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4: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①  )。
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________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流星雨等罕见天象,我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________。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  ②  ),掌握其中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中国的祖先在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________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________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追寻 考证 遵从 循环往复
B.追溯 考证 遵循 周而复始
C.追寻 论证 遵循 循环往复
D.追溯 论证 遵从 周而复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B.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C.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闰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天数的差异,规定农历两年或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4.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公元1054年7月4日,清晨的东方,天空中贸然出现了一颗非常耀眼的客星。②这颗客星甚为壮观,③根据《宋会要》等古籍所记载,④在最初的二十多天里,⑤它不仅白天可见,而且晚上非常耀眼。⑥尽管它在此后亮度变暗,但仍然持续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⑦在中国古代,客星可能表示彗星或者超新星爆发,⑧前者又常常带有不祥之意,因此这颗客星的出现想必也曾引起不小的恐慌。⑨如今,天文学的进步,我们对古代的很多天象记录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答: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可以适当增加词语,每句不要超过20个字。(6分)
示例: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材料:天地 宇宙 境界
墙角的花 空中的雁 水中的鱼
孤芳自赏 遨游大海 展翅蓝天
答: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诉我们,物质与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上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熵就是对宇宙某一子系统中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来的无效能量的衡量。根据熵定律,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的更大混乱为代价。
熵定律的最重要之处莫过于它对时间的定义。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完全可以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然而一旦我们把一段拍摄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泻而下的片子倒过来放,那时一切都会显得荒唐可笑了。这么一来,水就会从底下向瀑布顶上流去。虽然牛顿建立在数学上的模式告诉我们,理论上水是可以从底下向瀑布顶上流去的,然而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时间体现了能量从集中状态到耗散状态,从有序状态到混乱状态的变化。如果熵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那么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挽回。用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的话来说就是:“泥浆会重新聚成砾石,而砾石则又会再度回到它们原先崩塌的山峰上去。”
时间永远向前运动,因为能量本身永远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每当发生任何事情,世界上的能量就有一次耗散,熵的总值就有一次增加。牛顿力学世界模式忽视了熵定律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从而制造了一个假象,似乎时间是世界上的一个独立过程,能脱离自然的运行而独立存在。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把人与自然彻底隔绝开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人们的意识就与时间、生命和熵的过程脱节了。随着宇宙中可用能量的消耗,发生的事件日益减少,这就意味着剩下的“真正”时间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增加能量的消费,我们不但不能节省时间,而且会更快地失去时间。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
(节选自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西方科学被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统治着,按照这种观点,世界就像是一个庞大的自动机。确实有不少现象在我们看来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比如无摩擦的摆的运动,或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在这种可逆运动中,无所谓时间的优势方向。但是,也有许多不可逆的过程,它们涉及时间的方向性。假如你把两种液体(例如水和酒精)掺在一起,从我们的经验可知,这两种液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混合起来。我们却从未见过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即这种混合物能自发地分离成纯水和纯酒精。因而,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显然,除了决定论的过程之外,肯定还存在一个概率的因素,包含在某些基本过程中,例如在生物的进化或人类文化的演变中,即使是对决定论坚信不疑的科学家大概也不敢说,在宇宙大爆炸之日,本书的出版日期就已镌刻在自然的定律之中了。按照经典看法,自然的基本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包含随机性或不可逆性的过程被看作仅是一些例外情形。今天我们在所有的地方都看到了不可逆过程的作用。我们正越来越多地觉察到这样的事实,即在所有的层次上,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随机性和不可逆性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正在重新发现时间。我们还有两个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著名的熵增加定律把世界描绘成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现在我们知道,非平衡(即物质和能量的流)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
但还有第二个问题,甚至是更为基本的问题:经典物理学或量子物理学把世界描绘成是可逆的、静态的。在这种描述中,没有什么进化可言,既没有向有序的进化,也没有向无序的进化,动力学能给出的“信息”不随时间而改变。
我们希望对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统一工作将清楚地给出对机械论世界观而言是崭新的熵概念。时间与现实是紧密关联的,对于人类来说,现实是嵌在时间流之中的。
(节选自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
——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有删改)
材料三:
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事件都可由称为“时间”的一个数以唯一的方式来标记,所有好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而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代之以每个观察者携带的钟所记录的他自己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要读数一样。这样,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为个人的概念。
当人们试图统一引力和量子力学时,必须引入“虚”时间的概念。“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如果一个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转过头并朝南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另一方面,当人们考察“实”时间时,正如众所周知的,在前进和后退方向上存在有巨大的差别。这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从何而来?为何我们只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
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更精确地讲,科学定律在称作C、P和T的联合作用下不变。C是指用反粒子替代粒子;Р的意思是取镜像,这样左和右就互相交换了;而T是指颠倒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也就是使运动倒退回去。在所有正常情形下,制约物体行为的科学定律在CP联合对称下独自不变。换言之,对于其他行星上的居民,若他们是我们的镜像并且由反物质而不是物质构成,则生活会刚好和我们一样。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实”时间中,前进和后退的方向之间还是有大的差异。想象一个水杯从桌子上滑落到地板上被打碎,如果将其录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它是向前还是向后退。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桌面上的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上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
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将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首先,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节选自霍金《时间简史》,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但无论哪种只可以沿一个方向行进,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在现实中是不可以被逆转的。
B.作者认为,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要消耗能量,这样必然会带给周围环境更大的熵值。
C.材料中第三段,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的话反驳了“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的观点,从而证明了“熵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的正确性。
D.我们虽然无法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把能量从无效状态转化为有效状态。
7.下列对材料二有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先肯定物理世界中不少现象是可逆的,再重点说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引出文章议题。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水和酒精的假设论证反驳了西方科学机械论世界观的决定论和可逆性。
C.文章用熵定律批驳了可逆的、静态的物理学,认为事物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
D.作者一再谈到的生物和社会进化问题,就充分体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事物“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对“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这一看法是赞同的。
B.材料二中作者指出了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二是经典物理学或量子物理学把世界描绘成是可逆的、静态的。
C.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但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
D.材料三中认为“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
9.同样引述熵的概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异同?(4分)
答:                                    
                                    
10.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对时间解读的角度和范围的不同之处。(6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B。追寻:跟踪寻找。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这里说的是探索中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发现,应用“追溯”。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论证:论述并证明。这里说的是土圭这一仪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没有资料来证实,应用“考证”。遵从:遵照并服从。遵循:遵照。这里说的是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生活,没有服从的意思,应用“遵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或进行。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这里说的是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运动,两词皆可使用。
2解析:选C。C.“属于秋天的节气有立秋、芒种……”错误,“芒种”是属于夏天的节气。
3答案:①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②观察这类天象
4解析:①词语搭配不当,“贸然”与“出现”搭配不当,“贸然”意思是轻率地,不加考虑地。一般与“决定”搭配,不能与“出现”搭配。“贸然”改为“突然”。③结构混乱,“根据……所记载”中“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语序不当,递进关系语序颠倒了,“客星”晚上能见到应是正常的情况,白天能看到是特殊的情况。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不合逻辑,“近”表示接近,还没达到;“左右”表示或者接近,或者略微超过。“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结构混乱,原句“天文学的进步”与“我们”都是主语,只能保留一个,可以在“我们”前加上“让”或“使”。
答案:①“贸然”改为“突然”。③“所”字删掉或改为“的”。⑤改为“它不仅晚上非常耀眼,而且白天也可看到”。⑥“近”和“左右”删掉其一。⑨“我们”前加上“让”或 “使”。
5解析:由例句“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可知,句子结构是:……,你……时,……就……。在内容方面,“你背靠群峰时”是具体做法,“意志就坚了”是结果。墙角的花、空中的雁和水中的鱼,仿照这样的结构组成句子,在内容方面,可组合为“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展翅蓝天时,宇宙就大了;遨游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答案:(1)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2)空中的雁,你展翅蓝天时,宇宙就大了。
(3)水中的鱼,你遨游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6解析:选B。A项,“但无论哪种只可以沿一个方向行进”错误,由原文“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逆转的,完全可以有正的时间和负的时间”可知,经典物理学的时间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行进的,而不是只是沿着一个方向行进。B项,正确。C项,“反驳了‘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的观点,从而证明了‘熵的过程是可以逆转的’的正确性”错误,材料中第三段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的话论证了“时间流逝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前”,而不是反驳,从而证明了熵的过程是不可以逆转的。D项,“……把能量从无效状态转化为有效状态”错误,由原文“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可知,是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来“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而不是“把能量从无效状态转化为有效状态”。
7解析:选C。C项,“文章用熵定律批驳了可逆的、静态的物理学”错误,由原文“我们还有两个至今尚未得到答案的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无序与有序的关系。著名的熵增加定律把世界描绘成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可知,文章用熵定律批驳的是“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而不是“可逆的、静态的物理学”。
8解析:选A。A项,“对……这一看法是赞同的”错误,材料一举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倒流的例子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说的话都是不赞同此观点的;由材料一“时间永远向前运动,因为能量本身永远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和“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可知,在作者看来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变化都是不可以被逆转的。
9解析:相同之处:由材料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诉我们……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和材料二“今天我们在所有的地方都看到了不可逆过程的作用……随机性和不可逆性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知,相同之处:都承认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量从有效到无效,或者分子从有序到无序的不可逆性。
不同之处:由材料一“我们无法逆转时间或熵的过程……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可知,材料一认为熵的增加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人类只能通过降低能耗来减缓这一过程;由材料二“然而生物或社会的进化向我们表明的却是从简单中出现的复杂性。这怎么可能呢?结构怎能从无序中得出呢”可知,材料二认为在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从无序中可以产生有序。
答案:相同之处:都承认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量从有效到无效,或者分子从有序到无序的不可逆性。不同之处:①材料一认为熵的增加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人类只能通过降低能耗来减缓这一过程;②材料二认为在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从无序中可以产生有序。
10答案:①材料一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认为时间是能量耗散的一个标尺,而不像经典物理学描述的那样是可逆的。②材料二批驳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观点,强调随机性、不可逆性的重要性,从而将人类生活和生命进化等融入时间之流中。③材料三既肯定了物理学中时间的可逆性,也承认在某些领域时间的方向性,并给出热力学、心理学、宇宙学三个时间箭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