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2 19: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引言、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
一、书序
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对其进行说明。古代的“序”文,有时也写作“叙”“引”,也称“题辞”。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赠别序
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三、宴集序
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
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一年:甲子 第二年:乙丑 第三年:丙寅
第一段:描绘兰亭盛况,写景状物,畅叙幽情。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觞:名词用作动词,饮酒。 咏:作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这。
所以:用来。
极:穷尽。
信:实在。
写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夫人之相与 夫:发语词。之:取独。
取诸怀抱:之于。 因:依、随着。
虽取舍万殊 :即使。
及其所之既倦 及:等到。之:动词,到达。
终期于尽 :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
大矣。”岂不痛哉!
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感。
魏晋玄学
东晋玄学兴盛,原因何在?徐公持认为,面对事实上的国家残破,山河分崩,两都毁弃,异族入侵,东晋士大夫无论如何通达夷泰,亦难摆脱精神上的困扰与失落。而玄学以其崇尚虚无的本质特征,正好给士大夫提供了精神解脱、实现心理平衡的良方。玄学的冲虚静退精神,正适合于偏安政治及门阀世族闲适生活之需要,而谈玄成为东晋士大夫阶层思想文化的风尚,历百年而不衰。西晋玄学家多不习文事,文学之士亦少习玄学,因而造成文学与玄学的疏离。东晋玄学家与文学家的界限已逐渐泯灭,玄学家而兼为文学家者甚众,因而玄学渗透到文学的诸多方面。
魏晋玄学
玄学影响当时的文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学的内容、情调、风气方面,东晋文学(尤其是诗)缺乏遒劲的风气,气质上弱于建安;没有美丽的词采,藻饰不及西晋。二是促进了玄言诗的产生。玄言诗之弊,在于以诗谈玄,抽象枯燥,淡乎寡味,诗将不诗。故玄言诗之兴盛,实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段歧途。然而,在充分认识玄言诗弊端的同时,亦应看到,玄言诗对东晋诗歌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性质,至少促进哲理诗之逐渐成熟和诗歌清虚恬淡风格之形成。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 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临:面对。
悼:悲伤。
列:一个个。
虽:纵使。
所以:……的原因。
斯:这。
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评价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交代《兰亭集》的成因。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一共有41人,其中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巨觥。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2篇,l5人各赋1篇,共计37篇,编为《兰亭集诗》。
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信可乐也。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作者认为今人和昔人共同的“兴怀的原由”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信可乐也”——“岂不痛哉”,试分析这一过程,及作者痛心之由。思考为何会有此变化。
欣于所遇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曹植《赠白马王彪》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阮籍《咏怀诗》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处一世,奄忽若飚尘。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列其所述,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相延续,肉体虽灭迹,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永不停息。那么,兰亭集序也将永留史册,超越时代和个体的限制。成 为永远的精神财富。这样,王羲之就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超越了个体生命 ,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 。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成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
连年的战争,被征作战和充当运夫的死亡逃散不返者不计其数,人口消耗巨大,可上方照常大规模征集百姓补充兵员和役夫,各地人丁稀少,真不知从何而出。那些去服役的百姓在路上纷纷逃亡,押送的官吏也畏罪逃走。接常规,要让逃亡者的家人及同伍人予以捕捉。一旦逃亡者捕捉不回,家人及同伍乡邻也席卷而逃。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根源正在此。还有那些工匠医师僧人,死绝门户,无从补充,可上方仍不断下令补充工匠医士以应付官差,这种积弊十多年来一直未消除,虽弹劾治罪接连不断,可毫无益处,长期下去,怎么得了!
《晋书·王羲之传》有言:“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书》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