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7 14: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三单元苏政治军事
大国经济军事
大国英法沦为二等国美勉强保住大国地位战后初期的苏联军队总数:1140万(1945.5.)领土扩大:60万平方公里苏军驻扎在欧亚广大地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
政治军事大国苏联战后世界的构想与西方大国平等,共同主宰世界得到战后最大补偿建立“安全缓冲带”推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有限度 战后初期苏联的政治构想战后初期的美国军事军队总数:1217.5万航母由7艘增至30艘各大洲共建立500个军事基地 垄断
原子弹经济最雄厚的工业实力
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 成立关贸总协定 美国对战后世界的构想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政治:美国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经济:建立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基础:
两大国的均势
苏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
的独立权利 倡导和平
民主原则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2.德国及其首都,由四大国分区占领苏美英法德国柏林柏林的美占区和苏占区毗邻
两个检查站把两国国旗插在一个旗杆上苏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内容1.处置法西斯战败国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维持世界和平4.托管计划,承认被压迫民族
的独立权利 倡导和平
民主原则实质:
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
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
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 积极方面:该体系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产物,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积极合作的产物,
对维护战后和平秩序,清楚法西斯主义,恢复各国经济
有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方面: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利益而划分势力
范围、实行大国强权政治,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
不利于他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冷战的爆发,
东西方之间的对峙埋下了祸根。
联合国联合国形成中国与联合国评价联合国联合国成立1943年 美苏英中提出;
1944年四国敦巴顿会议命名
1945年 4月25日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日) 主要机构:大会经济及社会
理事会托管委员会国际法庭安理会秘书处联合国的主要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
好关系,促进国际合
作,协调各国行动。




会1945年6月,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右二人是董必武。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原因:①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在二战中,中国坚持抗战功不可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称霸亚洲,进而与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而中国战场上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粉碎了侵略者的美梦。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美国当时出于自己战略利益的需要,希望扶植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使中国成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力量。
2、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排斥,直到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3、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得到绝大多数成员国的好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对于少数几个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反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活动,我们是坚决反对的。对于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则依据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我国的对外政策,从世界人民和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有保留地支持或弃权的态度与做法。
?  4、今后,我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支持其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
美 苏 冷 战
背景: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战略,苏联成为其扩张的最大障碍;双方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冲突取代战时友好合作。
概况: 美 苏 冷 战
结果:1990~1991年德国统一、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宣告美苏冷战的结束。
影响:冷战形成美苏两级对峙格局,出现了多次政治危机、局部战争,但是由于双方避免正面交战,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整体和平。在美苏维持均势局面下形成的这一格局是不稳定的,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会随之发生改变。 多极化趋势
时间:冷战后至今。
背景及表现: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对内控制力削弱:美苏冷战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结构性调整: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崛起
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中苏关系破裂、“非洲年”、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三世界”的由来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 (2)情况: 3.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作用 4.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比较近现代三大国际格局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1915年1919~1922年1943~1945年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德、雅、波等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国际联盟联合国形成:1915年
动摇:30年代
崩溃:1848年革命形成:两会
动摇:德日法西斯崛起 崩溃:二战爆发形成:二战后期
瓦解:苏东剧变维护封建秩序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美苏两分天下、大国强权①违背了社会进步潮流②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系发展①分赃反苏,强盗联盟②维护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①符合和平发展潮流②世界中心转移③大国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