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宁远·七年级期末)“一带一路”是和平友谊之路。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与外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以下属于“丝路人”的是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郑和 ④郑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21·湖南澧县·七年级期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张骞出使西域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3.(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他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位的皇帝是明太祖 B.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主要目的是去抢占殖民地 D.开创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1405-1433年,先后7次率船队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是
A.郑和 B.威继光 C.岳飞 D.郑成功
5.(2021·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戚继光
6.(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中外交往表现为暴力冲突与和平往来。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7.(2021·湖南新邵·七年级期末)“郑和船队满载着……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材料中的“物品”最有可能不包括
A.丝绸 B.瓷器 C.茶叶 D.奇珍异兽
8.(2021·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陈郎同学正在进行专题复习,从网上下载了“玄奘、鉴真、郑和”等人的相关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正在复习的专题是
A.顽强拼搏的宗教领袖 B.开凿疆土的封建帝王
C.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D.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9.(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英国人李约瑟博士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0.(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11.(2021·湖南·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谁?(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12.(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3.(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古训有云“宁失千军,不失寸土”。明朝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宁失千军,不失寸土”的史实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雅克萨之战
14.(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的人物名片,根据名片的内容可以确定此人物是( )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戚继光 D.玄奘
15.(2021·湖南临湘·七年级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抗击的外来侵略者是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侵略者 C.荷兰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16.(2021·湖南雨花·七年级期末)“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与这句军歌相关的史实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雅克萨之战
17.(2021·湖南新化·七年级期末)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地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郑和 B.苏轼 C.戚继光 D.康熙帝
二、综合题
18.(2021·湖南永定·七年级期末)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他的远航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
(2)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什么来指示方向?这一发明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的他有什么光辉的业绩?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在该朝代哪个国家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还有哪些?
19.(2021·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利篇】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写出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制度篇】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2)写出隋朝创立的这一选官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分析伏尔泰推崇它的原因。
【航海篇】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船队航海活动对比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约27800人 约1000—1500人 265人
船数 60—200多艘 17艘 5艘
(3)根据上表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另外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目的。
【科技篇】
(4)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中,对人类文明传播和世界航海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分别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在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因此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所经之路就是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属于“丝路人”的是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而④郑成功是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民族英雄,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C
【详解】
根据题干“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沿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郑成功收复台湾是1662年;张骞出使西域是公元前2世纪;戚继光抗倭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剿灭倭寇,发生在16世纪。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正确;派郑和下西洋的是明成祖。A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西洋取宝。C错误;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是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D错误。综上故选B。
4.A
【详解】
根据材料“1405-1433年,先后7次率船队远洋航行的中国航海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选项A符合题意;威继光是明朝抗倭将领,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岳飞是南宋的抗金英雄,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将领,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进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和平交流,故C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故A错误;玄奘去印度求取佛经,故B错误;戚继光抗倭,故D错误。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发生于明代初期的对外和平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是发生于明朝的为了抵抗倭寇入侵的对外暴力冲突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于清朝的抵抗荷兰殖民者的对外暴力冲突事件;雅克萨之战是发生于清朝的抵抗俄国殖民者的对外暴力冲突事件。综上所述,只有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往来,其他三项均为暴力冲突事件,故B正确,排除ACD。
7.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种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这一活动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此材料中的“物品”最有可能不包括的是奇珍异兽,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D
【详解】
依据题干“玄奘、鉴真、郑和”,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鉴真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郑和是比较著名的人物。郑和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符合题意;玄奘、鉴真、郑和都不是宗教领袖,A排除;玄奘、鉴真、郑和都不是封建帝王,B排除;玄奘、鉴真主要的贡献是中外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不是辅佐帝王的称臣。C排除;故选D。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上半叶属于中国的明朝,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本题选C;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均发生在唐朝,因此AB错误;戚继光抗倭主要是抗击日本倭寇的沿海入侵,与航海无关,因此D错误。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D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但是是抗金英雄,故A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击倭寇,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很快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戚继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详解】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到1565年,戚继光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统一女真各部的是努尔哈赤,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打败沙俄侵略军的皇帝是康熙帝。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3.A
【详解】
依据题干“明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戚继光领导中国军民进行了抗倭的斗争,属于明朝时为维护国家统一“宁失千军,不失寸土”的史实,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排除C项;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搞倭成功,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故C符合题意。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详解】
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英雄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在台州取得了重大胜利,D正确;A、B、C排除。
16.A
【详解】
据题干信息“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可知与抗击倭寇相关,文中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A项符合题意;1662年郑成功接受荷兰殖民者的投降,收复台湾,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战胜困难,返回祖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雅克萨之战是康熙时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A。
17.C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故C符合题意;郑和七下西洋,排除A;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排除B;康熙帝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排除D。故选C。
18.(1)明朝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3)戚继光抗倭葡萄牙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郑成功收复台湾或雅克萨之战
【详解】
(1)根据材料“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在远航中需要用到指南针来指示方向;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欧洲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后打开了世界市场,建立了殖民地。
(3)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思是作为一个守卫海疆的军人,我所立下的军功,不是为了封候,是为了能够守卫海疆。戚继光是明朝著名抗倭将领,他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随后与率兵进入福建、广东、剿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戚继光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雅克萨之战)。
19.(1)隋朝大运河(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科举制。因为这项制度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3)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或规模大。目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
(4)造纸术或印刷术;指南针。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问题二:依据材料一信息“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打破的门第限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问题二:依据材料二的“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可知伏尔泰推崇科举制是因为科举制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两位航海家活动相比有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或规模大的特点。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弘扬明朝国威。
(4)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传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