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课件+学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课件+学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2 22:47:27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定位
1.根据资料,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说明其含义;(综合思维)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常见灾害的分布状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危害;(综合思维)
4.综合运用资料,分析典型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    、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的现象或事件。
2.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异变的    、速度。
(2)人文因素:    密度、产业布局和    发展水平。
受灾区人口密度    、社会发展水平    ,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越    。
3.自然灾害的类型
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    、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人员伤亡
资源环境破坏
强度
人口
经济社会
越大
越低

地震
洪涝
技巧点拨
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需要从自然灾害的概念着手。自然灾害的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某种自然异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那么不能称其为自然灾害。
知识点二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    的现象。
(2)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    ,是    引发的地震。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诱发地震,如    、人工爆破和核试验等。
(3)几个相关概念
①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②震源深度:震源    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③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
④震中距: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⑤    :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
震动
构造地震
构造运动
水库蓄水
震源
垂直
震级
(4)危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
①主要发生地带: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②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③我国四大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板块边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京津唐
震源、震中、震中距示意
2.洪涝
(1)洪涝灾害: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导致洪水和洪涝灾害发生的因素
现象 结果
自然 因素 暴雨、冰雪    、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 导致洪水
地势高低 通常洪水发生后在地势相对
    的地方会产生涝灾
人为因素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 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_____    洪涝灾害技巧点拨
快速融化
低洼
加剧
技巧点拨
洪涝成因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分布 洪涝多发区降水强度大、地势低平 洪涝多发区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 洪涝发生时段主要与降水的时段有关 南方和北方雨季长短不同,开始、结束时间不同,导致洪涝发生时段不同
3.滑坡、泥石流
(1)概念
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    或    ,在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    的现象。
泥石流:是指大量大小混杂的      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    。
(2)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    、触发因素。
(3)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    、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    。
土层
岩层
重力
滑动
松散固体物质
特殊洪流
软弱面
堆积物
巨大水流
滑波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水库 蓄水 水库蓄水后,库区的岩体承受的压力增大 水库蓄水后,水位涨落,滑坡几率增大
季节 变化 滑坡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图示滑坡频率与降水呈正相关,主导因素为降水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地震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 500次,惠灵顿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伤亡和房屋倒塌。地震发生后,新西兰政府敦促惠灵顿、达尼丁、基督城等地沿海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安全地带。图一为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图二为新西兰地震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
图(略)。
地震带分布规律: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预防地震引发海啸。
(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二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




(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震级高、震源浅。
奥克兰。震中距远,而且与震源不在一个岛上。
知能升华
1.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可以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不 同 点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特点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关联性 震级是产生烈度的基础;震级也是决定烈度大小的最基本因素
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回答第1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答案:C
解析: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故选C。
2019年12月26日18时36分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湖北省多地震感明显。据此完成2~3题。
2.本次地震震源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上地幔 D.地核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B.震源越深,烈度越大
C.等震线上震级相同
D.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
B
D
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可知本次地震的震源在地壳。故选B。第3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源越深,地震的烈度越小,B错误;等震线上地震的烈度相同,C错误;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重点二 洪涝
情境探究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淮河流域气候过渡性的表现是什么?




(2)淮河流域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降水强度大。
(3)结合材料从气候、地形、水系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气候: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地形: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水系: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入海口少,泄洪不畅。
知能升华
1.洪涝的成因
自然 原因 气候 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河流 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广
人为 原因 围湖 造田 湖泊萎缩,调节洪水的能力降低
植被 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严重
2.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分布特点 成因
空间 差异 东部多,西部少 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且多暴雨;西部干旱,降水稀少
沿海多,内陆少 沿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多风暴潮;内陆干旱,降水稀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平原低地排水不畅,易积水;高原山地地势高,不易积水
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东坡和南坡多为迎风坡和向阳坡,降水多,冰雪消融量大
时间 差异 夏秋多,冬春少 夏秋季为雨季,降水量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易融化
年际变化大 季风气候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
学以致用
1.2020年8月17日13时许,在四川绵阳的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上,一列超8 100吨的重载货物列车被推上大桥,“重车压梁”再次护桥建功。“重车压梁”最可能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
答案:D
解析:考查防灾减灾的措施,“重车压梁”防护,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车自重来增加桥梁重量,从而提高桥墩的稳定性,防止桥梁被洪水冲垮。铁路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节点,在自然灾害面前十分脆弱,重车压梁是为保障铁路交通桥梁安全、畅通。故选D。
2020年夏季,位于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处的淮河由于连日强降水,进入防汛的关键时刻。7月20日上午8时32分,淮河王家坝开闸放水,以缓解淮河流域灾情。据此完成2~3题。
2.导致淮河多次爆发大型洪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潮汐 B.气候、地形
C.气候、人类活动 D.植被、地表径流
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
A.东部平原地区 B.北方草原地区
C.西部高原地区 D.南方丘陵地区
B
A
解析:第2题,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支流多,流域内落差小,暴雨频繁,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故选B。第3题,受季风影响,东部平原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多洪涝灾害。故选A。
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4~5题。
4.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5.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C
B
解析:第4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重点三 滑坡、泥石流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通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材料二 易贡地质灾害博物馆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2)滑坡、泥石流可能形成哪些地质地貌景观?
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形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滑坡遗迹、泥石流沉积地貌、堰塞湖等。
(3)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4)为什么对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景观进行保护?
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发展旅游。
知能升华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影响因素 具体特点
地质构造 岩石破碎、岩层顺坡倾斜
地形坡度 坡度较大(但不超过40°)
降水特点 降水较多
地下水 丰富,岩体或土体湿度大
植被 覆盖率低
人为因素 采矿、修路、开垦等
2.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学以致用
据中国地震网报道,我国某山区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4 km。下图为地震发生后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时,在路边沟谷拍摄到的防灾设施。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  )
A.震源位于地壳
B.震源处为熔融物质
C.烈度为5.3级
D.震源处纵波传播速度最快
2.推测图中设施用来防御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C.洪涝 D.沙尘暴
3.在野外遇到该设施防御的地质灾害,我们应该(  )
A.顺着山谷向上游跑 B.原地不动
C.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D.抓住漂浮物漂浮
A
B
C
解析:第1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 km,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某山区,震源深度14 km,位于地壳部分,组成物质为固体岩石,A正确,B错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5.3级,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D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设施横跨河谷,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地带,推测预防的地质灾害应为泥石流,B正确;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上,A错误;洪涝、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C、D错误。故选B。第3题,野外遇到泥石流,正确的逃生路线为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的逃生方式都不正确,非常危险。故选C。
课堂达标检测
中新网6月4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9时32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地区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6.8千米。距离此次地震震中200千米范围内,有四座大中型城市。读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亚欧板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图示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次地震的成因,图示正确的是(  )
C
A
D
解析:第1题,图中甲、乙、丙、丁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第2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处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应位于图中①附近,A项正确。第3题,北美洲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
2018年7月初,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地区持续高温晴朗天气。8月10日凌晨,塔县的两大河流之一——叶尔羌河上游突然爆发了严重的洪水。下表为塔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下图是塔县地形图。据此完成4~5题。
2000年 2010年
水体 49.75 80.90
湿地 3.79 11.82
人造地表 2.45 1.73
冰川和永久积雪 4 484.20 3 823.53
草地 1 871.86 3 041.58
裸地 17 343.84 16 777.42
耕地 59.00 69.14
灌木地 107.16 115.90
森林 6.42 6.44
4.形成本次爆发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气降水丰富,汇流量大 ②山地地形崎岖,排水不畅 
③持续高温干燥,融雪量大 ④湖水水位上升,堰塞湖垮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0~2010年,塔县的(  )
A.人类活动范围变小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湖泊总面积变小
D
B
解析:第4题,材料提示,该县7月份持续高温晴朗,说明此次洪水与降水无关,而是高温引发的冰雪融水洪水,①错误,③正确;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山地地形崎岖,水流速度快,排水较快,②错误;“爆发”体现的是突发性,若无堰塞湖蓄积,则洪水流量会呈现日变化背景下的逐日波动上升,不会呈现突发性特征,可能是堰塞湖湖水水位不断上升,堰塞湖突然垮塌,导致爆发性洪水出现,④正确。故选D。第5题,据表中数据可知,草地、灌木地、森林、湿地、水体面积均增加,裸地面积减小,使得植被覆盖率上升,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反而有所改善,B项正确。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据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下图为陕北地区1990年以来地方政府记录的黄土滑坡、崩塌按月统计结果图,据此回答6~7题。
6.造成陕北地区滑坡和崩塌数目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土质状况 B.降水差异
C.植被状况 D.人类活动
7.导致3~4月份陕北地区崩塌数目上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工程建设 B.农业灌溉
C.降水增多 D.土壤冻融
A
D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陕北地区崩塌数目多于滑坡,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黄土具有直立性,坡度大,更易发生崩塌,A项正确。第7题,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土层松动,更易发生崩塌,D项正确。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定位
1.根据资料,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说明其含义;(综合思维)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常见灾害的分布状况;(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危害;(综合思维)
4.综合运用资料,分析典型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    、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的现象或事件。
2.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异变的    、速度。
(2)人文因素:    密度、产业布局和    发展水平。
受灾区人口密度    、社会发展水平    ,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越    。
3.自然灾害的类型
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    、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技巧点拨
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需要从自然灾害的概念着手。自然灾害的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某种自然异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那么不能称其为自然灾害。
知识点二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    的现象。
(2)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    ,是    引发的地震。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诱发地震,如    、人工爆破和核试验等。
(3)几个相关概念
①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②震源深度:震源    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③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
④震中距: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⑤    :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
(4)危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
①主要发生地带: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②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震源、震中、震中距示意
③我国四大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2.洪涝
(1)洪涝灾害: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导致洪水和洪涝灾害发生的因素
现象 结果
自然 因素 暴雨、冰雪    、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 导致洪水
地势高低 通常洪水发生后在地势相对    的地方会产生涝灾
人为因素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以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 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    洪涝灾害技巧点拨
技巧点拨
洪涝成因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分布 洪涝多发区降水强度大、地势低平 洪涝多发区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 洪涝发生时段主要与降水的时段有关 南方和北方雨季长短不同,开始、结束时间不同,导致洪涝发生时段不同
3.滑坡、泥石流
(1)概念
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    或    ,在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    的现象。
泥石流:是指大量大小混杂的    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    。
(2)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    、触发因素。
(3)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    、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    。
滑波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水库 蓄水 水库蓄水后,库区的岩体承受的压力增大 水库蓄水后,水位涨落,滑坡几率增大
季节 变化 滑坡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图示滑坡频率与降水呈正相关,主导因素为降水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地震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 500次,惠灵顿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伤亡和房屋倒塌。地震发生后,新西兰政府敦促惠灵顿、达尼丁、基督城等地沿海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安全地带。图一为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图二为新西兰地震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
(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二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
(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知能升华
1.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可以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不 同 点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特点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关联性 震级是产生烈度的基础;震级也是决定烈度大小的最基本因素
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回答第1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2019年12月26日18时36分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湖北省多地震感明显。据此完成2~3题。
2.本次地震震源在(  )
A.软流层 B.地壳
C.上地幔 D.地核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B.震源越深,烈度越大
C.等震线上震级相同
D.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
重点二 洪涝
情境探究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淮河流域气候过渡性的表现是什么?
(2)淮河流域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从气候、地形、水系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能升华
1.洪涝的成因
自然 原因 气候 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河流 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广
人为 原因 围湖 造田 湖泊萎缩,调节洪水的能力降低
植被 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严重
2.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分布特点 成因
空间 差异 东部多,西部少 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且多暴雨;西部干旱,降水稀少
沿海多,内陆少 沿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多风暴潮;内陆干旱,降水稀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平原低地排水不畅,易积水;高原山地地势高,不易积水
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东坡和南坡多为迎风坡和向阳坡,降水多,冰雪消融量大
时间 差异 夏秋多,冬春少 夏秋季为雨季,降水量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易融化
年际变化大 季风气候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
学以致用
1.2020年8月17日13时许,在四川绵阳的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上,一列超8 100吨的重载货物列车被推上大桥,“重车压梁”再次护桥建功。“重车压梁”最可能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
2020年夏季,位于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处的淮河由于连日强降水,进入防汛的关键时刻。7月20日上午8时32分,淮河王家坝开闸放水,以缓解淮河流域灾情。据此完成2~3题。
2.导致淮河多次爆发大型洪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潮汐 B.气候、地形
C.气候、人类活动 D.植被、地表径流
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
A.东部平原地区 B.北方草原地区
C.西部高原地区 D.南方丘陵地区
读“华北地区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4~5题。
4.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A.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
C.水库较多 D.支流众多
5.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
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
重点三 滑坡、泥石流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通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材料二 易贡地质灾害博物馆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2)滑坡、泥石流可能形成哪些地质地貌景观?
(3)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4)为什么对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景观进行保护?
知能升华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影响因素 具体特点
地质构造 岩石破碎、岩层顺坡倾斜
地形坡度 坡度较大(但不超过40°)
降水特点 降水较多
地下水 丰富,岩体或土体湿度大
植被 覆盖率低
人为因素 采矿、修路、开垦等
2.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学以致用
据中国地震网报道,我国某山区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4 km。下图为地震发生后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时,在路边沟谷拍摄到的防灾设施。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  )
A.震源位于地壳
B.震源处为熔融物质
C.烈度为5.3级
D.震源处纵波传播速度最快
2.推测图中设施用来防御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沙尘暴
3.在野外遇到该设施防御的地质灾害,我们应该(  )
A.顺着山谷向上游跑
B.原地不动
C.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D.抓住漂浮物漂浮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中新网6月4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9时32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地区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6.8千米。距离此次地震震中200千米范围内,有四座大中型城市。读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亚欧板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图示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次地震的成因,图示正确的是(  )
2018年7月初,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地区持续高温晴朗天气。8月10日凌晨,塔县的两大河流之一——叶尔羌河上游突然爆发了严重的洪水。下表为塔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下图是塔县地形图。据此完成4~5题。
2000年 2010年
水体 49.75 80.90
湿地 3.79 11.82
人造地表 2.45 1.73
冰川和永久积雪 4 484.20 3 823.53
草地 1 871.86 3 041.58
裸地 17 343.84 16 777.42
耕地 59.00 69.14
灌木地 107.16 115.90
森林 6.42 6.44
4.形成本次爆发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气降水丰富,汇流量大 ②山地地形崎岖,排水不畅 ③持续高温干燥,融雪量大 ④湖水水位上升,堰塞湖垮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0~2010年,塔县的(  )
A.人类活动范围变小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湖泊总面积变小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据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下图为陕北地区1990年以来地方政府记录的黄土滑坡、崩塌按月统计结果图,据此回答6~7题。
6.造成陕北地区滑坡和崩塌数目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土质状况 B.降水差异
C.植被状况 D.人类活动
7.导致3~4月份陕北地区崩塌数目上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工程建设 B.农业灌溉
C.降水增多 D.土壤冻融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人员伤亡 资源环境破坏
2.(1)强度 (2)人口 经济社会 越大 越低 大
3.地震 洪涝
知识点二
1.(1)震动 (2)构造地震 构造运动 水库蓄水 (3)震源 垂直 震级 (5)
板块边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京津唐
2.(2)快速融化 低洼 加剧
3.(1)土层 岩层 重力 滑动 松散固体物质 特殊洪流 (2)软弱面 (3)堆积物 巨大水流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图(略)。
地震带分布规律: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预防地震引发海啸。
(3)震级高、震源浅。
(4)奥克兰。震中距远,而且与震源不在一个岛上。
【学以致用】
1.解析: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故选C。
答案:C
2~3.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可知本次地震的震源在地壳。故选B。第3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源越深,地震的烈度越小,B错误;等震线上地震的烈度相同,C错误;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答案:2.B 3.D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2)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降水强度大。
(3)气候: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地形: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水系: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入海口少,泄洪不畅。
【学以致用】
1.解析:考查防灾减灾的措施,“重车压梁”防护,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车自重来增加桥梁重量,从而提高桥墩的稳定性,防止桥梁被洪水冲垮。铁路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节点,在自然灾害面前十分脆弱,重车压梁是为保障铁路交通桥梁安全、畅通。故选D。
答案:D
2~3.解析:第2题,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支流多,流域内落差小,暴雨频繁,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故选B。第3题,受季风影响,东部平原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多洪涝灾害。故选A。
答案:2.B 3.A
4~5.解析:第4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4.C 5.B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形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滑坡遗迹、泥石流沉积地貌、堰塞湖等。
(3)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4)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发展旅游。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 km,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某山区,震源深度14 km,位于地壳部分,组成物质为固体岩石,A正确,B错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5.3级,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D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设施横跨河谷,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地带,推测预防的地质灾害应为泥石流,B正确;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上,A错误;洪涝、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C、D错误。故选B。第3题,野外遇到泥石流,正确的逃生路线为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的逃生方式都不正确,非常危险。故选C。
答案:1.A 2.B 3.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图中甲、乙、丙、丁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第2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处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应位于图中①附近,A项正确。第3题,北美洲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
答案:1.C 2.A 3.D
4~5.解析:第4题,材料提示,该县7月份持续高温晴朗,说明此次洪水与降水无关,而是高温引发的冰雪融水洪水,①错误,③正确;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山地地形崎岖,水流速度快,排水较快,②错误;“爆发”体现的是突发性,若无堰塞湖蓄积,则洪水流量会呈现日变化背景下的逐日波动上升,不会呈现突发性特征,可能是堰塞湖湖水水位不断上升,堰塞湖突然垮塌,导致爆发性洪水出现,④正确。故选D。第5题,据表中数据可知,草地、灌木地、森林、湿地、水体面积均增加,裸地面积减小,使得植被覆盖率上升,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反而有所改善,B项正确。
答案:4.D 5.B
6~7.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陕北地区崩塌数目多于滑坡,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黄土具有直立性,坡度大,更易发生崩塌,A项正确。第7题,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土层松动,更易发生崩塌,D项正确。
答案:6.A 7.D
18(共53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理资料,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1.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
(1)加强       ,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       ,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     ,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个人层面
提高       ,学习灾害自救的       ,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自然灾害研究
灾害管理法规
救援能力
防灾避灾意识
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地震灾害的特点       ,往往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防避措施 社会层面 加强地震      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
       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做好地震    _____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       及能力等
个人层面 注意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
    和防震性能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    、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地震发生时,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      ,也要注意预防和避免
      的影响
突发性强
监测体系
防震避灾制度
应急方案
防震避灾意识
结构

自救措施
次生灾害
思维拓展
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地
震时的避灾及震后的自救与互
救方法,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
人员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知识点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工程 措施 兴建   ,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    ;开辟    ,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 措施 提高人们        ;逐步提高      ;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    ;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    等
个人层面 洪水前 选定通向高地的    ;接到洪水警报后    ;关闭      ,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洪水中 尽快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   和险情;向
   躲避;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
      逃生
洪水后 做好各项    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水库
河道
分洪区
防洪减灾的意识
森林覆盖率
管理系统
科技研究
最佳路线
尽快撤离
燃气和电路
方位
高处
漂浮的材料
卫生防疫
思维拓展
洪水中的救助
知识点三 滑坡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对于滑坡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       ,必要时可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个人层面 不在陡坡前长时间    ;
不破坏坡体的    ;
防止        ;
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    (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    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    ,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      ,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滑坡风险性评估
逗留
稳定性
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削坡减载
两侧
原地不动
运动的方向
思维拓展
(1)典型滑坡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从数天到数十年不等;第二阶段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2)我们可以根据滑坡体后缘山坡上地裂缝的快速扩展、滑坡体前沿坡脚处的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
知识点四 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对于泥石流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    ,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个人层面 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会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    ;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    ;
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    。
进行监测
固体物源
沟谷
预警信号
思维拓展
泥石流相关知识
(1)发生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发生地区:山区。
(3)自救措施
①在户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离。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菲律宾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14时11分,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发生6.9级地震,震中位于棉兰老岛的南达沃省,震源深度3千米,震级为6.9级。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约70千米的菲律宾南部最大城市达沃市有强烈震感,很多居民从室内逃到空旷的室外避难。截至18日18时,因地震造成死亡人数上升至11人。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上课、工作人员上班的时间,他们应如何自救?
迅速在课桌、办公桌下躲避;影院及体操场比赛应立即停止,躲在桌椅下、舞台脚下;工人关机器、断电源,躲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为了减轻此次地震带来的危害,菲律宾政府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加强地震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迅速展开救灾工作;制订救灾预案;安置灾民等。
知能升华
1.防灾减灾方案
(1)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
(2)防灾减灾社会行动
(3)地震的防避
2.避灾自救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 内 避 震 室内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 来得及 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来不及 镇静地就地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
室内 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单元楼房内 厕所和厨房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 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
室外避震 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学以致用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由其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  )
A.成都的震级小于6.0级
B.长宁县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中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D.震源深度位于地壳
2.此次地震预警的技术原理最可能是(  )
A.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B.提前预测地震发生概率
C.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 D.遥感监测地壳微小移动
D
C
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成都的震级也是6.0,A错误。地震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所以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错误。长宁县位于北京的西南地区,C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本次地震震源16公里,属于地壳,D正确。故选D。第2题,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后,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C正确。故选C。
3.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厨房 ②在影院,应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 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第3题,考查防震减灾措施,厨房有煤气管道及其他比较锋利的物品,应避开厨房,要选择浴室、卫生间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错误;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避免迅速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避免被高空坠落的物体砸中,④正确。故选D。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做躲避场所
5.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C
C
解析:
第4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
第5题,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重点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南方为洪灾多发区,个人平时应做好防洪准备,具体内容有哪些?


(2)分析甲、乙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通道、分洪区等水利工程。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知能升华
1.洪涝灾害的原因与防治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学以致用
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人们在干流两侧低洼地带修筑了蓄洪区以容纳洪水。蓄洪区内分布着农田及居民点,修建有堤坝、人工堆土筑高而成的庄台、周围修筑堤坝围合而成的保庄圩等设施。下图为淮河干流某蓄洪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早期,蓄洪区堤坝修建较矮的主要原因是(  )
A.洪水水位较低   B.节省建设成本
C.便于洪水漫泄 D.建设水平较低
2.蓄洪区启用后,与保庄圩相比,居民转移到庄台(  )
A.人居环境更好
B.容纳灾民数量更多
C.转移距离更短
D.物资的补给更便利
C
C
解析:第1题,蓄洪区的建设是为了在洪水期用于暂时储蓄超额洪水,早期堤坝修建较矮的主要原因是便于洪水漫泄,C项正确。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洪水水位较高,A项错误。堤坝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堤坝高度节省的成本不足以成为影响因素,B项错误。堤坝修建难度较低,对建设水平要求不高,并不足以成为限制性因素,D项错误。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台分布比较分散,便于居民就近转移,转移距离变短,但不利于物资补给,C项正确,D项错误。庄台分散面积小,所以容纳灾民数量减少,B项错误。庄台是堆土筑高而成,并且面积较小,并且在蓄洪区启用后,只是暂时躲避洪灾,并不是要移居,主要考虑高度和距离问题,而不是人居环境,A项错误。故选C。
重点三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写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2)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防灾减灾的功能。
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
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表水的下渗,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知能升华
1.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
(1)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2)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防治体系。
(3)建设营造防护林。如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沟头防护林、护堤林、护滩林等。
(4)采取各种农业耕作措施。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修建基本农田、培肥土壤、等高和间作种植等。
(5)采取牧业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封山育林草、人工种草、轮作等。
(6)加强工程建设。
治水工程:库、坝、引水渠、截留沟、导流和分流工程。
治土工程:挡土墙、坡脚支护、护岸工程、拦泥坝等。
坡面工程:如排洪道、导泥渠、渡槽,以及附属建筑等。
2.根据地形图选择野外宿营地和逃生路线
在地形图上选择野外宿营地和逃生路线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但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综合分析。
(1)近水
宿营地宜选择在靠近水源地的地方,以便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但也不能将宿营地扎在河滩上或溪流边,因为一旦遇上山洪暴发或上游水库放水等,就会发生危险,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如果在山谷中遇到泥石流、山洪,应选择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而不应沿山谷向下跑。
(2)背风
在野外扎营首先应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山谷、河滩上,应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其次要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向。
(3)远崖
山体较陡处(等高线密集)或陡崖处(等高线重合)易发生滑坡、岩崩,易出现落石,故不能将宿营地扎在悬崖下面。
(4)近村
宿营地应靠近村庄,遇急事时便于向村民求救。
(5)背阴
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宿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这样在白天休息时帐篷里就不会太闷热。
(6)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电区,宿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大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
(7)环保
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垃圾要尽可能带出,将其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填埋。
学以致用
1.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答案:B
解析: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2.北京市某校学生到京郊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 村落民居状况调查。
调查项目 数据 调查项目 数据
总人口(人) 465 商店(个) 1
老年人口(人) 153 村落最大高差(米) 约240
外出务工人口(人) 170 民居主体朝向 南
农家乐(个) 42 停车场(个) 1
游客数量(人/年) 约8 000 公交站点(个) 1
耕地面积(公顷) 约40
(1)根据调查过程中同学拍摄的照片。简述图中民居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采取的防御措施。
该地主要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应修建防护网等护坡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等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所示的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民居后面多山坡巨石,地势起伏较大,所以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地质灾害的防御主要从加强监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分析。应从修建防护网护坡、固坡等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增加坡面植被,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
(2)图表为同学采集的D村社会状况数据表。据表推断该村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资源问题:地形起伏大,平地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风险高。
解析:从图表中信息可知,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约占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约占总人口的1/3。资源问题:村落高差大,地形起伏大,平原面积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游客数量多对环境压力大;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比例高。
课堂达标检测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D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城镇越密集,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距震中较近,等震线数值较大,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2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D。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 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 ⑤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B
D
解析:第3题,沙尘暴、旱灾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严重,一般不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的破坏,救灾中需要优先开展生活、生产恢复重建的工作,故A、C、D不符合题意。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最后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故B项符合题意。第4题,调整产业结构与应对地震灾害无直接联系,排除①;人口外迁不能解决防灾问题,排除②;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③正确;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水平,④正确;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⑤正确。故选D项。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理资料,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自然灾害的防避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1.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
(1)加强       ,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       ,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     ,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个人层面
提高       ,学习灾害自救的       ,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地震灾害的特点       ,往往会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防避措施 社会层面 加强地震      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     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做好地震    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       及能力等
个人层面 注意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    和防震性能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    、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地震发生时,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      ,也要注意预防和避免      的影响
思维拓展
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地震时的避灾及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员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知识点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工程 措施 兴建   ,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    ;开辟    ,开挖分洪道等
非工程 措施 提高人们        ;逐步提高      ;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    ;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    等
个人层面 洪水前 选定通向高地的    ;接到洪水警报后    ;关闭      ,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洪水中 尽快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   和险情;向   躲避;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    逃生
洪水后 做好各项    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思维拓展
洪水中的救助
知识点三 滑坡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对于滑坡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       ,必要时可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个人层面 不在陡坡前长时间    ; 不破坏坡体的    ; 防止        ; 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    (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    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    ,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      ,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思维拓展
(1)典型滑坡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从数天到数十年不等;第二阶段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2)我们可以根据滑坡体后缘山坡上地裂缝的快速扩展、滑坡体前沿坡脚处的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
知识点四 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社会层面 对于泥石流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    ,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个人层面 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会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    ;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    ; 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    。
思维拓展
泥石流相关知识
(1)发生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发生地区:山区。
(3)自救措施
①在户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离。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菲律宾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14时11分,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发生6.9级地震,震中位于棉兰老岛的南达沃省,震源深度3千米,震级为6.9级。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发生时,距离震中约70千米的菲律宾南部最大城市达沃市有强烈震感,很多居民从室内逃到空旷的室外避难。截至18日18时,因地震造成死亡人数上升至11人。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上课、工作人员上班的时间,他们应如何自救?
(2)为了减轻此次地震带来的危害,菲律宾政府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知能升华
1.防灾减灾方案
(1)政府领导下的社会行动
(2)防灾减灾社会行动
(3)地震的防避
2.避灾自救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 内 避 震 室内门口或平房 的窗口附近 来得及 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来不及 镇静地就地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
室内 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单元楼房内 厕所和厨房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车站、商店等 公共场所 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
室外避震 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学以致用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由其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  )
A.成都的震级小于6.0级
B.长宁县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中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D.震源深度位于地壳
2.此次地震预警的技术原理最可能是(  )
A.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B.提前预测地震发生概率
C.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
D.遥感监测地壳微小移动
3.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厨房 ②在影院,应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 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做躲避场所
5.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重点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南方为洪灾多发区,个人平时应做好防洪准备,具体内容有哪些?
(2)分析甲、乙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知能升华
1.洪涝灾害的原因与防治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学以致用
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人们在干流两侧低洼地带修筑了蓄洪区以容纳洪水。蓄洪区内分布着农田及居民点,修建有堤坝、人工堆土筑高而成的庄台、周围修筑堤坝围合而成的保庄圩等设施。下图为淮河干流某蓄洪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早期,蓄洪区堤坝修建较矮的主要原因是(  )
A.洪水水位较低     B.节省建设成本
C.便于洪水漫泄 D.建设水平较低
2.蓄洪区启用后,与保庄圩相比,居民转移到庄台(  )
A.人居环境更好
B.容纳灾民数量更多
C.转移距离更短
D.物资的补给更便利
重点三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情境探究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写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2)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防灾减灾的功能。
知能升华
1.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
(1)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2)建立滑坡和泥石流防治体系。
(3)建设营造防护林。如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沟头防护林、护堤林、护滩林等。
(4)采取各种农业耕作措施。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修建基本农田、培肥土壤、等高和间作种植等。
(5)采取牧业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封山育林草、人工种草、轮作等。
(6)加强工程建设。
治水工程:库、坝、引水渠、截留沟、导流和分流工程。
治土工程:挡土墙、坡脚支护、护岸工程、拦泥坝等。
坡面工程:如排洪道、导泥渠、渡槽,以及附属建筑等。
2.根据地形图选择野外宿营地和逃生路线
在地形图上选择野外宿营地和逃生路线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但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综合分析。
(1)近水
宿营地宜选择在靠近水源地的地方,以便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但也不能将宿营地扎在河滩上或溪流边,因为一旦遇上山洪暴发或上游水库放水等,就会发生危险,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如果在山谷中遇到泥石流、山洪,应选择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逃生,而不应沿山谷向下跑。
(2)背风
在野外扎营首先应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山谷、河滩上,应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其次要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向。
(3)远崖
山体较陡处(等高线密集)或陡崖处(等高线重合)易发生滑坡、岩崩,易出现落石,故不能将宿营地扎在悬崖下面。
(4)近村
宿营地应靠近村庄,遇急事时便于向村民求救。
(5)背阴
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宿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这样在白天休息时帐篷里就不会太闷热。
(6)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电区,宿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大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
(7)环保
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垃圾要尽可能带出,将其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填埋。
学以致用
1.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2.北京市某校学生到京郊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 村落民居状况调查。
调查项目 数据 调查项目 数据
总人口(人) 465 商店(个) 1
老年人口(人) 153 村落最大高差(米) 约240
外出务工人口(人) 170 民居主体朝向 南
农家乐(个) 42 停车场(个) 1
游客数量(人/年) 约8 000 公交站点(个) 1
耕地面积(公顷) 约40
(1)根据调查过程中同学拍摄的照片。简述图中民居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采取的防御措施。
(2)图表为同学采集的D村社会状况数据表。据表推断该村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 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 ⑤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1.(1)自然灾害研究 灾害管理法规 (2)救援能力
2.防灾避灾意识 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一
 突发性强 监测体系 防震避灾制度 应急方案 防震避灾意识 结构 水 自救措施 次生灾害
知识点二
水库 河道 分洪区 防洪减灾的意识 森林覆盖率 管理系统 科技研究 最佳路线 尽快撤离 燃气和电路 方位 高处 漂浮的材料 卫生防疫 
知识点三
滑坡风险性评估 逗留 稳定性 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削坡减载 两侧 原地不动 运动的方向
知识点四
进行监测 固体物源 沟谷 预警信号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迅速在课桌、办公桌下躲避;影院及体操场比赛应立即停止,躲在桌椅下、舞台脚下;工人关机器、断电源,躲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加强地震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迅速展开救灾工作;制订救灾预案;安置灾民等。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成都的震级也是6.0,A错误。地震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所以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错误。长宁县位于北京的西南地区,C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本次地震震源16公里,属于地壳,D正确。故选D。第2题,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后,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C正确。故选C。第3题,考查防震减灾措施,厨房有煤气管道及其他比较锋利的物品,应避开厨房,要选择浴室、卫生间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错误;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避免迅速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避免被高空坠落的物体砸中,④正确。故选D。
答案:1.D 2.C 3.D
4~5.解析:第4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第5题,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答案:4.C 5.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2)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通道、分洪区等水利工程。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蓄洪区的建设是为了在洪水期用于暂时储蓄超额洪水,早期堤坝修建较矮的主要原因是便于洪水漫泄,C项正确。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洪水水位较高,A项错误。堤坝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堤坝高度节省的成本不足以成为影响因素,B项错误。堤坝修建难度较低,对建设水平要求不高,并不足以成为限制性因素,D项错误。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台分布比较分散,便于居民就近转移,转移距离变短,但不利于物资补给,C项正确,D项错误。庄台分散面积小,所以容纳灾民数量减少,B项错误。庄台是堆土筑高而成,并且面积较小,并且在蓄洪区启用后,只是暂时躲避洪灾,并不是要移居,主要考虑高度和距离问题,而不是人居环境,A项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
(2)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表水的下渗,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学以致用】
1.解析: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答案:B
2.解析:第(1)题,由图中所示的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民居后面多山坡巨石,地势起伏较大,所以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地质灾害的防御主要从加强监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分析。应从修建防护网护坡、固坡等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增加坡面植被,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第(2)题,从图表中信息可知,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约占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约占总人口的1/3。资源问题:村落高差大,地形起伏大,平原面积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游客数量多对环境压力大;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比例高。
答案:(1)该地主要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应修建防护网等护坡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等防御措施。
(2)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资源问题:地形起伏大,平地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风险高。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城镇越密集,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距震中较近,等震线数值较大,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2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D。
答案:1.A 2.D
3~4.解析:第3题,沙尘暴、旱灾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严重,一般不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的破坏,救灾中需要优先开展生活、生产恢复重建的工作,故A、C、D不符合题意。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最后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故B项符合题意。第4题,调整产业结构与应对地震灾害无直接联系,排除①;人口外迁不能解决防灾问题,排除②;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③正确;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水平,④正确;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⑤正确。故选D项。
答案:3.B 4.D
19(共10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四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防灾减灾
(1)灾害监测
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预测预报自然灾害。
(2)灾害防御
非工程性措施 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防灾教育
工程性 措施 生物工程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
岩土体改 造工程 稳定变形岩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水利工程 建设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固堤坝、建设防洪堤等
建筑工程 加固房屋、桥梁等建筑,达到抗灾要求
(3)灾中救援与救助
①灾前准备:储备救灾物资,加强救灾演练,选择救灾避难场所等。
②灾中应急: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调拨救灾物资和人员,打通救灾通道,抢救受灾人员,稳定灾区秩序,安置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等。
(4)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家园。
·学科技能突破·
1.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
遥感(RS) 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GNSS) 地理信息系
统(GIS)
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受限制少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
功能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 导航、定位 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
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监控、区域研究等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政分析等领域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目前,主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3.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
(1)“点”与“面”判断GNSS
GNS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NS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3)关键词判断“3S”技术
RS:“获取”空间信息。
GNSS:“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GIS:“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
学以致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据此完成1~3题。
1.监测南极极冰融化状况最为快捷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电子地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实地测量
2.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可利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3.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测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GIS B.GNSS+RS
C.GIS+RS D.GNSS
C
B
A
解析:第1题,极冰融化是个动态过程,监测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第2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测量、勘测。第3题,进行科考测量首先要确定地理位置,需要用到GNSS;测量还要进行数据分析,需要用到GIS。单元综合提升四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知识必备·
防灾减灾
(1)灾害监测
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预测预报自然灾害。
(2)灾害防御
非工程性措施 减灾规划、防灾法律、减灾管理、防灾教育
工程性 措施 生物工程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
岩土体改 造工程 稳定变形岩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水利工程 建设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固堤坝、建设防洪堤等
建筑工程 加固房屋、桥梁等建筑,达到抗灾要求
(3)灾中救援与救助
①灾前准备:储备救灾物资,加强救灾演练,选择救灾避难场所等。
②灾中应急:启动应急预案,积极调拨救灾物资和人员,打通救灾通道,抢救受灾人员,稳定灾区秩序,安置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安抚等。
(4)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受灾家园。
·学科技能突破·
1.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
遥感(RS) 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GNSS) 地理信息系 统(GIS)
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受限制少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
功能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 导航、定位 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
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监控、区域研究等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政分析等领域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目前,主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3.地理信息技术的选择
(1)“点”与“面”判断GNSS
GNS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NS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3)关键词判断“3S”技术
RS:“获取”空间信息。
GNSS:“定位”“导航”“精确”“精密”“精准”等。
GIS:“分析”“处理”“查询”“输入”等。
学以致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据此完成1~3题。
1.监测南极极冰融化状况最为快捷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电子地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实地测量
2.精确测量珠穆朗玛峰可利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3.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测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GIS B.GNSS+RS
C.GIS+RS D.GNSS
单元综合提升四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极冰融化是个动态过程,监测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第2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测量、勘测。第3题,进行科考测量首先要确定地理位置,需要用到GNSS;测量还要进行数据分析,需要用到GIS。
答案:1.C 2.B 3.A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