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4: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中华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其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摘编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一直存在的主题,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和“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园情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史实。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一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一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一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答:                                    
                                    
                                    
5.宋湘绮说:“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髄,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声。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作者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C.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D.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缥缈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引用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B.文中“它更像一面古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C.本文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如“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叙写端午节的由来,回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抚今追昔,散而不乱。
8.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摘编自《新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C.“拾遗”是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
D.“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亲自到杜甫家探望。
B.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傲慢,认为“罪细,不宜免大臣”。
C.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觉得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才形成了他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4分)
译文:                                    
                                    
(2)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4分)
译文:                                    
                                    
14.杜甫被赐还乡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 上①
杜 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②。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 ①这首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时所作。②据《战园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了时令,突出风雨凄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颔联“永夜”表明了深秋时节白天、黑夜的时长变化,“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C.“频看镜”“独倚楼”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成的无奈。
D.时局危急的背景下,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江上,但报效国家的信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16.“高风下木叶”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表现蜀道险峻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通过描写自己加高帽子、延长衣带的行为,来表达坚守高洁品行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____①____,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即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以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地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____②____,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C.2019年3月14日,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东部多国,中国风云卫星在灾前预警和灾后分析服务中均发挥了支撑作用。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19.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20.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4分)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市草拟的通告,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或者格式错误,请找出并修改。(5分)
通 告
广大市民:
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我市将于9月14日~15日举办“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第二届龙船调文化艺术节”。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将对滨江南路龙船路段实行交通管制。请广大市民朋友合理选择出门时间和路段,服从公安民警的统一指导。给您带来的不便,还要理解与支持,凡违反本通告规定者,后果自负!
9月10日
××市政府
答:                                    
                                    
                                    
22.请根据提供的信息,拟写下面通知的正文。(4分)
某班定于3月17日去杭州博物馆参观。3月15日晚,班长小强收到班主任张老师带来的口信,委托他在班级黑板上写一个补充通知,告诉同学们,因3月17日杭州将有大雨,要大家带上雨具,出发时间提前半小时,上车地点不变。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典诗词是中国诗歌长廊中蔚为壮观的图景。她或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的灵魂伴侣……
现在你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肯定有很多收获和感悟。 请以“古典诗词之美”为主题,给正在学习古代诗歌的高二年级同学写一封信,分享你的感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A项,“层层深入”理解错误。“边塞况味”和“忧国忧民”是并列的两方面。B项,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D项,“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一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理解错误。“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一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理想”,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君子”品格,意为“高尚品格”,“磊磊落落”的高尚人格。二者的含义范围是不同的。
2解析:选B。B项,“只要……就”过于绝对,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
3解析:选A。B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表达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项,曲解文意。根据文意,应是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4答案:①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和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照应。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引证法等。
5答案:(1)继承诗歌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点亮时代精神,辉映未来。(2)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继承“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优良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3)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自己的事,而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6解析:选D。A项,“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B项,“惭愧”和“不满”错,文中没有此意。C项,“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错误,屈原自沉汨罗江不是为了“拯救楚国”。
7解析:选A。A项,“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
8解析:作答第一问,可先逐段总结前三段的内容。第一段,写屈原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时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然后整合概括这三段的内容,即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而怀抱巨石自沉泊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第二问要求分析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写屈原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品质。结构方面,与标题照应,结合下文“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可知,又引出下文作者对端午节的感想。
答案:(1)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这一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9解析:根据文中与“阳光”“光”相关的语句,分析“端午的阳光”的多层内涵:由“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可知,“阳光”是屈原殉国的见证;由“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可知,“光”是屈原爱国精神以及纯洁、高贵人格的象征;由“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阳光”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照进后人的内心。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作主语的:“甫”“情”“人”。名词作宾语的:“大事”“李杜”“歌诗”“君”。句末语气词“云”。据此可判断选D项。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错在“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等,“天宝”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12解析:选C。“觉得这个官太小”无中生有。
13答案:(1)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2)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
14答案:杜甫为被罢免宰相的房琯申辩,希望皇帝能够在任用人才方面弃小错取大德,惹怒了皇帝。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查他的文辞,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自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长时间的地位低下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鼓吹《六经》,在文章的沉郁顿挫、切合时宜、文思敏捷上,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进入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衣衫破烂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临时的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并说:“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正的儒者,有大臣的体器,舆论称赞房琯,认为他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未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皇上)允许杜甫独自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投靠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杜甫非常优待,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把官吏集聚在门口。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子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晚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古诗赏析的能力。B项,对诗句的理解表面化,“永夜”暗示诗人因忧虑国事难以入眠,因而感觉夜长。根据注释,“揽貂裘”代指渴望为国效力。
16解析:与“永夜揽貂裘”构成对仗,上句第一个词“高风”对应下句“永夜”,词性相同,意思相关;“下”对应“揽”,同为动词;“木叶”对应“貂裘”,同为名词。末尾字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可见合乎律诗颔联对仗的要求,这是语言表达方面的作用。承接首联“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通过描写落叶纷飞飘零的场景,具体表现秋天凄凉、萧瑟的景象,照应首联中“多雨”“萧萧”“秋”等表节令气候的词语,为后面的抒情营造氛围。这是结构思路上的作用。落叶纷飞飘零的场景寓意时局动荡不定,由此引发作者强烈的报国之情,与颈联“勋业频看镜”,尾联“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相照应。这是对情感表达的效果。
答案:①与“永夜揽貂裘”构成对仗,合乎律诗颔联对仗的要求;②承接首联,通过描写落叶纷飞飘零的场景,具体表现秋天凄凉、萧瑟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营造氛围;③落叶纷飞飘零的场景寓意时局动荡不定,由此引发作者强烈的报国之情。
17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8解析:选A。A.和文中“无理而妙”的引号都表示着重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引用。
19解析:第①处,根据“正所谓”可知,先要抓住前边语句中的关键词“无理”“痴情”,再根据“无理而妙”确定句间关系。可以填出“看似无理,反见情痴”。第②处,依据横线前“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和横线后“生活是想象的基地”以及该句是以“诗的想象”为主语,可整合出“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类意思的语句。
答案:①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20解析:“生活是想象的基地”意思是生活是想象的基础,可以改为“想象来源于生活”;“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是说理性可以为想象指明方向,可以改为“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是说感情可以激发想象,可以改为“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答案:①(想象)来源于生活 ②(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③(想象)的产生是情感激发的结果
21答案:①“出门”改成“出行”;②“指导”改成“指挥”;③“还要”改成“敬请”;④“后果自负”改成“将予以处罚”;⑤落款单位与时间位置互换。
22解析:题中提供的信息包括:小强发通知的原因(下雨),通知的主要内容(出发时间提前半小时,上车地点不变),相关要求(带上雨具)。据此拟写正文即可,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受班主任张老师的委托,补充通知如下:因3月17日杭州将有大雨,请大家带上雨具;出发时间提前半小时,上车地点不变。希望同学们做好准备并准时上车。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为材料,其二为任务和要求。
首先解读所给材料“古典诗词是中国诗歌长廊中蔚为壮观的图景……”。本则材料先引出古典诗歌,然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古典诗歌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的灵魂伴侣”。这四句话其实就点出了读者通过研读古典诗歌,其情感、生活、精神、品格等方面有怎样积极的变化,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这也给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然后看任务和要求:①学习古典诗词的收获和感悟。②给正在学习古代诗歌的高二年级同学写一封信。总体来说就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学习了古典诗词后在精神方面受到了哪些洗礼或感化。
[参考立意] (1)写学习古典诗词后的收获和感悟。材料中提到“或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或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充满诗意,或化作我们的风骨,或成为我们的灵魂伴侣”四点,可以写其中一点,或者总起来写自己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收获了什么,从而让自己有所成长。
(2)可以从古典诗词对人的启迪方面选择一点来写,比如: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感悟到“磨砺”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参考例文]
古典诗词之美
亲爱的高二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学习古诗词的感受。
古典诗词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文字优美,内涵丰富,朗朗上口,韵味悠长。从脍炙人口的《咏鹅》和《浣溪沙》到造诣深邃的《春江花月夜》和《水调歌头》,诗词一直陪伴我成长,浸润着我的灵魂。
古诗词让我深深地理解了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道出了母亲养儿的多少辛酸;及至长大成人,孩子又行走四方,建功立业,母爱又被赋予了新一层内涵,“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担心儿女在外饮食饱暖,母亲不知流下多少清泪;直至“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暂时放下。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古诗词让我明白友谊的美好。“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饱含着对朋友的祝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有着和朋友“千里共婵娟”的幸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送别友人的留恋不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思而不见的寂寞惆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时过境迁再见故人的无限感慨;“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古典诗词说尽了友谊的肝胆相照,道尽了友谊的柔肠百折。
古诗词让我认识到少年立志的重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明白了少年勤学能为人生铺上厚重的底色,否则会留下终生遗憾;“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使我深感光阴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懂得珍惜时间。是啊,是鹰就要搏击长空,是虎就要咆哮山林,是鱼就要畅游四海,是中华好儿女就要努力拼搏、奋斗。
古诗词还可以陶冶情操。每每吟诵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都有饮马长江边的神往,看那滔滔江水,体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气;每每读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自己也仿佛身处月缺花残的小院,为春的匆匆离去而黯然泪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词如茶,古韵悠悠,又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唱响着人世间最动听的乐章,它滋润着我、感动着我、影响着我。
这是我学习古诗词的一点体会,相信大家通过阅读,会有更多精彩而细腻的感悟,让我们一起在古典诗词中徜徉,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学习进步!
××
××年××月××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