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攸县·七年级期末)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词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青花瓷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2.(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如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3.(2021·湖南娄星·七年级期末)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大力推行的政策是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进生产工具
C.推行垦荒政策
D.招募农民屯田
4.(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B.颁布“禁海令”
C.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D.人地矛盾突出
5.(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引进高产作物
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1·湖南隆回·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即今山西)”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徽商和晋商 B.苏商和晋商 C.徽商和秦商 D.浙商和豫商
7.(2021·湖南临湘·七年级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8.(2021·湖南临湘·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A.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9.(2021·湖南·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山西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人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乔致庸属于下列哪个商人集团
A.晋商 B.徽商 C.苏商 D.浙商
10.(2021·湖南·怀化市辰溪博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清朝初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鲁商 D.鲁商和晋商
11.(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 7414495
A.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B.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C.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12.(2021·湖南新化·七年级期末)相传清初的几位皇帝在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亲自下田扶犁耕地,这表明清初统治者( )
A.重视农业生产 B.发展手工业工场
C.鼓励经商 D.重视人口增长
13.(2021·湖南澧县·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14.(2021·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十万烟火”“地值千金”等语句,反映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城市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文化的兴盛 D.商业的繁荣
15.(2021·湖南雨花·七年级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年(1776年) 7414495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有利于环境保护
16.(2021·湖南龙山·七年级期末)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 )
A.晋商 B.徽商 C.苏商 D.浙商
17.(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粮食的产量极高
二、判断题
18.(2021·湖南·湘钢一中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里面存在着雇佣关系。( )
三、综合题
19.(2021·湖南洪江·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进行探究。
【技术引导】
(1)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生产工具?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其作用?
【品种引入】
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21)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而得名。性早莳(栽种)、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百度百科
(2)宋代引入的这一新作物品种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其有哪些有点?
【政策引领】
明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明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指什么?为什么说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4)结合以上探究,你认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20.(2021·湖南临湘·七年级期末)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 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落、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己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的开始与最后完成分别是什么时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的100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革命”在一个偏远的四川地区开启;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新的特点: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商人数增多,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但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建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材料一中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在生产工具方面的革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什么现象?根据材料指出“推动当时商业革命”出现的力量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经济发展在商业上出现了什么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中期以后由于人口增长出现了什么问题。对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22.(2021·湖南醴陵·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 “湖广熟,天下足”
----清谚语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2)列举唐代推动农业发展的两项先进生产工具,宋代从越南引进的水稻品种名称?
(3)材料三该谚语出现的时间是何时?在这一时期,推广的高产作物有哪些?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3.(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明清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
——章楷《我国古今农业推广事业述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天下大稔”?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完成在什么时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4.(2021·湖南望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
——白寿彛《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的经济特征。列举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农业生产工具两例。
(2)材料二认为:“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请对当前农业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5.(2021·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附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船上还设置了水密隔舱,使用指南针。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福建出土的南宋海船
材料三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记载的是什么生产工具?与其它同类生产工具相比,它有什么突出优势?
(2)从材料二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此时,全国的经济格局出现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6.(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南方的转移。
材料三 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材料一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完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的四川地区?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
27.(2021·湖南新田·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长安和洛阳城内的坊只是居民住宅区,黄昏后锁闭坊门,禁止夜行,商业活动只能白天在市里进行。北宋开封和其他大城市的繁盛,逐渐突破了……的界限,相同行业的店铺多集中在邻近,工商与居民杂处,面街开店,随处都有商铺、邸店、质库、酒楼、食店。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中庭两庑可容上万人,商旅交易,都集中在这里。还出现了迟至三更的繁盛夜市,到五更,“鬼市”(早市)又开张营业。
——邓广铭《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材料三: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中国的生机。“现在各城市在开展柔性管理,允许有秩序的增加店外摊位,不少小店经营面积加倍,天气转暖夜市摆摊的氛围复苏,平均每天十几万人新开通收钱码做生意,烟火气真正闻到了”。夜间经济不仅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的一个缩影,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利市惠民工程。切实引导夜间消费的意识,积极培育夜间消费的市场,加快搭建夜间消费的平台,可以丰富它的内涵和魅力,给“以城留人”创造基础条件,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财气“旺”起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城市与唐朝相比有什么不同 宋代时,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什么名字?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夜间经济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青花瓷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可知,材料反映青花瓷的花纹制作受世界文明的影响,表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有利于解决中国人口性饥饿问题,促进人口增长,D符合题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故选择D。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故C符合题意;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故A不符合题意;改进生产工具、招募农民屯田不属于清朝初年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政策,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选项A符合题意;颁布“禁海令”是明清时期禁止海上贸易的法令,B排除;清朝前期,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C排除;人地矛盾突出,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农业方面的表现,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引进高产作物,同时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④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出现的,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
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来自徽州,即古代的新安郡,“山右”即山西,简称晋,故“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指徽商和晋商,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苏商的主体是洞庭商人群体,秦商称陕商,即陕西一带的商人群体,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群体,豫商一般指河南籍的商人群体,排除BCD。故选A。
7.C
【详解】
“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是指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推行垦荒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B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一些商帮,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故D符合题意。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均是在宋代,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晋商——也就是山西商人是其中的代表,乔致庸是晋商中的代表,故A符合题意;徽商,即徽州商人,胡雪岩是代表,故B不符合题意;苏商的主体是洞庭商人,因此苏商的名气并不及洞庭商帮的大,故C不符合题意;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企业家的集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地方商帮,时至今日晋商和徽商的影响仍然较大,晋商大院已成为一种文化,徽商已成为徽学的重要内容,而晋商、徽商的经营之道、管理制度、兴衰历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A项正确;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1.B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清朝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B项正确;土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会矛盾,排除A项;耕地面积的增加,是缓解人地矛盾的方法之一,排除C项;耕地面积的增加无法保证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清初的几位皇帝在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亲自下田扶犁耕地”意在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选项A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政策,发展手工业工场、鼓励经商不符合史实,选项BC排除;重视农业生产,不是清初统治者此行为的主要目的,选项D排除。
13.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D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城市商业繁荣,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江苏苏州“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段千金”。故D符合题意;题干语句反映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城市商业的繁荣,不能反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文化的兴盛,排除ABC。故选D。
15.C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图片反映了清朝耕地面积的增加。1661到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选项C符合题意;土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粮食产量,所以体现不出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故B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耕地面积增加,体现不出有利于环境保护,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晋商是商帮中的代表,它经济实力雄厚,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商品,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开设“票号”,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
17.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选项A符合题意;手工业的发展与“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内容不符,B排除;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粮食的产量,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A。
18.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手工业工场规模大,人数多,分工合作。纺织工人受雇于工场主,他们之间是雇佣关系。故本题说法正确。
19.(1)曲辕犁;筒车。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或者筒车:节省人力,提高灌溉效率和水平。
(2)占城稻;适合早栽种,成熟早,抗旱力强,米粒精细,适宜高田栽作等(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3)指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提高了全国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4)因素:新技术新工具的发明;积极引进新作物品种;安定的社会秩序;统治者的重视;正确的农业政策等(两点即可)。
【详解】
(1)唐朝农民创制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或者筒车:节省人力,提高灌溉效率和水平。
(2)根据材料“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今属越南)而得名”,可见,引进的新品是占城稻;根究材料“性早莳(栽种)、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可见,占城稻的特点是适合早栽种,成熟早,抗旱力强,米粒精细,适宜高田栽作等。
(3)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指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根据材料“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可见,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提高了全国的粮食产量,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新型农具的发明和使用;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统治者的推动等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可见,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新技术新工具的发明;积极引进新作物品种;安定的社会秩序;统治者的重视;正确的农业政策等。
20.(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轻徭薄赋,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2)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宋时完成。
(3)良种选育、高产作物的引进等。
(4)统治者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高产的作物引进、优越的自然条件等。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统治时期,轻徭薄赋,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己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指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最终在南宋时完成。
(3)依据材料信息“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落、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有良种选育、高产作物的引进等。
(4)依据所学可知,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高产的作物引进、优越的自然条件等。
21.(1)曲辕犁或筒车。
(2)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力量: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
(3)新特点:商人增多,出现商帮。
问题:造成用地紧缺,很多农民变为流民,生活困难(或人地矛盾尖锐,出现过度垦荒,破坏生态平衡)。
启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注意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生态平衡。(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唐朝前期的100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在生产工具方面的革新有曲辕犁和筒车。
(2)现象:根据材料二“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结合所学可知“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力量:根据材料二“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革命’在一个偏远的四川地区开启;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推动当时商业革命”出现的力量有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
(3)新特点:根据材料三“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商人数增多,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经济发展在商业上的特点为商人增多,出现商帮。问题:根据材料三“但人口增长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造成用地紧缺,很多农民变为流民,生活困难。启示:本题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注意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生态平衡进行回答。
22.(1)唐朝中期南宋
(2)曲辕犁筒车占城稻
(3)清中叶甘薯玉米
(4)经济原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社会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宋朝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南方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优越。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更能适应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灵活性,筒车通过水力将水资源从低地带往高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宋朝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提高了粮食产量。
(3)根据材料 “湖广熟,天下足”,可知这句谚语出现在清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了玉米和甘薯等高产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4)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由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导致的。首先,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其次,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再次,宋朝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最后,南方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优越。
23.(1)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
(3)人口增长。
(4)重视作物良种选育;甘薯、玉米、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推行麦稻复种制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农业取得了大丰收。
(2)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的时间和理解的主要内涵。
(3)根据材料“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可知主要反映的是是人口增长,从而导致土地大量被开垦。
(4)根据材料“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可以得出重视作物良种选育;根据材料“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花生等传到中国”,可以得出甘薯、玉米、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根据材料“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出推行麦稻复种制的发展。
24.(1)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
(2)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3)示例:积极稳妥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土地流转和整理等等。
【分析】
【详解】
(1)特征:根据“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得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根据“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得出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发明曲辕犁、筒车。
(2)原因:根据“明朝中后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农民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得出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变化:根据“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得出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根据“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概括得出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3)可从积极稳妥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土地流转和整理等等分析回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25.(1)筒车;不使用人力;
(2)宋代航海、造船技术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3)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详解】
(1)根据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附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记载的是提水灌溉工具——筒车;根据材料“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可知,与其它同类生产工具相比,筒车不使用人力。
(2)根据材料“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船上还设置了水密隔舱,使用指南针”可得出宋代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3)根据材料“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得出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
26.(1)筒车;曲辕犁
(2)南宋
(3)交子;四川成都。
(4)原因: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呈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这些措施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新农具是曲辕犁和筒车。
(2)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最终完成于南宋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交子;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成都。
(4)根据材料三“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的信息可知,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著等高产作物,这些措施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27.(1)唐朝:坊、市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瓦子。
(2)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3)夜间经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夜间经济便利了人民的生活。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唐代长安和洛阳城内的坊只是居民住宅区,黄昏后锁闭坊门,禁止夜行,商业活动只能白天在市里进行”“逐渐突破了……的界限,相同行业的店铺多集中在邻近,工商与居民杂处,面街开店,随处都有商铺、邸店、质库、酒楼、食店”“商旅交易”“还出现了迟至三更的繁盛夜市,到五更,“鬼市”(早市)又开张营业”可知,唐朝坊、市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2)依据材料二信息“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是:清朝商业发达,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网络,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夜间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各种设施利用率提高、就业机会增多,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便利人民生活。(开放题,结合材料及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