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2 22:43:0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描述其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形成过程及分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理解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桂林山水
1.桂林市位于    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   、   、   ”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2.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    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    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    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3.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    、    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 并且厚度大、    、    比较发育。 桂林地处        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西壮族
山清
水秀
洞奇
石美
喀斯特
石灰岩
可溶性
溶蚀力
流动性
岩性纯
裂隙
亚热带季风
【思考】 桂林山水喀斯特作用强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
①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
②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④漓江水纵贯桂林南北。
⑤植被茂密。
思维拓展
地表喀斯特地貌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
溶蚀洼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溶蚀谷地: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
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另一原因是人类对河流的裁弯取直。
天生桥:天生桥是可溶性岩石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知识点二 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分为        和        。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   、   、   、峰林、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喀斯特洞穴内      ,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__________
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地面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沟
石林
峰丛
溶洞
地下河
冬暖夏凉
水土流失
钙华堤坝: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情境探究
越南下龙湾中密集地分布着1 969座石灰岩岛屿,矗立在海中,蔚为壮观。每个岛屿都覆盖着浓密的丛林植被。其中一些岛屿拥有巨大的洞穴。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看图,说出越南下龙湾是什么地貌?




(2)分析越南下龙湾地貌形成的条件。
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且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越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降水充沛,岛屿四周被海水围绕,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强。
知能升华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原因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水中CO2的含量一般与气压成正比,与水温成反比。桂林地区水温高,但溶蚀作用强烈。水与可溶性岩石间的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所以西南地区的溶蚀速度比北方快。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化学作用强烈,土壤中的CO2含量比温带要高,经土壤进入水中的CO2多。所以这里的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典型。
学以致用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为主)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读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局部演变示意图,回答1~4题。
1.图示甲、乙、丙、丁的名称依次是(  )
A.溶沟、洼地、峰林、峰丛
B.溶沟、洼地、峰丛、峰林
C.洼地、溶沟、峰丛、峰林
D.溶沟、洼地、峰丛、孤峰
2.图中呈现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
A.气温和降水 B.降水与岩石
C.降水与土壤 D.气温与岩石
3.图中丁地貌景观可进一步演变为(  )
A.峰丛与峰林 B.峰林与残丘
C.孤峰与残丘 D.孤峰与峰林
4.图示景观中,可能成为当地重要农耕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B
B
C
解析:第1题,根据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局部演变过程可知,甲、乙、丙、丁的名称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该地貌形成的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强,B正确。跟气温、土壤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3题,丁是峰林,可进一步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洼地,当地也叫坝子,地形比较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重点二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情境探究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在人工制造遇到困难后,天文学家选址在地处深山的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天坑,天坑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该地区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丰富。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列举“大窝凼”地区地表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
解析:大窝凼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该地区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
(2)简述选址“大窝凼”作为建造基地的优势。
(3)结合图文信息简述“大窝凼”地区的地貌特征。
天然坑穴,可直接利用,减少工程量;底部呈漏斗状,多裂隙,和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地处深山,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地表崎岖不平;坡度较大;奇峰林立,喀斯特地貌广布等。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天文学家选址在地处深山的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天坑,天坑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可以直接利用天坑,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该天坑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有利于排水;大窝凼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第(3)题,结合图文可知,该地区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丰富,峰丛峰林广布,奇峰林立;大山深处,地表崎岖不平,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大等。
知能升华
地貌类型 形态 形成原因
地面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孤峰→残丘峰丛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幔、石柱、石槽 淀积
学以致用
读地表喀斯特发育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的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是溶沟 B.②是残丘
C.③是峰丛 D.④是峰林
2.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A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名称依次是①溶沟、②孤峰、③峰林、④洼地。故选A。第2题,地表喀斯特形成过程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C。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沉积。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据此完成3~4题。
3.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岩浆岩
4.九寨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地壳抬升—冰川和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C
B
解析:第3题,由题干信息可知,九寨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大规模钙华沉积,由此推断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石灰岩。第4题,九寨沟所在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
课堂达标检测
  有同学制作了某种地貌模型(如图),该地貌在我国某高原有集中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  )
①孤峰 ②溶洞 ③牛轭湖 ④天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该模型展示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3.该地貌集中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A
D
C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孤峰和溶洞,①②正确;图中未展示出牛轭湖和天坑,③④错误。故本题选A。
第2题,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
第3题,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读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5.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A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云贵高原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起主导作用,故云贵高原发育顺序是①④③②,B正确。故选B。
第5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分布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①②③正确。故选A。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西南地区滑坡多发,风景优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西南地区考察,游记中记载该地区“峭峰离立,分行竟颖”……,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
(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抬升始于    (地质年代),山峰顶部的角峰、冰斗属于    地貌。
(2)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形成深邃壮观的
    _____地貌。
(3)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与    地貌广布有关,该地貌是以    岩石受流水    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而形成。
(4)游记中多“穿穴之流”,在“穴”中多形成向下生长的
   地貌,向上生长的    地貌,它们是流水    ____作用的结果。
(5)西南地区滑坡灾害多,从地形、地质、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新生代
冰川侵蚀
峡谷/V形谷
喀斯特
可溶性
溶蚀
石钟乳
石笋
沉淀堆积/沉积
山区面积广,多陡坡;(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较破碎;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或多暴雨)。
解析:第(1)题,新生代是造山运动的活跃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抬升始于新生代,由于海拔高,山上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山峰顶部形成角峰、冰斗等冰川侵蚀地貌。第(2)题,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形成深邃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第(3)题,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暗河、峰林等地貌发育,造成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而形成。第(4)题,喀斯特地貌在地下发育很多地下溶洞,在洞穴中,多形成向下生长的石钟乳地貌、向上生长的石笋地貌,以及连在一起的石柱等,它们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第(5)题,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多陡坡;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岩石较破碎、疏松;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冲刷和搬运能力强,导致滑坡灾害多发。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描述其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能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形成过程及分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理解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桂林山水
1.桂林市位于    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   、   、   ”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2.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    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    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    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3.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    、    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 并且厚度大、    、    比较发育。 桂林地处        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考】 桂林山水喀斯特作用强的条件有哪些?
                                    
                                    
                                    
                                    
                                    
                                    
思维拓展
地表喀斯特地貌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
溶蚀洼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溶蚀谷地: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
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另一原因是人类对河流的裁弯取直。
天生桥:天生桥是可溶性岩石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知识点二 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分为        和        。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   、   、   、峰林、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喀斯特洞穴内      ,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      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钙华堤坝: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情境探究
越南下龙湾中密集地分布着1 969座石灰岩岛屿,矗立在海中,蔚为壮观。每个岛屿都覆盖着浓密的丛林植被。其中一些岛屿拥有巨大的洞穴。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看图,说出越南下龙湾是什么地貌?
(2)分析越南下龙湾地貌形成的条件。
知能升华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原因
  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水中CO2的含量一般与气压成正比,与水温成反比。桂林地区水温高,但溶蚀作用强烈。水与可溶性岩石间的化学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所以西南地区的溶蚀速度比北方快。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化学作用强烈,土壤中的CO2含量比温带要高,经土壤进入水中的CO2多。所以这里的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典型。
学以致用
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为主)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读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局部演变示意图,回答1~4题。
1.图示甲、乙、丙、丁的名称依次是(  )
A.溶沟、洼地、峰林、峰丛
B.溶沟、洼地、峰丛、峰林
C.洼地、溶沟、峰丛、峰林
D.溶沟、洼地、峰丛、孤峰
2.图中呈现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
A.气温和降水 B.降水与岩石
C.降水与土壤 D.气温与岩石
3.图中丁地貌景观可进一步演变为(  )
A.峰丛与峰林 B.峰林与残丘
C.孤峰与残丘 D.孤峰与峰林
4.图示景观中,可能成为当地重要农耕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重点二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情境探究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在人工制造遇到困难后,天文学家选址在地处深山的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天坑,天坑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该地区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丰富。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列举“大窝凼”地区地表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2)简述选址“大窝凼”作为建造基地的优势。
(3)结合图文信息简述“大窝凼”地区的地貌特征。
知能升华
地貌类型 形态 形成原因
地面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孤峰→残丘峰丛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幔、石柱、石槽 淀积
学以致用
读地表喀斯特发育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的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是溶沟 B.②是残丘
C.③是峰丛 D.④是峰林
2.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沉积。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据此完成3~4题。
3.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石灰岩 D.岩浆岩
4.九寨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地壳抬升—冰川和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有同学制作了某种地貌模型(如图),该地貌在我国某高原有集中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  )
①孤峰 ②溶洞 ③牛轭湖 ④天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该模型展示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3.该地貌集中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读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5.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西南地区滑坡多发,风景优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西南地区考察,游记中记载该地区“峭峰离立,分行竟颖”……,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
(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抬升始于    (地质年代),山峰顶部的角峰、冰斗属于    地貌。
(2)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形成深邃壮观的    地貌。
(3)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与    地貌广布有关,该地貌是以    岩石受流水    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而形成。
(4)游记中多“穿穴之流”,在“穴”中多形成向下生长的   地貌,向上生长的    地貌,它们是流水    作用的结果。
(5)西南地区滑坡灾害多,从地形、地质、气候角度说明原因。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广西壮族 山清 水秀 洞奇 石美
2.喀斯特 石灰岩 可溶性
3.溶蚀力 流动性 岩性纯 裂隙 亚热带季风
【思考】 答案:①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
②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④漓江水纵贯桂林南北。
⑤植被茂密。
知识点二
1.地面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沟 石林 峰丛 (2)溶洞 地下河
2.冬暖夏凉 水土流失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喀斯特地貌
(2)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且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越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降水充沛,岛屿四周被海水围绕,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强。
【学以致用】
1~4.解析:第1题,根据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局部演变过程可知,甲、乙、丙、丁的名称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该地貌形成的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强,B正确。跟气温、土壤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3题,丁是峰林,可进一步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洼地,当地也叫坝子,地形比较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B 2.B 3.C 4.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大窝凼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该地区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天文学家选址在地处深山的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天坑,天坑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可以直接利用天坑,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该天坑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有利于排水;大窝凼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第(3)题,结合图文可知,该地区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丰富,峰丛峰林广布,奇峰林立;大山深处,地表崎岖不平,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大等。
答案:(1)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
(2)天然坑穴,可直接利用,减少工程量;底部呈漏斗状,多裂隙,和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地处深山,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3)地表崎岖不平;坡度较大;奇峰林立,喀斯特地貌广布等。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名称依次是①溶沟、②孤峰、③峰林、④洼地。故选A。第2题,地表喀斯特形成过程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由题干信息可知,九寨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大规模钙华沉积,由此推断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石灰岩。第4题,九寨沟所在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
答案:3.C 4.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孤峰和溶洞,①②正确;图中未展示出牛轭湖和天坑,③④错误。故本题选A。第2题,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第3题,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答案:1.A 2.D 3.C
4~5.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云贵高原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起主导作用,故云贵高原发育顺序是①④③②,B正确。故选B。第5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分布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①②③正确。故选A。
答案:4.B 5.A
6.解析:第(1)题,新生代是造山运动的活跃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抬升始于新生代,由于海拔高,山上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山峰顶部形成角峰、冰斗等冰川侵蚀地貌。第(2)题,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形成深邃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第(3)题,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暗河、峰林等地貌发育,造成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而形成。第(4)题,喀斯特地貌在地下发育很多地下溶洞,在洞穴中,多形成向下生长的石钟乳地貌、向上生长的石笋地貌,以及连在一起的石柱等,它们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第(5)题,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多陡坡;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岩石较破碎、疏松;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冲刷和搬运能力强,导致滑坡灾害多发。
答案:(1)新生代 冰川侵蚀
(2)峡谷/V形谷
(3)喀斯特 可溶性 溶蚀
(4)石钟乳 石笋 沉淀堆积/沉积
(5)山区面积广,多陡坡;(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较破碎;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或多暴雨)。
12(共31张PPT)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风成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识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教材敦煌风成地貌案例,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综合思维)
3.结合风成地貌区的景观特点和气候特点,分析风成地貌区人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敦煌的    有一个“魔鬼城”,其地貌形态      :有的似古城,街道、广场井然有序;有的如飞禽走兽,姿态栩栩如生;有的如航行船队,看上去气势磅礴。它们都属于风蚀地貌。
概念:    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
2.敦煌风蚀地貌具有“    、    ”的特点。长条形的称为    ,孤立的石柱称为     ,“头大、身小”的称为     ,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有的形似城堡,并且在夜晚刮大风时会发出各种尖厉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所以被人们称为“     ”。
西北部
多种多样 
风力
顶平
身陡
风蚀垄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魔鬼城
思维拓展
风成地貌形成的过程
知识点二 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这里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
沙丘是    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    而成的。
顺风向呈    延伸的沙丘 ,叫    沙垄,形似
      的沙丘叫    沙丘 ,形状类似新月的叫
   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   ,背风坡较   。
干旱
堆积 
长条状
纵向
金字塔状
金字塔形
新月形


技巧点拨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风蚀地貌
情境探究
  雅丹地貌是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貌,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雅丹地貌的主要形成过程为(  )
①地壳抬升 ②风力侵蚀 ③流水堆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如图为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为(  )
A.风力堆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地壳抬升
D
B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水平岩层,再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由风力沿着裂隙侵蚀形成。③①②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知能升华
风力作用
1.定义: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
3.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一般风力越大,风力侵蚀越强。
4.风力搬运: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称为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方式也不同,以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方式进行。
5.风力堆积: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
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我国内陆某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是(  )
A.沙丘 B.孤峰
C.石柱 D.风蚀蘑菇
2.推测该地貌分布区域(  )
①降水充沛 ②风力较大 ③气候干旱 
④植被覆盖率高 ⑤河流多为内流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D
C
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故选D。第2题,该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多为内流河。②③⑤正确,故选C。
新疆博乐怪石峪是目前我国已知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发育最奇怪的怪石群,是在一种特定的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奇特的风蚀地貌景观集中分布区。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环境条件最有利于材料中怪石景观形成的是(  )
①花岗岩广布 ②干旱且多大风 ③冰川分布广 ④地面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A
C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条件。根据材料“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奇特的风蚀地貌景观”可知,形成该景观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该景观分布区气候干旱且多大风。故选A。第4题,本题考查孔洞方向的判断。怪石景观是一种风蚀地貌,怪石上的孔洞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博乐怪石峪位于新疆,当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因此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西北方向。
重点二 风积地貌
情境探究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这里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叫金字塔形沙丘,形态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如图是鸣沙山地区的新月形沙丘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沙丘形态,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当地的盛行风向。
(2)推测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图略(箭头向左)。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多风沙,(温带)荒漠广布等。
解析:第(1)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则凸面指示风向。故盛行风向应该是向左的箭头。第(2)题,图示地区沙漠广布,自然环境特征从昼夜温差、降水、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植被稀疏、河流稀少。
(3)滑沙是乘坐滑板从沙山顶自然下滑的一项娱乐活动。在图示沙丘上如何选择下滑路线?请说明理由。
解析:滑沙下滑要求陡坡,但是出于安全因素又不能太陡。迎风坡过于平缓,难以下滑,应该选择背风坡,但是为了安全,需要选择坡度不是太陡的背风坡。
下滑路线应选择背风坡(陡坡)一侧。背风坡坡度较陡,可以自然下滑。
知能升华
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项目 静止沙丘 流动沙丘
形成 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静止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特点 上下具有层理构造 具有斜层理构造
图示
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措施是在缓坡一面种草,以固定沙源;在陡坡一面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学以致用
读“鲸背状雅丹地貌图”和“新月形沙丘地貌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迎风坡,②为背风坡  B.②为迎风坡,③为迎风坡
C.①为迎风坡,④为背风坡 D.②为背风坡,④为背风坡
答案:B
解析:①②由于是雅丹地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所以迎风坡一侧比较陡,背风坡一侧较平缓,①是背风坡,②是迎风坡。③④是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迎风坡一侧比较平缓,所以③是迎风坡,④是背风坡。B正确。
课堂达标检测
读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下面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c B.云贵高原-d
C.青藏高原-a D.东南丘陵-b
2.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
B
C
解析:第1题,图中,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的是:准噶尔盆地-a(风蚀蘑菇);云贵高原-d(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b(冰川侵蚀);东南丘陵-c(丹霞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常见地貌景观图,完成3~4题。
3.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主地貌为外力侵蚀形成的有(  )
A.1幅 B.2幅
C.3幅 D.4幅
4.四幅地貌景观图中,反映当地干旱、大风环境特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B
解析:第3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甲图是流水堆积的河漫滩、乙图是风力侵蚀的雅丹地貌、丙图是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丁图是海浪侵蚀的海蚀拱桥,所以都是外力作用,但是侵蚀的仅有乙丙丁3幅图,故选C。第4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反映当地干旱、大风环境特点的是乙图,我国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劲侵蚀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下列地区中可能广泛分布下图所示地貌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答案:A
解析:图中地貌为沙丘地貌,属于干旱地区的风力沉积地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拥有广阔的流动沙丘,因此图示地貌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A符合题意;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区,沙丘地貌较少,B不符合题意;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风力作用较弱,一般不发育沙丘地貌,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风成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识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教材敦煌风成地貌案例,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综合思维)
3.结合风成地貌区的景观特点和气候特点,分析风成地貌区人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敦煌的    有一个“魔鬼城”,其地貌形态        :有的似古城,街道、广场井然有序;有的如飞禽走兽,姿态栩栩如生;有的如航行船队,看上去气势磅礴。它们都属于风蚀地貌。
概念:    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
2.敦煌风蚀地貌具有“    、    ”的特点。长条形的称为    ,孤立的石柱称为     ,“头大、身小”的称为     ,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有的形似城堡,并且在夜晚刮大风时会发出各种尖厉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所以被人们称为“     ”。
思维拓展
风成地貌形成的过程
知识点二 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这里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
沙丘是    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    而成的。
顺风向呈    延伸的沙丘 ,叫    沙垄,形似        的沙丘叫        沙丘 ,形状类似新月的叫      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     ,背风坡较    。
技巧点拨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风蚀地貌
情境探究
  雅丹地貌是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貌,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雅丹地貌的主要形成过程为(  )
①地壳抬升 ②风力侵蚀 ③流水堆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如图为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为(  )
A.风力堆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地壳抬升
知能升华
风力作用
1.定义: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
3.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一般风力越大,风力侵蚀越强。
4.风力搬运: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称为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方式也不同,以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方式进行。
5.风力堆积: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
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我国内陆某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是(  )
A.沙丘 B.孤峰
C.石柱 D.风蚀蘑菇
2.推测该地貌分布区域(  )
①降水充沛 ②风力较大 ③气候干旱 ④植被覆盖率高 ⑤河流多为内流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新疆博乐怪石峪是目前我国已知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发育最奇怪的怪石群,是在一种特定的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奇特的风蚀地貌景观集中分布区。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环境条件最有利于材料中怪石景观形成的是(  )
①花岗岩广布 ②干旱且多大风 ③冰川分布广 ④地面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重点二 风积地貌
情境探究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这里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叫金字塔形沙丘,形态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如图是鸣沙山地区的新月形沙丘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沙丘形态,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当地的盛行风向。
(2)推测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滑沙是乘坐滑板从沙山顶自然下滑的一项娱乐活动。在图示沙丘上如何选择下滑路线?请说明理由。
知能升华
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项目 静止沙丘 流动沙丘
形成 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静止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特点 上下具有层理构造 具有斜层理构造
图示
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措施是在缓坡一面种草,以固定沙源;在陡坡一面种树,以阻滞沙丘前进。
学以致用
读“鲸背状雅丹地貌图”和“新月形沙丘地貌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迎风坡,②为背风坡  B.②为迎风坡,③为迎风坡
C.①为迎风坡,④为背风坡 D.②为背风坡,④为背风坡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读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下面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c B.云贵高原-d
C.青藏高原-a D.东南丘陵-b
2.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
  读常见地貌景观图,完成3~4题。
3.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主地貌为外力侵蚀形成的有(  )
A.1幅 B.2幅
C.3幅 D.4幅
4.四幅地貌景观图中,反映当地干旱、大风环境特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地区中可能广泛分布下图所示地貌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西北部 多种多样 风力
2.顶平 身陡 风蚀垄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魔鬼城
知识点二
干旱 堆积 长条状 纵向 金字塔状 金字塔形 新月形 缓 陡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水平岩层,再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由风力沿着裂隙侵蚀形成。③①②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故选D。第2题,该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多为内流河。②③⑤正确,故选C。
答案:1.D 2.C
3~4.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条件。根据材料“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奇特的风蚀地貌景观”可知,形成该景观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该景观分布区气候干旱且多大风。故选A。第4题,本题考查孔洞方向的判断。怪石景观是一种风蚀地貌,怪石上的孔洞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博乐怪石峪位于新疆,当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因此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西北方向。
答案:3.A 4.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则凸面指示风向。故盛行风向应该是向左的箭头。第(2)题,图示地区沙漠广布,自然环境特征从昼夜温差、降水、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植被稀疏、河流稀少。第(3)题,滑沙下滑要求陡坡,但是出于安全因素又不能太陡。迎风坡过于平缓,难以下滑,应该选择背风坡,但是为了安全,需要选择坡度不是太陡的背风坡。
答案:(1)图略(箭头向左)。
(2)(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多风沙,(温带)荒漠广布等。
(3)下滑路线应选择背风坡(陡坡)一侧。背风坡坡度较陡,可以自然下滑。
【学以致用】
解析:①②由于是雅丹地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所以迎风坡一侧比较陡,背风坡一侧较平缓,①是背风坡,②是迎风坡。③④是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迎风坡一侧比较平缓,所以③是迎风坡,④是背风坡。B正确。
答案: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图中,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的是:准噶尔盆地-a(风蚀蘑菇);云贵高原-d(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b(冰川侵蚀);东南丘陵-c(丹霞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甲图是流水堆积的河漫滩、乙图是风力侵蚀的雅丹地貌、丙图是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丁图是海浪侵蚀的海蚀拱桥,所以都是外力作用,但是侵蚀的仅有乙丙丁3幅图,故选C。第4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反映当地干旱、大风环境特点的是乙图,我国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劲侵蚀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C 4.B
5.解析:图中地貌为沙丘地貌,属于干旱地区的风力沉积地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拥有广阔的流动沙丘,因此图示地貌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A符合题意;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区,沙丘地貌较少,B不符合题意;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风力作用较弱,一般不发育沙丘地貌,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10(共47张PPT)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常见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1.源头:青海省    _。
2.注入海域:南海。
知识点一 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位置:青藏高原面上。
2.特点: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     ,形成    的河谷。
唐古拉山

宽浅
思维拓展
知识点二 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1.位置:    、云贵高原、     北部高地。
2.特点:落差    、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    ,多形成       。
横断山
中南半岛


“V”形峡谷
思维拓展
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三 冲积扇
1.概念:河流流出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     形成的    堆积地貌。
2.特点:土层较厚,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山口
泥沙沉积
扇形
易误辨析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与洪积扇
地貌 冲积扇 洪积扇
形成 当河流的支流汇入干流,或由山区进入平原时,因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洪水携带的物质堆积在山前形成洪积扇
特征 以出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图示
知识点四 曲流与牛轭湖
1.曲流:河道在    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
2.形成: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    ,凸岸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3.牛轭湖: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       ,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弯曲度
侵蚀
堆积
裁弯取直
知识点五 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1.湄公河平原
澜沧江—湄公河流出北部山地和丘陵后,地势变得    ,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    大量沉积。
2.湄公河三角洲
携带的泥沙在    沉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这里是东南亚的鱼米之乡,也是越南最富庶的地区。
平坦
泥沙
河口
思维拓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聚落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聚落 形态 多呈带状 多呈带状 带状、团状
原因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河谷 兰州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
情境探究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峡谷中。九曲黄河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行于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图一、图二分别为壶口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壶口瀑布所在河段河流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峡谷发育;河床深而窄;河谷陡峭。
(2)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3)分析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受侵蚀弱,较松软的砂岩受侵蚀强,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
知能升华
1.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2.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3.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上游大多为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地貌。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发育 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a.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b.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c.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5.上游与下游河谷形态的差异
河段 河床特征 成因
上游 河床深而窄,多“V”形河谷 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下游 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谷 流水侵蚀作用弱,堆积作用强
学以致用
  读我国某条大河甲、乙两段的河谷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乙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
2.甲河段河谷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
A.溯源侵蚀 B.侧蚀作用
C.下蚀作用 D.沉积作用
A
B
解析:
第1题,乙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因为河流上游以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以深“V”形态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2题,甲河段河谷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产生侧蚀作用,泥沙淤积,一侧河床较平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重点二 河流堆积地貌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长江最为弯曲河段,洪涝灾害多发,受裁弯取直的影响,长度处于变化之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的江洲风景区。
说明河床宽浅。
(3)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会造成流水不畅。
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知能升华
1.曲流与牛轭湖
2.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3.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特征
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的地貌有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
河段 位置 典型地貌 成因 地貌特征
上游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V”形 峡谷 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中游 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 冲积扇、冲 积平原 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①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②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③接近河口部分,地势低平,沉积物颗粒很细,适合农耕
下游 多位于 平原地区
河口 河流的终段 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而形成 ①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②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或湖泊变细。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最细
学以致用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由图可知(  )
A.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D.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出山口
C.海岸边 D.西北干旱区
3.该地貌沉积物颗粒由细到粗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③①
D
B
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扇缘带地下水埋藏较浅,A错。由图可知,图中地貌是冲积扇,形成冲积扇的沉积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B错。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坦,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C错。扇形地中下部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适合农耕,D正确。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该种地貌为冲积扇,根据冲积扇形成的条件可知,冲积扇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形成。A、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因此图中沉积物颗粒由细到粗依次是④③②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课堂达标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是(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侵蚀平原 D.风蚀雅丹
2.推测堆积体的颗粒大小随水流方向的分布特征是(  )
A.由粗变细 B.由细变粗
C.粗细混杂 D.粗细相同
3.小明利用暑假考察该地貌,考察过程中最需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台风
C.泥石流 D.寒潮
B
A
C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分布于山前河流出山口处,堆积体呈扇形分布,应为冲积扇。故选B。第2题,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展宽,流速下降,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随水流方向堆积体的颗粒由粗变细。故选A。第3题,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该地貌地处山谷的出口,暑假时正处于雨季,易发泥石流灾害。故选C。
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据此完成4~5题。
4.阶地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阶地的特征是(  )
A.常在水面以下 B.地形比较崎岖
C.物质颗粒较粗 D.土质较为肥沃
D
D
解析:第4题,读图,图中显示②处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均有河水流经,属于河床,B错误。图中①、③处地势较高,洪水期会淹没两地,枯水期不会淹没两地,说明两地是河漫滩,A、C错误。④地地势更高,且呈阶梯状分布,应为河流阶地,D正确。故选D。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常在水面以下的是河床,A错误。地形比较崎岖的是谷坡,B错误。阶地面地形较平坦,沉积物质颗粒较细,C错误。沉积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D正确。故选D。
6.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甲)以及河谷剖面形态图(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流水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河流在不同区域发育出不同的地貌类型。
(1)图示P地的河流地貌名称是       ,根据河流搬运能力,其堆积物颗粒大小从扇顶至扇缘分布规律是                ,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图乙所示剖面可能位于图甲中的     (A、B、C)处,并说明判断依据。
冲积扇(洪积扇)
自扇顶至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
成因:位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大量堆积。
C
依据:图示河谷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且含沙量大,沉积作用较强,故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貌位于山谷谷口,呈扇形分布,故为冲积扇。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突然减弱,颗粒大的沉积物率先沉积,颗粒小的沉积物在远端沉积,故从扇顶至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河流在山谷间流动时,由于两侧山坡的约束,导致流速较快,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较强,携带有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出山谷,失去了两侧山谷的约束作用,流速快速下降,导致搬运作用下降,在谷口形成泥沙的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由图乙可知,此地河道周围泥沙沉积较多,其形成原因应当是河流的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图中只有C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故选C。
(3)河流阶地是洪水淹没不到的阶梯状地形,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简析其原因。
洪水淹没不到的区域;地形较为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肥沃;靠近水源,利于居住和耕作。(任答2点)
解析:选取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区的主要原因是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同时阶地位于洪水冲不到的地方,比较安全;阶地周围的河道由于泥沙沉积,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故人们选择其作为生产和生活之地。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描述常见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1.源头:青海省    。
2.注入海域:南海。
知识点一 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位置:青藏高原面上。
2.特点: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     ,形成    的河谷。
思维拓展
知识点二 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1.位置:    、云贵高原、        北部高地。
2.特点:落差    、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    ,多形成       。
思维拓展
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三 冲积扇
1.概念:河流流出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      形成的    堆积地貌。
2.特点:土层较厚,很多被开垦为农田。
易误辨析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与洪积扇
地貌 冲积扇 洪积扇
形成 当河流的支流汇入干流,或由山区进入平原时,因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洪水携带的物质堆积在山前形成洪积扇
特征 以出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图示
知识点四 曲流与牛轭湖
1.曲流:河道在    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曲流。
2.形成: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    ,凸岸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
3.牛轭湖: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       ,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知识点五 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1.湄公河平原
澜沧江—湄公河流出北部山地和丘陵后,地势变得    ,河流从上中游带来的    大量沉积。
2.湄公河三角洲
携带的泥沙在    沉积,形成湄公河三角洲。这里是东南亚的鱼米之乡,也是越南最富庶的地区。
                                    
                                    
                                    
                                    
思维拓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聚落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聚落 形态 多呈带状 多呈带状 带状、团状
原因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河谷 兰州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
情境探究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峡谷中。九曲黄河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行于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图一、图二分别为壶口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壶口瀑布所在河段河流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2)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形成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3)分析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知能升华
1.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2.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3.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上游大多为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地貌。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也各不相同。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a.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b.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c.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5.上游与下游河谷形态的差异
河段 河床特征 成因
上游 河床深而窄,多“V”形河谷 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下游 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谷 流水侵蚀作用弱,堆积作用强
学以致用
  读我国某条大河甲、乙两段的河谷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乙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
2.甲河段河谷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
A.溯源侵蚀 B.侧蚀作用
C.下蚀作用 D.沉积作用
重点二 河流堆积地貌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长江最为弯曲河段,洪涝灾害多发,受裁弯取直的影响,长度处于变化之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3)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知能升华
1.曲流与牛轭湖
2.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
3.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特征
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的地貌有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
河段 位置 典型地貌 成因 地貌特征
上游 一般流经山区 或高原 “V”形 峡谷 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中游 大多位于山区 与平原交界的 山前丘陵和平 原地区 冲积扇、冲 积平原 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①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②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小,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③接近河口部分,地势低平,沉积物颗粒很细,适合农耕
下游 多位于 平原地区
河口 河流的终段 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而形成 ①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②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或湖泊变细。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最细
学以致用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由图可知(  )
A.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D.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出山口
C.海岸边 D.西北干旱区
3.该地貌沉积物颗粒由细到粗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②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③①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是(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侵蚀平原 D.风蚀雅丹
2.推测堆积体的颗粒大小随水流方向的分布特征是(  )
A.由粗变细 B.由细变粗
C.粗细混杂 D.粗细相同
3.小明利用暑假考察该地貌,考察过程中最需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台风
C.泥石流 D.寒潮
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据此完成4~5题。
4.阶地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阶地的特征是(  )
A.常在水面以下 B.地形比较崎岖
C.物质颗粒较粗 D.土质较为肥沃
6.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甲)以及河谷剖面形态图(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流水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河流在不同区域发育出不同的地貌类型。
(1)图示P地的河流地貌名称是    ,根据河流搬运能力,其堆积物颗粒大小从扇顶至扇缘分布规律是                ,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图乙所示剖面可能位于图甲中的     (A、B、C)处,并说明判断依据。
(3)河流阶地是洪水淹没不到的阶梯状地形,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简析其原因。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1.唐古拉山
知识点一
2.弱 宽浅
知识点二
1.横断山 中南半岛
2.大 强 “V”形峡谷
知识点三
1.山口 泥沙沉积 扇形
知识点四
1.弯曲度
2.侵蚀 堆积
3.裁弯取直
知识点五
1.平坦 泥沙
2.河口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峡谷发育;河床深而窄;河谷陡峭。
(2)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3)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受侵蚀弱,较松软的砂岩受侵蚀强,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乙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因为河流上游以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以深“V”形态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甲河段河谷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产生侧蚀作用,泥沙淤积,一侧河床较平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的江洲风景区。
(2)说明河床宽浅。
(3)会造成流水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扇缘带地下水埋藏较浅,A错。由图可知,图中地貌是冲积扇,形成冲积扇的沉积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B错。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坦,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C错。扇形地中下部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适合农耕,D正确。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该种地貌为冲积扇,根据冲积扇形成的条件可知,冲积扇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形成。A、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因此图中沉积物颗粒由细到粗依次是④③②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B 3.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分布于山前河流出山口处,堆积体呈扇形分布,应为冲积扇。故选B。第2题,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展宽,流速下降,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随水流方向堆积体的颗粒由粗变细。故选A。第3题,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该地貌地处山谷的出口,暑假时正处于雨季,易发泥石流灾害。故选C。
答案:1.B 2.A 3.C
4~5.解析:第4题,读图,图中显示②处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均有河水流经,属于河床,B错误。图中①、③处地势较高,洪水期会淹没两地,枯水期不会淹没两地,说明两地是河漫滩,A、C错误。④地地势更高,且呈阶梯状分布,应为河流阶地,D正确。故选D。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常在水面以下的是河床,A错误。地形比较崎岖的是谷坡,B错误。阶地面地形较平坦,沉积物质颗粒较细,C错误。沉积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D正确。故选D。
答案:4.D 5.D
6.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貌位于山谷谷口,呈扇形分布,故为冲积扇。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突然减弱,颗粒大的沉积物率先沉积,颗粒小的沉积物在远端沉积,故从扇顶至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河流在山谷间流动时,由于两侧山坡的约束,导致流速较快,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较强,携带有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出山谷,失去了两侧山谷的约束作用,流速快速下降,导致搬运作用下降,在谷口形成泥沙的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由图乙可知,此地河道周围泥沙沉积较多,其形成原因应当是河流的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图中只有C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故选C。解析:第(3)题,选取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区的主要原因是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同时阶地位于洪水冲不到的地方,比较安全;阶地周围的河道由于泥沙沉积,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故人们选择其作为生产和生活之地。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 自扇顶至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
成因:位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大量堆积。
(2)C 依据:图示河谷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且含沙量大,沉积作用较强,故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3)洪水淹没不到的区域;地形较为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肥沃;靠近水源,利于居住和耕作。(任答2点)
15(共48张PPT)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室内观察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和物质的组成差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观察地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认识土壤
1.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       。
2.土壤的分层结构(剖面)
(1)土壤剖面: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     ,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    、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肥力
疏松表层
垂直差异
淋溶层
(2)土壤剖面情况与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特点 土壤发育程度
    、层次多或分层明显 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     
3.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土层厚

思维拓展
一般土壤剖面分层的特点
①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一般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草原土壤的这一层很薄或没有)。
②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③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转移,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④淀积层,淋溶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土壤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⑤成土母质层,该层多为粗糙的风化碎屑物或黏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知识点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形成因素 地位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_________      
气候 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______
生物     因素 提供有机物,改变        ,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物质基础
无机养分
热量
决定性
土壤的结构
地形 影响土 壤发育 高度、    、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转换,进而影响土壤发育______
时间 决定土壤发育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      ,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变土壤的    与性状
坡度
进程
由少到多
结构
思维拓展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点
自然环境 形成的土壤特点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认识土壤
情境探究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如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固相:有机质,矿物质。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自然土壤剖面一般由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知能升华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序号 物质组成 特点
① 矿物质 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 有机质 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 水分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④ 空气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土壤矿 物颜色 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土壤结构 体状况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3.观察土壤
(2)土壤质地
土壤 质地 粒径 比例 通气、 透水性能 保水 性能 有机质 保肥 性能 耕作
难度
砂土 砂粒占 优势 强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比例 适中 良好 强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 优势 差 强 分解缓慢, 易积累 好 不易
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有机层 主要是枯枝落叶层,以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成土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层 坚硬的岩石
②耕作土壤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坚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学以致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对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
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
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示意我
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
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
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2.①层、②层土壤有机质较自然状态含量低,其原因是(  )
A.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活跃
B.气候冷干,枯枝落叶稀少
C.降水丰富,流水淋溶作用强
D.人类高强度农业活动消耗
3.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深耕土壤
C.作物轮作 D.铺设砾石
D
D
B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较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因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强度农业活动消耗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有机质多,A错误;气候冷干,枯枝落叶多,B错误;降水丰富,流水淋溶作用强,对淋溶层影响大,对表层和腐殖质层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第3题,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正确。故选B。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回答4~5题。
4.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5.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B
B
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岩石经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第5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故选B。
重点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壤有机碳(g/kg)
土层深度(cm)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底(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二氧化碳,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知能升华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学以致用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层不包括(  )
A.凋落物层   B.腐殖质层
C.泥炭层 D.无机质层
2.决定自然界中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人类活动
3.若该土壤位于热带地区,则土壤(  )
A.腐殖质含量高 B.含有较多铁铝
C.淋溶作用较弱 D.呈现显著灰色
D
A
B
解析:第1题,凋落物层是指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无机质层,包括各种矿物质、水、盐等。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不包括无机质层,D正确。故选D。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选A。第3题,热带地区降雨量大,淋溶强烈,土壤中凋落物受雨水的淋溶作用,腐殖质含量低,A、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壤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B正确,D错误。故选B。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B
B
解析:
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
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读东北平原某地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3~4题。
3.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耕作层 B.有机层
C.犁底层 D.母质层
4.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C
C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读出,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故选C。第4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5.读“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光合
矿物质 
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最新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野外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室内观察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和物质的组成差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观察地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认识土壤
1.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          。
2.土壤的分层结构(剖面)
(1)土壤剖面: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       ,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    、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2)土壤剖面情况与土壤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特点 土壤发育程度
    、层次多或分层明显 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     
3.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思维拓展
一般土壤剖面分层的特点
①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一般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草原土壤的这一层很薄或没有)。
②腐殖质层,有机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③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转移,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④淀积层,淋溶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土壤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⑤成土母质层,该层多为粗糙的风化碎屑物或黏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知识点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形成因素 地位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      
气候 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生物     因素 提供有机物,改变        ,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影响土 壤发育 高度、    、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转换,进而影响土壤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发育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      ,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变土壤的    与性状
思维拓展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点
自然环境 形成的土壤特点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认识土壤
情境探究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如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知能升华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序号 物质组成 特点
① 矿物质 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 有机质 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 水分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④ 空气
3.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影响因素 对土壤颜色的影响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
土壤矿 物颜色 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红壤颜色的形成主要与土壤矿物颜色有关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
土壤结构 体状况 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
(2)土壤质地
土壤 质地 粒径 比例 通气、 透水性能 保水 性能 有机质 保肥 性能 耕作 难度
砂土 砂粒占 优势 强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比例 适中 良好 强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 优势 差 强 分解缓慢, 易积累 好 不易 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
有机层 主要是枯枝落叶层,以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成土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基岩层 坚硬的岩石
②耕作土壤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坚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学以致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很小一部分(一般情况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约为5%),但它对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示意我国某地森林土壤剖面及其被改造后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淋溶层 B.②-有机层
C.③-母质层 D.④-淀积层
2.①层、②层土壤有机质较自然状态含量低,其原因是(  )
A.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活跃
B.气候冷干,枯枝落叶稀少
C.降水丰富,流水淋溶作用强
D.人类高强度农业活动消耗
3.针对该地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农业生产宜采用的技术是(  )
A.引水灌溉 B.深耕土壤
C.作物轮作 D.铺设砾石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回答4~5题。
4.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5.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重点二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壤有机碳(g/kg)
土层深度(cm)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知能升华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学以致用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层不包括(  )
A.凋落物层   B.腐殖质层
C.泥炭层 D.无机质层
2.决定自然界中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人类活动
3.若该土壤位于热带地区,则土壤(  )
A.腐殖质含量高 B.含有较多铁铝
C.淋溶作用较弱 D.呈现显著灰色
练后感悟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读东北平原某地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3~4题。
3.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耕作层 B.有机层
C.犁底层 D.母质层
4.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5.读“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肥力 疏松表层
2.(1)垂直差异 淋溶层 (2)土层厚 低
知识点二
物质基础 无机养分 热量 决定性 土壤的结构 坡度 进程 由少到多 结构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剖面一般由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较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因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强度农业活动消耗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有机质多,A错误;气候冷干,枯枝落叶多,B错误;降水丰富,流水淋溶作用强,对淋溶层影响大,对表层和腐殖质层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第3题,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正确。故选B。
答案:1.D 2.D 3.B
4~5.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岩石经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第5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故选B。
答案:4.B 5.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底(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二氧化碳,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凋落物层是指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无机质层,包括各种矿物质、水、盐等。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不包括无机质层,D正确。故选D。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选A。第3题,热带地区降雨量大,淋溶强烈,土壤中凋落物受雨水的淋溶作用,腐殖质含量低,A、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壤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B正确,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A 3.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答案:1.B 2.B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读出,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故选C。第4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答案:3.C 4.C
5.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6(共14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三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敦煌的风蚀地貌具有“ 顶平、身陡 ”的特点。
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 ,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沙丘叫金字塔形沙丘 ,形状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3.流水侵蚀
形式 概念 时段 坡度 流速
溯源 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河流发育初期 大 快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河谷发育初期 大 快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河谷发育中后期 小 慢
4.土壤的分层结构(剖面)
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5.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形成因素 地位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物质基础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气候 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生物 决定性因素 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影响土壤发育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转换,进而影响土壤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发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变土壤的结构与性状
·学科技能突破·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并以海平面作为0米。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受图幅范围限制,等高线往往不能全部呈现闭合状态。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峭壁悬崖处,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近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7)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地形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示意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 洼地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部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 山脊线 等高线凸 向低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 山麓凸起 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山谷线 等高线凸 向高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 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 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 山顶之间 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或悬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
(1)两点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为:
(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两点的相对高度:
A.确定两点的海拔范围
B.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公式:
(n-1)d<h<(n+1)d
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两地坡度=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两地间的水平距离,如下图A、B两地的坡度可表示为P=h/s。
(3)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内部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A点的海拔0~10米,B点的海拔20~30米。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不可见。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地貌可能是(  )
A.风蚀蘑菇 B.沙丘
C.山前冲积扇 D.三角洲
2.该地貌的成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3.图中Q等值线的数值为(  )
A.711米 B.712米
C.713米 D.714米
A
C
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地区为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读图可知,图示等高线中虚线是隐含的,是被其上部的景象遮挡住了的风蚀蘑菇的颈部;沙丘等高线闭合,没有重叠部分;冲积扇等高线是扇状;三角洲等高线海拔低、堆积体呈三角状。
第2题,该地貌为风蚀蘑菇,成因是风力侵蚀。
第3题,图示等高距1米,故P处数值应是713米。Q处比P处高出一个等高距,则Q的数值为714米。单元综合提升三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1.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叫风蚀地貌。敦煌的风蚀地貌具有“ 顶平、身陡 ”的特点。
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 ,叫纵向沙垄,形似金字塔状的沙丘叫金字塔形沙丘 ,形状类似新月的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3.流水侵蚀
形式 概念 时段 坡度 流速
溯源 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河流发育初期 大 快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河谷发育初期 大 快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河谷发育中后期 小 慢
4.土壤的分层结构(剖面)
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5.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形成因素 地位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物质基础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气候 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
生物 决定性因素 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影响土 壤发育 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转换,进而影响土壤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发 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不可忽视的 影响    改变土壤的结构与性状
·学科技能突破·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并以海平面作为0米。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受图幅范围限制,等高线往往不能全部呈现闭合状态。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峭壁悬崖处,等高线可能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近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7)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地形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示意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 洼地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部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 山脊线 等高线凸 向低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 山麓凸起 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山谷线 等高线凸 向高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 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 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 山顶之间 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或悬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
(1)两点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为:
(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两点的相对高度:
A.确定两点的海拔范围
B.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公式:
(n-1)d<h<(n+1)d
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两地坡度=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两地间的水平距离,如下图A、B两地的坡度可表示为P=h/s。
(3)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内部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A点的海拔0~10米,B点的海拔20~30米。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不可见。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地貌可能是(  )
A.风蚀蘑菇 B.沙丘
C.山前冲积扇 D.三角洲
2.该地貌的成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3.图中Q等值线的数值为(  )
A.711米 B.712米
C.713米 D.714米
单元综合提升三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地区为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读图可知,图示等高线中虚线是隐含的,是被其上部的景象遮挡住了的风蚀蘑菇的颈部;沙丘等高线闭合,没有重叠部分;冲积扇等高线是扇状;三角洲等高线海拔低、堆积体呈三角状。第2题,该地貌为风蚀蘑菇,成因是风力侵蚀。第3题,图示等高距1米,故P处数值应是713米。Q处比P处高出一个等高距,则Q的数值为714米。
答案:1.A 2.C 3.D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