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5: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积累运用(27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宝
B.难赋深情
赋:写作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清角吹寒
清角:清越的号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各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B.“淳熙”是宋代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C.“淳熙”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至日”是冬至这一天。
4.下列有关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
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C.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望海潮》中,在描写杭州郊外钱塘江周围的风景时,词人柳永很注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树木围绕江堤的静态美,“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
(2)在《望海潮》中,通过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望海潮》中,词人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描绘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宋有三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了大胆的“变革”,请阅读文段,分别概括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变革”的主要成就。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词至柳永一变,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他采纳市井新声,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苏轼是柳永后对宋词进行变革的全能“天才”,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创了豪放词风,把词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北宋词“集大成者”的周邦彦,精通音律,他的词格律严谨,把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格律发挥到了极致;内容上,他能融合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
词 人 内 容 形 式
柳永 使词市井化(或平民化) ①__________
苏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周邦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二、阅读提升(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
竹 马 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神京”指汴京,这里作者用对曾经都城的思念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
C.下阕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D.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
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8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伎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融合了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10.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8分)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 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②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 ①篠墙:竹墙。②蛩:蟋蟀。③啼(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
1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掉下带绿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1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8分)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 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
C.下阕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等候情人的痴情仙子。
D.天色渐晚,词人不忍心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深切的眷恋之情。
14.本词上阕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5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C项,三秋:指农历九月。
2解析:选A。A项,“天堑”前者指钱塘江,后者指长江;B项,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C项,异日:改日,他日;D项,罗绮:绫罗绸缎。
3解析:选D。淳熙(1174-1189)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丙申”是干支纪年法。至日指冬至、夏至,这里指冬至。
4解析:选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5答案:(1)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2)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3)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4)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5)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6答案:①开创慢词长调;②以诗为词(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③开创豪放词风;④融合诸家之长(或使词雅俗共赏);⑤使词的格律更严谨。
7解析:选B。B项,此处只是表达作者离开汴京后想念汴京,作者为北宋前期词人,并没有亡国之痛。
8答案:词的上阕,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解析:选A。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词的。
10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凉、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凉、凄清、寂寞之感。
11解析:选B。“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理解有误,一场秋雨刚停歇,庭院景物更显萧瑟凄凉,又见暗淡萤火,闻凄切虫声,离别愁绪更添一层。
12答案:主要使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前六句着重写江边送别的情景,通过“西风”“洲渚”“烟水”“船棹”“行舟”等眼前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六句写词人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13解析:选C。C项,“词人巧用比喻”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等候情人的痴情仙子”为拟人,“青盖亭亭”为比喻。
14答案:①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诗人的诗句,用语新奇。②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句之“玉容”,暗含拟人,将荷花当作美人;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触觉与嗅觉上相通,“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