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现实主义的本质与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但这里的“人”绝非抽象之人,而是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其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古今中外彪炳千秋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大多具有史诗气质。从广义上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就表明,史诗的含义与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紧密相连。史诗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精神。
如果从现实来讲,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
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在当下,以“不矫饰、不虚美、不隐恶”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描绘现实与历史,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它直接关系到“史诗般”的现实能否得到准确的书写,“新史诗”能否真正经受时间的检验。
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重点关注的自然是具有当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现实,但也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其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具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
(摘编自王晖《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材料二: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创新发展:第一,立足时代,扎根现实,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文艺应立于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并倾听时代呼声,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打上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时代发展的号角。第二,洞悉历史,扎根传统,强化中国故事的历史底蕴。如果缺乏丰厚的历史积淀,文艺工作者就难以创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从而使中国故事既具有时代的鲜活底蕴,又承续传统的文化血脉。第三,展望未来,放飞理想,彰显中国故事的前瞻性与理想性。对时代现实的审视、对历史传统的回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未来的理想发展。因而,杰出的文艺作品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包含对未来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
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写出“新史诗”,也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新时代文艺创作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本土,强化中国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国故事是在中国特定地理环境及地域空间发生的,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与社会生活,所以,新时代文艺要自觉强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国,表达中国经验。新时代文艺应自觉为中华民族代言,为全国人民代言,自觉关注复杂多样的中国现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怀全球,彰显中国故事的人类情怀。这要求新时代文艺向全世界、全人类开放,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表现当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发展困境与未来命运,促进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与沟通。
(摘编自朱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的重要使命》)
材料三:
一部文艺作品,倘若能够同时符合思想标准(倾向性、真实性、情感性),审美标准(形象塑造评价),质量标准(符合规格、受众需求),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就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但通常思想、艺术、制作这三者在一部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强而艺术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艺术性较高、制作质量较好但思想性稍显不足。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对同一部文艺作品的评判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的偏向也会不同。但总体而言,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从理论上指出思想标准、审美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内涵和细化原则,但“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在具体衡量文艺作品高下优劣的过程中,不能死板教条地照搬和硬套。
(摘编自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今中外的现实主义文艺经典一定能和宏大历史叙事、民族叙事或国家叙事等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史诗气质。
B.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现实与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书写“史诗般”的现实,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
C.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为材料一中的“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提供具体的方向和策略。
D.材料三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相统一,《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实主义将创作的对象和接受的对象指向“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文艺也必须关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人”。
B.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
C.写好“中国故事”必须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基本条件,尽可能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
D.以现实主义精神来记录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传奇故事,并创造中国“新史诗”,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突击队营救中国侨民的故事。
B.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C.新时代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自觉拓展深度和广度。
D.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明确追求的文艺新浪潮正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5.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新史诗”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标准和审美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药(节选)
鲁 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的人”是一个刽子手,就是“卖人血馒头的人”,他狠毒蛮横,卑鄙贪婪,是统治阶级的爪牙。
B.华老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时,却又不敢去接,体现了他的胆怯和善良以及矛盾的心情。
C.华大妈给康大叔的茶里“加上一个橄榄”,是因其为自己的儿子提供了一个人血馒头,无疑是自家的恩人,因而格外感激。
D.作者写到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在此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还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提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在第四段通过“掏了半天”“抖抖的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二人的小心谨慎和对生病的儿子的关心。
B.“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用比喻的手法,不仅写出观刑人群的情状,更点明了他们的愚昧、麻木、落后,以突出唤醒民众的迫切性。
C.这一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小栓需药—老栓买药—茶客谈药,可见“药”是小说的线索,还由此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D.小说中的“药”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有象征意义,既是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要继续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
8.开头对时令的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大章举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泉州推官,乞改常州教授。父丧除,值朝中朋党角立,正士日摧。大章慨然曰:“昔贾彪不入‘顾’‘厨’之目,卒西行以解其难。余向与东林疏,可以彪自况也。”乃入都,补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署山东司事。司辖辇毂,最难任。自辽阳失,五城及京营巡捕日以逻奸细为事。稍有踪迹,率论死。绝无左验者二百余人,所司莫敢谳,多徙官去,囚未死者仅四之一。大章言于纪曰:“以一身易五十人命且甘之,矧一官乎!”即日会谳,系三人,余悉移大理释放。纪大嗟服。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魏忠贤欲借刘一巘株累刘一燝,大章力辨其非,忠贤大恨。熊廷弼、王化贞之下吏也,法司诸属二十八人共谳,多有议宽廷弼者。大章因援“议能”“议劳”例,言化贞宜诛,廷弼宜论戍。然二人卒坐死。会王纪劾罢徐大化,又疏刺客氏。其党疑纪疏出大章手,恨之。大化令所亲御史杨维垣讦大章妄倡“八议”,鬻大狱,大章疏辨。维垣四疏力攻,言纳廷弼贿四万,且列其鬻狱数事,反覆诋讦不休。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帝以大章渎辨,稍夺其俸,大章遂引归。
五年起官。历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大化已起大理丞,与维垣为忠贤鹰犬,因假汪文言狱连及大章,逮下镇抚拷掠,坐赃四万。乃移大章刑部狱,由是涟等惨死状外人始闻。仍移大章镇抚。大章慨然曰:“吾安可再入此狱!”呼酒与大韶诀,趣和药饮之,不死,投缳而卒。崇祯初,赠太仆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谥裕愍。
(节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B.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C.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D.侍郎杨东明署事/欲置之大辟/大章力争/卒拟流/忤旨/诘责/竟论卜年辟/瘐死狱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
B.东林,即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起官,指被罢免、退职回家居住的官吏或丁忧回籍的官吏被朝廷重新起用。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大章坚持信念,正直无畏。顾大章立志向贾彪学习,坚持不参与党争;勇于担任山东司事一职,管理最难治理的京城。
B.顾大章不畏困难,秉公论事。顾大章不怕丢官,秉公处理没有证据而被抓的人,最终只囚禁了三人,其余都由大理寺释放。
C.顾大章不畏强权,力抗阉党。顾大章因极力指摘魏忠贤的错误遭到怨恨,所以被杨维垣上疏攻击,顾大章上疏进行辩解。
D.顾大章义不受辱,舍生取义。当顾大章受诬再次被移交镇抚司大狱时,宁死亦不受辱,先是喝药酒未死,后自缢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佟卜年之狱,纪用大章言拟流卜年,未上而纪斥。(4分)
译文:
(2)大章危甚,赖座主叶向高保持之,下所司验问,都御史孙玮等白其诬。(4分)
译文:
14.由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的黑暗?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词人。晚年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月明”等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的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能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用桑叶比兴,写年轻貌美的女子沉浸于美好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认为“________________”,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天地万物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笔墨大咖,顾名思义,是指在笔墨功夫上________、有造就、有作为的人。文学作品、中国书画等,所倾注的正是淋漓酣畅的笔墨意韵。一个人若是总能做到意在笔先,又何愁不能挥洒出意韵生动的笔墨图景?这样的人,成为笔墨大咖是迟早的事。
陆游说:“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一个人,________抵达一个树木葱茏、碧草青青、绿植错落、鸟声清脆的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艺术作品来理顺心绪,表达心情,完善心境。或行文,或书法,或绘画。这样做了,________到了地老天荒的那一天,还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朱自清为文,( ① ),( ② ),( ③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显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可谓真正的大咖。他们的作品所________的,正是最深刻、最美妙、最赤诚的人类情愫,哪一样不是人类的珍宝?哪一样能够教人轻易释怀?
生活要有笔墨,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笔墨。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笔墨大咖并非可有可无,相反,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真正的笔墨大咖,其纸上笔端所沉淀的,一定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洞察,思想独到的生命精华。这些源于心灵的东西,或意象迭出,或哲思深远,或简淡疏逸,或灵气浮动。所呈现的,是妙不可言的造化之功,高超出世的禅意之境,气象万千的水墨之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卓有成效 有缘 即使 绽放
B.不同凡响 有幸 就算 表现
C.不同凡响 有缘 就算 绽放
D.卓有成效 有幸 即使 表现
19.根据文意,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相应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贯通,风格一致。(3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①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分析和理解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②写文学短评,有利于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③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④“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⑤“叙议”有机融合,也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答: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概括出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6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大多具有史诗气质”,并不意味着所有现实主义文艺经典必然具有史诗气质。B项,“能使现实与历史经受时间的检验”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关系到“新史诗”能否经受时间的检验。D项,“优秀的作品必须……相统一”错误,材料三只是认为达到三者相统一的作品必定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认可有些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倾向性和不平衡,材料三中的“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也体现了这一点;“《平凡的世界》就体现了这种统一”文中无此信息。
2解析:选C。C项,材料一说的是“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基本内核”和“基本条件”概念不同。
3解析:选A。材料二由两个分论点组成,分别是“要融汇时代性与历史性”“应拓展中国故事的空间范围,兼顾本土性与世界性”。A项,《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凸显了爱国情怀,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同时,它又反映了世界问题,具有突出的世界性。这个论据可以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二个论点。B项,阐释的是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证明两个论点中的任何一个。C项,这个论据强调论证的深度和广度,和材料二中的两个论点都没有关系。D项,只阐述了一种优秀文艺作品涌现的现象,不能用来证明两个论点中的任何一个。
4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论证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角度思考。材料一中的“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表明材料是从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证的。从论证方法来看,第一段结尾提到了许多作品,这属于举例论证;材料中多次引用他处的材料,这属于引用论证。从论证结构来看,前两段是总论,后面两个并列的角度属于分论,整体是总分结构。
答案:①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为论证前提,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②从“现实”和“更为远阔的境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条理清晰。③材料整体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前两段总体阐述,后面分别从“如果从现实来讲”和“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两个方面展开论证。④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一段结尾列举许多作品,第二段中引用黑格尔的话等。
5答案:(1)思想标准:①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性。②要真实记录当代中国发生的变化,并恪守历史的客观性。③要敢于为民族和人民代言,表达对这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真情实感。
(2)审美标准:塑造出一系列反映这个时代的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典型人物。
6解析:选D。D项,“在此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还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提高”错,文中主要表现以华老栓一家为代表的群众的愚昧、麻木;作者急切地希望改变“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的状况,而不是“中国医疗水平提高”。
7解析:选D。这里提醒革命者的是“革命不能脱离群众”。
8解析: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思考。文章开头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的特点——阴暗、凄清;同时为后文夏瑜就义渲染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答案: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9解析:解答时,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个是茶客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愚昧、麻木,作者对他们感到的悲哀和愤怒;一个是革命者牺牲的意义。
答案:①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但国人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
10解析:选D。“侍郎杨东明”为主语,引领两件事“署事”“欲置之大辟”,故“杨东明”后不应断开,应在“署事”后断开,排除A项。“卒拟流”和“忤旨”是两件事,且主语不同,故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瘐死”是一个词语,意思为死在狱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11解析:选A。A项,“会试”应改为“殿试”。
12解析:选C。C项,被杨维垣上疏攻击的原因是徐大化及其党羽怀疑王纪的奏疏出自顾大章之手。
13答案:(1)佟卜年的案件,王纪采用顾大章的建议打算流放佟卜年,还没有上报王纪就被斥退了。
(2)顾大章很危险,依靠座主叶向高保护,被下交有关部门验查审问,都御史孙玮等为他受诬陷辩白。
14解析:文章开始部分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总述“值朝中朋党角立,正士日摧”,再寻找其他介绍当时政治背景的文字,如“自辽阳失……囚未死者仅四之一”,分点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朝中朋党对峙,正直之士受摧残;巡捕胡乱抓人;处罚重、冤狱多。
参考译文:
顾大章,字伯钦,常熟人。顾大章考中万历三十五年进士,被授予泉州推官一职,请求改任常州教授。父丧除服,正值朝中朋党对峙,正直之士一天天受到摧残。顾大章感慨地说:“从前贾彪没有进入‘八顾’‘八厨’的名目之中,最终西行来解除危难。我一向与东林党人疏远,可以以贾彪自比。”于是入京,补官国子博士。尚书王纪令他暂任山东司事。该司管辖京城,其官职最难担任。自从辽阳失守,五城以及京营巡捕每天以搜罗奸细为职责。稍有形迹,一律判处死刑。毫无证据(而被抓)的有二百多人,主管官中没有人敢审判,多调官离去,囚禁未死的人只剩四分之一。顾大章对王纪说:“用一人换五十人的性命尚且甘心,何况一个官职呢!”当日正逢审判案件,把三个人囚禁于狱,其余全部移交大理寺释放。王纪大为叹服。佟卜年的案件,王纪采用顾大章的建议打算流放佟卜年,还没有上报王纪就被斥退了。侍郎杨东明代理事务,想判处佟卜年死刑。顾大章极力争辩,最终拟定流放。(顾大章)违背旨意,遭到斥责,佟卜年最终被判死罪,死在狱中。
魏忠贤想借刘一巘(的事)株连刘一燝,顾大章极力辩解其不当之处,魏忠贤非常怨恨。熊廷弼、王化贞被下交司法官,法司众属官二十八人共同审判,很多人建议宽免熊廷弼。顾大章于是援引“议能”“议劳”事例,说王化贞应当被诛杀,熊廷弼应当被判处戍边。但二人最终被定为死罪。正逢王纪弹劾罢免徐大化,又上疏指责客氏。徐大化的党羽怀疑王纪的奏疏出自顾大章之手,(因此)怨恨他。徐大化命令亲近他的御史杨维垣攻击顾大章妄自倡言“八议”,出卖大案,顾大章上疏辩解。杨维垣四次上疏极力攻击顾大章,说他接受熊廷弼贿赂的四万两银子,并且列出他出卖狱案的几件事,反复地、不停地谴责攻击他。顾大章很危险,依靠座主叶向高保护,被下交有关部门验查审问,都御史孙玮等为他受诬陷辩白。皇帝因顾大章过度辩解,稍稍削去他的俸禄,顾大章于是辞官归家。
天启五年(顾大章)被起用任官。历任礼部郎中、陕西副使。徐大化已经被起用任大理丞,与杨维垣同是魏忠贤的鹰犬,于是借汪文言案件连及顾大章,(把顾大章)逮捕下交镇抚司拷打,定罪贪污四万两银子。于是把顾大章移交至刑部牢狱,由此杨涟等人惨死的情状才被外人知晓。仍然把顾大章移至镇抚司。顾大章愤慨地说:“我怎么可以再入此狱!”叫人送上酒,与顾大韶诀别,催促和药饮下,没有死,自缢而死。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卿一职,任用他的一个儿子为官。福王时,追赠谥号裕愍。
15解析:选C。C项,“民众麻木不仁”理解有误。结合“不是歌声”可知,此处是说这些声音在人们听来实在不能称为“歌声”,表现了民众对元统治者的义愤。
16答案:“辇下风光”是作者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作者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则是作者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心意。“辇下”一句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最后一句则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收束。
17答案:(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2)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虽一毫而莫取
18解析:选C。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第一空,根据后面的“有造就、有作为”可知,选“卓有成效”造成语义重复,从“笔墨大咖”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不平凡”。所以,选“不同凡响”更恰当。有缘:有缘分。有幸:有运气,机会好。从文段可以看出不是强调机会,所以选“有缘”更恰当。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就算:连词,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二者均表示假设让步,但“即使”属书面语,“就算”更口语化,结合语境选“就算”更恰当。表现:施展出来;显露出来。绽放:本意指花朵绽开,后来引申为类似于花朵绽放的事物,比如,用于形容笑容、生命、情感等。结合语境,“正是最深刻、最美妙、最赤诚的人类情愫”,用“表现”太平淡,选“绽放”更恰当形象。
19解析:由三个括号后面的主语“他们”可以看出:括号内应该是三位不同的“笔墨大咖”,由此可以判断是仿写,结构应该和首句“朱自清为文”相似。再结合第二段“或行文,或书法,或绘画”可以判断出三个括号所写内容应与诗、字、画有关。考生分别选择相关领域的大咖仿写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可。
答案:①戴望舒吟诗 ②王羲之写字 ③徐悲鸿作画
20解析:首先在修辞方面,“妙不可言的造化之功,高超出世的禅意之境,气象万千的水墨之韵”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内容上,“造化之功”“禅意之境”“水墨之韵”表意层层推进;语言上,承接上文的“或意象迭出,或哲思深远,或简淡疏逸,或灵气浮动”,语气贯通,结尾有力。
答案:构成排比,增强气势;表意层层推进;结尾有力。
21解析:(1)①处语序不当,“评价、分析和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分析和评价”。(2)③处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应改为“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3)⑤处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条件关系不能用“也”,应改为“才”。
答案:(1)①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分析和评价”。(2)③缺少介词“在”,在……基础上。(3)⑤关联词使用不当,“也”改为“才”。
22解析:本题所给文段共有五句话。其中第一句引出话题,即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第二至第五句解说了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第二句指出让人们增强幸福感,必须财富丰饶(充盈)。第三句指出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才会使人们感到幸福。第四句指出如果心理失衡,就会感到不快乐。第五句通过对比指出人如果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如果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内心就会长戚戚。第四、五句其实都在谈人们对待钱财的态度,故可以合为一个要素。据此可以将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概括为:财富充盈(或“经济富裕”)、社会公平、良好心态。
答案:(1)经济富裕 (2)社会公平 (3)良好心态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此则材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①火种是什么?具体来说,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它能烧熟食物、产生温暖、带来光明,而火种则是供引火用的火。抽象地说,火种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人生的价值、内心的追求等。
②保存火种的意义是什么?古人类学家认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这样的解释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关注的是物品的实用价值。数学家认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数学家的回答相较于古人类学家的观点更具浪漫情怀,是从审美角度来说的,将火的作用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提升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上来。
③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材料中并未否认两个古人类学家的观点,也并未明确肯定数学家的观点,但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明显是一种转折,出题者更希望学生将托姆的观点作为思考的中心,或将两种观点放在一起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 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美是文明的火种;③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