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当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出现的新面貌。首先,是各体式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
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以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提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3分)( )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4分)
答:
5.阅读材料二,“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历史母本
余秋雨
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
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感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撇去,不作纠缠。
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若问: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否则,就会像捕云驯海,谁都劳累。
又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羼入。
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文,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
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源于作者年轻时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后来经过多年的积淀,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B.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散文家们对用散文来书写历史情有独钟,并且表现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感受。
C.司马迁用第三人称叙述史事,但却与一般历史著作不同,因为他在叙述中呈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明确态度。
D.在《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一问一答,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并不失度的观点。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彰显出《史记》宏阔的叙事格局。
B.“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一句中,“文学性”加引号,具有讽刺意味,表现了作者对靠“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构成的“文学性”持否定态度。
C.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收放自如,将事、情、理融合在一起,高度评价了《史记》作为历史母本的价值,给人以启示。
D.文章结尾处说“小油灯”发光虽微弱,亦能指引文学和人生,但接着用“难道,它真的熄灭了?”这一问句,流露出作者对《史记》价值传承无望的无奈和忧伤。
8.文章主要是关于《史记》的叙述和评价,却在文中插入有关“当代骈文”和所谓“文学性”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作者为什么把《史记》称为“历史的母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仪式。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时,他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两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关中自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4分)
译文: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4分)
译文:
14.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注],力耕不吾欺。
【注】 纪:经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
C.作者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很有乐趣,但衣食之事也要认真经营,努力耕作才会有收获。
D.这首近体诗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6.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云鸟自喻,述说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厌倦而归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不能把死与生,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观点。
(3)《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 ① ),即依托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若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科技的发展则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 ② )。 阅读典籍,我们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羊角上,“行且读”;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杯。知晓了这些,今天在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却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更是为了培养( ③ )。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答:
20.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答: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所谓“字如其人”,字既体现了一种精神状态,也透露着一种人格品性。大家普遍认为,人品决定书品。人品好一定书品好,王羲之、颜真卿都是正面色彩极强的形象,所以他们都是书法界的集大成者;反之,曾经当过贰臣的赵孟INCLUDEPICTURE"兆K.TIF" INCLUDEPICTURE "../../../../兆K.TIF" \* MERGEFORMAT 和王铎人品都不好,所以他们的书品也不好。
①不是人品决定书品。
②
③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读来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它是我国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虽然是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未果,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便写了一封排成一圈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过程和情趣。聪明的你,请给它断句,使之形成一首七言绝句。
答: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经典作品: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A项,“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错误,材料一说“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分析可知,《二京赋》不是小赋,而是大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也与原文矛盾;且材料也未提及其有推动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的作用。B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错误,材料二中说“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至多含有文学因素”。C项,“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错误,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2解析:选C。C项,“目的是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错误,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
3解析:选B。B项,“以文会友”中的“文”,指礼乐文章,并非“文辞”之“文”,所以该项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
4解析:材料一在谈论到胡旭研究中关于中国文学自觉的第一个标志时提到,《归田赋》中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说明文学自觉具有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的特征。
谈到第二个标志时,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提出了诗歌不再是政教的附庸,而是作者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这说明作品是为了满足抒情需要而创作,这也是文学自觉的特征。
同时提出“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这说明文学更加关注人本身,凸显人的主题。
谈到第三个标志时提到“各体式散文的长足发展”“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可以看出文学文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并且逐渐转向追求形式华美,这也是文学自觉的特征。
答案: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解析:①第二段中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由此概括出: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
②第六段中说“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由此概括出: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
③第七段中说“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由此概括出: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答案: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6解析:选D。A项,“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错,依据文中“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可知,作者对该问题态度非常明确。B项,依据文中“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可知,“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的是“历史”,而不是“用散文来书写历史”。C项,依据文中“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感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可知,“因为他在叙述中呈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明确态度”错误。
7解析:选D。D项,“流露出作者对《史记》价值传承无望的无奈和忧伤”错,作者对《史记》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传承有疑问、失望,但更有渴盼、启发,以此来起到警醒作用。“小油灯”在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史记》的价值传承,“小油灯”亮度虽小但同样也给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
8解析:由文中“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文,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可见,作者是将《史记》表达的干净、朴实、灵动与当代“骈文”的空洞和所谓“文学性”的低俗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出《史记》更让作者喜欢,对“当代骈文”和所谓“文学性”持批评的态度,使文章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使得文章内容丰富,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①以当代“骈文”的空洞和所谓“文学性”的低俗,来反衬《史记》表达的干净、朴实、灵动。②对“当代骈文”和所谓“文学性”的批评,使文章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③插入此内容,更能体现作者的文风,也更能体现散文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9答案:①《史记》的叙事包含情感但含而不露,有情节但不落入世俗,评价点到为止,为后世叙写历史提供范本。②《史记》所写题材丰富多样,有鲜明的人生旋律、天道人心、仁政至德,以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为后世史料选材提供借鉴。③语言干净、朴实、灵动,似俗而雅、生动活泼,成为历史和文学语言的范例。
10解析:选C。句中“呼”的对象是“卒长”,中间不要断开;“急”补充说明“事”,中间不要断开;“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要断开;“涂潦”作“不避”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
11解析:选D。D项,干支在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
12解析:选B。B项,“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13解析:(1)庐,名词用作动词,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2)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庶,希望;有补于国,状语后置句。
答案:(1)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2)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
14答案:①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役减少损失。②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③苏轼在杭州任上,修建“苏公堤”。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水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了,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本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堆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15解析:选D。“这首近体诗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分析错误,本诗属于古体诗。
16答案:①在美好的时光登高赋诗。②邻里乡亲关系融洽,淳朴自然。③农忙时各自耕种,农闲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乐趣无穷。
17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8解析:①成分残缺。介词使用不当,导致主语缺失。将“在我们捧读《汉书》时”中的“在”删掉或者把“在”放到“我们”后面。②搭配不当。“无论”与“却”不能搭配,将“却”改为“都”。
答案:①将“在我们捧读《汉书》时”中的“在”删掉(或把“在”放到“我们”后面);②将“却”改为“都”。
19解析:第①处,要填的句子位于段首,根据下文“即依托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可见此处阐释的是“……阅读”的概念;由下文“科技的发展则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等可知,本段论述的对象应是与“数字”有关,故应填写“数字阅读”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上文“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以及下文“阅读典籍,我们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那么不变的应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故应填写“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由下文“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可推知,阅读纸质书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
答案:①数字阅读 ②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③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
20解析:第一段由“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可概括出:科技有助于阅读。
第二段由“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阅读典籍,我们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可概括出:阅读可以陶冶情操。
第三段由“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可概括出:要重视纸质书阅读。
答案:①科技有助于阅读;②阅读可以陶冶情操;③要重视纸质书阅读。
21解析:题目要求参照①“不是人品决定书品”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既然是推断问题,就是推断不合理之处,做题时就要注意文段中推理之处,看其是否恰当,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如“人品决定书品”“人品好一定书品好”“曾经当过贰臣的赵孟INCLUDEPICTURE"兆K.TIF" INCLUDEPICTURE "../../../../兆K.TIF" \* MERGEFORMAT 和王铎人品都不好,所以他们的书品也不好”。书写答案时要注意参照①的形式。
答案:②不是人品好书品就一定好。③不是人品不好书品就不好。
22解析:本题考查回文诗。回文诗的特点在题干中已经明确,“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根据题干的提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那么,根据七言绝句的特点和语意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审读材料,材料的第一段是对“经典”的解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何为经典”,也有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的意图。“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都可视为与确定文章主题、写作角度有关的元素。
材料的第二段列出了八篇古代诗文中的经典作品,首先要分析这八篇作品,分析其情感内容,找出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立意。
题干要求“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不能只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时,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评述角度,选择一个适宜的介绍方式,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全篇的主题。
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八篇之多,所以具体组合的类型肯定是多种多样的,立意也会各有不同,只要没有逾越考题规定的写作范围,都应视为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 (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
(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矛盾;
(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爱情与人生追求的艰难与美好;
(5)《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苏轼《赤壁赋》: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
(6)《诗经·蒹葭》、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的手法;
(7)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运用的佳妙;
(8)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百变人生,造就不朽经典。
[参考例文]
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
当时节如流,光阴瞬逝,宏图霸业尽化为过眼云烟;当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朱门豪户都变作断井残垣,我仍然相信,那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诗文经典依旧熠熠生辉,虽千淘万漉而光芒不减,纵时移世易而璀璨如昨。那红笺墨香里,那狼毫寸管下,那蝇头小字间,写满的是人之情思,世之大爱,至真而至美,至善而至圣。
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可不独是浩渺历史时空里一个空洞的神圣符号而已,而是缘于对真情的演绎,对大爱的书写。因其饱蘸深情,因其是情之文字,故千载以下,百代以来,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故曰:一段情思,扣人心弦;一曲经典,传唱古今。
经典,书小我之私情,熔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煮一壶清茗,在香气氤氲间,恣意游弋于诗文经典的情感之河。那《蒹葭》里满蘸的是求索的执着和怅惘。那粼粼江水,白露清霜,是追慕者寻寻觅觅求索未得的连珠落泪;那芦苇摇曳,秋意瑟瑟,是追求者衣带渐宽矢志不悔的悠悠低吟。那一页《蒹葭》停驻了人生的轻轻叹息,一如西楼残月晓风拂柳,婉约而动人;而诗文经典里也有另一般的沉郁深愁,一如汤汤江河茫茫荒野,凄怆而心伤。试看,少陵野老的宏大忧愁,郁结于心,挥洒为文,便成冠绝千古的七律绝唱。落木萧萧,纷飞不绝的是潦倒经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愁;长江滚滚,流逝不尽的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迟暮之叹。那一曲《登高》,便将浩浩愁,深深忧,不如意,不得志,尽倾吐于字里行间。那古代诗文经典,或是书写飞花丝雨般的闲愁,或是刻画霜寒彻骨般的悲情,皆是这般感人以情真,情真而意切。
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温一壶烈酒,在酒香浓郁里,在那诗文经典里,重温千年未熄的激烈壮怀和偾张热血。两宋诗文,灿若繁星,永不能忽略的是词中之龙辛稼轩的经典。那是纤弱文风里异军突起的豪情之作,那是婉约词坛里惊世骇俗的悲壮之曲。那经典不全然留恋于儿女情长,而是将情怀放至九州,放诸家国:叹只叹,那神州破碎,山河沦陷,烽火狼烟,不堪回首;忧只忧,那舞榭犹存,英雄无觅,谁似仲谋,匡卫家国;恨只恨,那朝堂偏安,不思进取,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悲只悲,那长缨在手,报国无门,廉颇老矣,凭谁过问……那一曲《永遇乐》,一片丹心,日月可鉴;七尺昂藏,已许家国;满腔赤忱,光照汗青;盈盈热泪,尽洒故土……在浩如烟海的著作里,书写家国大爱的诗文经典,为热血者写心,为报国者吐气,志笃而情深,情深而至善。
反观当下,或有漠视经典鄙夷诗文者,“满口芬芳”粗俗不堪,或有矫揉造作虚情伪意者,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呜呼!人心之不古,世风之日下,诚不可不使有识之士痛心而伤怀矣!当此之时,何妨重提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之义,以诗文经典涵养人心,以诗文经典救赎世风,以使社会好学重道、向善求真蔚然成风。
故曰,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缘其有情,因其情真,故而扣人心弦,传唱古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