。消灭东南各地群雄不是强化皇权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取消行中书省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B
【详解】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采取的措施是: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六部分理朝政;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五军都督府;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朱元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是明成祖设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D;C理解不全面,排除。B符合题意,故选B。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明朝时,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据此可知,我国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秦朝与明朝,故选A项,排除BCD项。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部编选历史教材需要进行严格的史料考证,对朱元璋画像的替换也说明后者的图像可能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D项正确;ABC项说法十分牵强,不能作为依据,排除。故选D项。
13.A
【详解】
从材料可知,朱元璋说宋濂的回答与他知道的是相符的,反映出朱元璋对宋濂等官员加强了监察,这是皇权加强的体现,A项正确;加强监察并不是亲善的体现,也不是关心的表现,排除BD项;从材料并不能看出君臣关系紧张,且这也不是实质,排除C项。故选A项。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设立锦衣卫,对官员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这一特务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排除A项;大雁塔是唐朝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朝时期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加强专制统治,在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地方设立“三司”;在监察上,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察官民;在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隋朝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6.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故出现了材料中的情景,B正确;朱元璋时期废除了宰相,A错误;东厂 是明成祖朱棣设立,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朱元璋笼络人心的措施,D排除。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由此可知,丞相制度最终废除于明朝,故选C项,排除ABD项。
18.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学”,由此判断文中的“此法”当指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我国隋朝创立的,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无关。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开始,科举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D项正确;明经科是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排除A项;B出现在唐朝,隋唐时期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时期,排除B项;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这种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2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选项D符合题意;唐诗、宋词、《资治通鉴》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错误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息,此消彼长。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本题说法错误。
23.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说法正确。
24.(1)原因:抑制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影响:(利)将军权收归中央,规定军人不得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务,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完善科举制度,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互相牵制分权的体制,造成了行政办事效率低下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评分说明:从利与弊两方面分别答出以上任意一点)
(2)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3)明朝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为监视官民,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评分说明: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措施:大兴“文字狱”
后果: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5)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评分说明: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唐朝中期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可知,原因有,抑制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对皇权的威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积贫、积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可知,影响有,从有利的一面说,将军权收归中央,规定军人不得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务,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完善科举制度,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利的一面有,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互相牵制分权的体制,造成了行政办事效率低下和沉重的财政负担。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有,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可知,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根据所学可知,其它措施还有,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为监视官民,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可知,这体现了大兴“文字狱”;根据所学可知,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5)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三四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有,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5.(1)意义: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2)弊端: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政策:重文轻武
(3)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
制度:行省制度
(4)矛盾:君权(皇权)与相权
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的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可知三省六部制这一政治举措的意义是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概括出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是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整体风格。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可知,各行省的权力受到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限制。第二问:根据“中书省”、“行省”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朝废除丞相是为了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强化皇权专制。第二问:分析题干材料,从隋唐三省六部制到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6.(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2)废除丞相;皇帝。
(3)元朝疆域辽阔(意思答对即可);行省制度。
【详解】
(1)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上(宋太祖)日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述的历史事件是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
(2)问题一:根据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的措施。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问题一: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元朝疆域辽阔,超越汉朝和唐朝。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7.(1)科举制度 隋朝
(2)武则天
(3)只要诗人姓名和作品名称正确都可以得分
(4)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因此“新科进士”与科举制度有关,这一制度诞生于隋朝。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因此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诗人姓名和作品名称正确都可以得分。例如李白是唐朝的诗人,《望庐山瀑布》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
(4)根据材料四“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被称为‘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所以说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变化,实行八股取士;这种变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28.(1)制度:科举制度;朝代:隋朝;皇帝:隋炀帝。
(2)受益者:封建统治者;根本目的:选拔人才,维护封建统治。
(3)实行八股取士
(4)意义: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考试制度”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国从中国学去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朝代和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朝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以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2)受益者: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统治者;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有利于破除身份的制约,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如此一来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有利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为了加强 思想控制,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的范围为四书五经,不允许考生自己发挥,规定考试的文体结构为八股文,考生不得更改,这就极大的制约了考生的思想创新和进步,但是对于巩固封建统治却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立对社会产生有重要影响,如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使得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29.(1)隋炀帝进士科的创立直接报名择优录取
(2)维护统治。创立殿试制度。
(3)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使文明高度发展。
(4)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隋朝时期,隋炀帝首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根据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可知科举制的突出特点是士人不参考门第等级,不需要举荐,直接报名参与考试,最后通过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2)根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使读书人都为封建统治所服务。武则天时期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推行武举和殿试,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
(3)根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文学发展焕然一新”,可知宋代科举取士考察宋词,促进了宋代文学的繁荣,“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通过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推动社会形成读书尚学的风气,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说明科举制的的推行还带动了幼儿启蒙教育的发展,为宋代文明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4)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科举制以八股取士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可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等同于焚书坑儒,通过对考试内容的限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使读书人缺乏创新意识,因循守旧,从而阻碍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0.(1)科举制;隋朝
(2)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八股取士
(4)要公平公正,要选贤任能,要创新。
【详解】
(1)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在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度科举制度利于阶层的流动,题干当中的实现了从“田舍郎”到“天子堂的跨越”。
(2)根据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同时体现出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3)通过材料中“谓之八股”可知,这是八股取士。
(4)中国古代在选拔人才方面有思想束缚,不利于文化的繁荣的一面,所以这给我们的启示:要公平公正,要选贤任能,要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31.(1)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
(2)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32.(1)隋炀帝
(2)[答案示例]
观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八股取士)禁固了人们的思想
论述:明清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必须用古代圣贤的语气,以八股文的形式作答,不能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2)开放性题目,观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八股取士)禁固了人们的思想
论述:明清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必须用古代圣贤的语气,以八股文的形式作答,不能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点睛】
33. 作文文题——科举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课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宋代,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和对题目的解释都要出自儒家经典(可展开),试卷分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评价: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能的人能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随着八股取士的实行,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此处可简写观点)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课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宋代,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和对题目的解释都要出自儒家经典(可展开),试卷分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评价: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能的人能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随着八股取士的实行,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4.历程:隋朝科举形成,唐朝完善,宋朝发展,明朝僵化,清朝废除。影响: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对今天的借鉴: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详解】
本题要求围绕科举制展开阐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正是建立,唐宋时期完善发展,明朝时期出现八股文,走向僵化,直到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对于科举制的影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其积极作用主要是有利于选拔人才,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有益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消极作用则是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对我们今天的借鉴则是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