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课件+学案(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课件+学案(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2 22:48:29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理解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了解各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条件。(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宇宙
1.概念:宇宙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________世界。
2.特征:
(1)物质性:
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宇宙中独立运行着的物质称之为“天体”。常见的天体有星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最基本的天体。
(2)运动性:
天体系统的形成:天体之间________、________,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范围: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________,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目前已扩大到________光年。光年是一种_____________单位。
时间
空间
物质
恒星
行星
卫星
恒星
星云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扩大
137亿
计量天体距离
【思考】 在外太空绕地球运转的卫星是天体吗?
答案:是
思维拓展
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知识点二 太阳
1.太阳概况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许多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的现象,即太阳辐射。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只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这些能量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是巨大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________,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________等提供能量。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________和________,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 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地表环境
人类
地表温度
水体运动
煤炭
石油
易误辨析
光照和热量的区别
光照用年太阳辐射总量来衡量,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用积温来衡量,一般与纬度、海拔等因素有关。
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拉萨享有“日光城”的美誉,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
思维拓展
中国太阳能分布极值
(1)最丰富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2)最贫乏区:四川盆地(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从内而外分为:光球层、________和________。人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的光亮表面,为________。
(2)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________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导致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太阳活动产生的“________”现象,会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太阳活动对________、________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11
电离层的扰动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天气
气候
知识点三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________八大行星之一。它与
其他七大行星一起围绕________公转。

(1)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巨行星:______、______
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
太阳系
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________。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________。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平面上。
自西向东
圆形
同一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与太阳的____________,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目前,地球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22 ℃,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 ℃。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可以以________形式存在,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的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适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________。地球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大气层的存在,避免了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此外,大气层的存在还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生命活动。
距离适中
液态
大气层
思维拓展
四看法探究生命存在的条件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该行星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等方面分析。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过程等方面分析。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从该行星表面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等方面分析。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天体的判断
情境探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其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对月面巡视探测,实现了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实地勘察。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发射升空时属于天体吗?





(2)“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绕月飞行时属于天体吗?
不属于
属于
(3)“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着陆月球后属于天体吗?



(4)你们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属于天体?
不属于
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
知能升华
天体的判断方法(三看):
一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实质: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学以致用
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8月12日,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开启了逐日之旅。下图为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部分轨道(图中虚线)示意图,四个大圆(图中实线)为近日行星轨道。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属于(  )
A.恒星 B.人造天体
C.彗星 D.行星
答案:B
解析:第1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恒星、彗星、行星属于自然天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图中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答案:C
解析:第2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所属的最低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还高一级别的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没有包括太阳,地月系中也没有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传来喜讯,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的梦想。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如图是“嫦娥四号”发回的首张月球背面照片。读图,回答3~4题。
3.“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天体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卫星
4.“嫦娥四号”在月球上迎来第一个月昼时,可能观测到的行星是(  )
A.水星 B.火星
C.木星 D.土星
D
A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天体类型的判断,结合材料“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而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D正确。故选D。第4题,当月昼来临时月球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内侧即月球背面面向太阳,故只能观测到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A正确。故选A。
重点二 太阳辐射
情境探究
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尽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一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材料二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由材料一概括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案:空间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其原因是随着纬度升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因此太阳光线经过的大气层的厚度越大,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极值区分布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
青藏高原最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四川盆地最少:地形闭塞,气候湿润,水汽充足,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解析: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看是东少西多、南少北多。其中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朗天气多,因此大气削弱作用弱,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向外扩散,使得该地区常年多云雾或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答案: 太阳高度(纬度)、大气状况、地面状况。
解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等。
知能升华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
因素 原因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 明度 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学以致用

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相关系数>0表示正相关,<0表示负相关,=0表示不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读图,完成1~2题。
1.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南部
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C.在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呈负相关
D.在湖北省呈正相关
2.关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降水明显增加
B.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光现象
C.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明显增加
D.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A
D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图中东南部出现低数值中心,所以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A正确;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B错误;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C错误;据图可知,在湖北省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以及上题分析,太阳黑子数与降水强度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对全球降水影响有增有减,A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少,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会进入地球两极的大气层,依然会出现极光现象,B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减少,C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D正确。故选D。
重点三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情境探究
收集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系八大行星基本数据
名称 与太阳 的距离 (×106 km) 赤道半径(km) 质量(地球=1) 体积(地 球=1) 平均密度(克/厘米3)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已知卫
星数
水星 57.9 2440 0.05 0.056 5.46 58.6天 87.9天 0
金星 108.2 6 050 0.82 0.856 5.26 243天 224.7天 0
地球 149.6 6 378 1.00 1.000 5.52 23时56分 1.0年 1
火星 227.9 3 395 0.11 0.150 3.96 24时37分 1.9年 2
木星 778.0 71 400 317.94 1 316.000 1.33 9时50分 11.8年 66
土星 1 472.0 60 000 95.18 745.000 0.70 10时14分 29.5年 62
天王星 2 870.0 25 400 14.63 65.200 1.24 17时54分 84.0年 29
海王星 4 496.0 24 750 17.22 57.100 1.66 19时12分 164.8年 14
注:卫星数据资料截至2013年
(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试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2)除地球外,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个?简要阐述判断理由。
火星(开放性答案)。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而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试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
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知能升华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
(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原因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比较稳定。
学以致用

2019年“嫦娥四号”搭载的“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表面天体撞击坑数量要远远多于地球。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作用 ②地球质量和体积更大 ③地球表面长时期风化侵蚀 ④撞向地球的天体更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第1题,撞击坑的数量,地球表面少于月球表面。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保护,小天体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消耗殆尽,故地球的天体撞击坑的数量较少,①正确,排除B、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更大,天体引力更大,容易导致小天体降落地球,与地球天体撞击坑数量较少矛盾,②错误,排除A。地球表面长时期的风化侵蚀,经过外力作用,容易减少地球表面的天体撞击坑,③正确,选择C。
2.与月球正面相比,月球背面更适合天文观测。主要因为(  )
A.地球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B.晴天更多,能见度更高
C.观测数据更易传回地球
D.着陆更易,更方便观测
答案:A
解析:月球正面距地球更近,获得的数据更易传回地球,排除C;而月球本身对信号有阻挡和屏蔽作用,使月球背面无地球无线电信号干扰,更适合进行天文观测,A可能;由材料可知,月球无大气层存在,故月球表面没有天气现象,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是晴天,排除B;月球表面物质是一样的,但月球正面面向地球,有助于地球科学家观测着陆情况,更有助于着陆,排除D。故选A。
课堂达标检测
金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内侧,某些特
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
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
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
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
凌日”(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现象涉及的天体系统有几级(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关于金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地球比表面温度较低 B.物理属性与地球相类似
C.距太阳距离比地球稍远 D.自身发光,故异常明亮
B
B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该现象为“金星凌日”,涉及的天体系统有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以及以行星为中心的行星系,为二级。故选B。第2题,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表面温度比地球高,故A错误。金星与地球同属于类地行星,物理属性与地球类似,故B正确。金星距太阳距离比地球近,故C错误。金星自身不能够发光,故D错误。故选B。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同时节赏月的习俗。北京时间2020年10月31日晚地球迎来“超级月亮”,顺义一中地理活动小组举行了一系列的观测活动。据此完成3~4题。
3.“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中在选项中的最高级别是银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在北京观赏“超级月亮”时,最应景的诗句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C.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D.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京观赏超级月亮为10月31日,此时为北京的秋季,与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描述的状态一致,故C对;时鸣春涧中为春季,故A错;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是说月光清冷洒满天际,北风呼啸吹响树枝,是入冬时节,故B错;山花开欲然为春季的时候,故D错。故选C。
5.若在月球上的①地看地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东升西落
B.地球始终遮挡着太阳
C.只能看到地球的同一面
D.能看到地球阴晴圆缺的变化
答案:D
解析:因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始终保持同一面面向地球,A错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不再挡着太阳,B、C错误。地球本身不发光,所以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阴晴圆缺变化,D正确。故选D。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理解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了解各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条件。(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宇宙
1.概念:宇宙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________世界。
2.特征:
(1)物质性:
天体: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宇宙中独立运行着的物质称之为“天体”。常见的天体有星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最基本的天体。
(2)运动性:
天体系统的形成:天体之间________、________,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范围: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________,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目前已扩大到________光年。光年是一种________单位。
【思考】 在外太空绕地球运转的卫星是天体吗?
                                    
                                    
                                    
思维拓展
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知识点二 太阳
1.太阳概况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许多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的现象,即太阳辐射。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量只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这些能量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是巨大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________,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________等提供能量。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________和________,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 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易误辨析
光照和热量的区别
光照用年太阳辐射总量来衡量,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热量用积温来衡量,一般与纬度、海拔等因素有关。
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拉萨享有“日光城”的美誉,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
思维拓展
中国太阳能分布极值
(1)最丰富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2)最贫乏区:四川盆地(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从内而外分为:光球层、________和________。人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的光亮表面,为________。
(2)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________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太阳活动产生的“________”现象,会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太阳活动对________、________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三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________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其他七大行星一起围绕________公转。
(1)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巨行星:______、______
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
(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________。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________。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平面上。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与太阳的____________,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目前,地球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22 ℃,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 ℃。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表面的水可以以________形式存在,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的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适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________。地球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大气层的存在,避免了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此外,大气层的存在还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有利于生命活动。
思维拓展
四看法探究生命存在的条件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该行星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等方面分析。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过程等方面分析。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从该行星表面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等方面分析。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天体的判断
情境探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其搭载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对月面巡视探测,实现了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实地勘察。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发射升空时属于天体吗?
(2)“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绕月飞行时属于天体吗?
(3)“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着陆月球后属于天体吗?
(4)你们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属于天体?
知能升华
天体的判断方法(三看):
一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二看实质: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学以致用
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8月12日,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开启了逐日之旅。下图为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部分轨道(图中虚线)示意图,四个大圆(图中实线)为近日行星轨道。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属于(  )
A.恒星 B.人造天体
C.彗星 D.行星
2.图中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传来喜讯,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背软着陆的梦想。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如图是“嫦娥四号”发回的首张月球背面照片。读图,回答3~4题。
3.“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的天体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卫星
4.“嫦娥四号”在月球上迎来第一个月昼时,可能观测到的行星是(  )
A.水星 B.火星
C.木星 D.土星
重点二 太阳辐射
情境探究
太阳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尽管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一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材料二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由材料一概括全球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极值区分布并分析其成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知能升华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
因素 原因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 明度 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学以致用
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相关系数>0表示正相关,<0表示负相关,=0表示不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读图,完成1~2题。
1.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南部
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C.在安徽省的北部地区呈负相关
D.在湖北省呈正相关
2.关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降水明显增加
B.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光现象
C.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明显增加
D.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重点三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情境探究
收集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系八大行星基本数据
名称 与太阳 的距离 (×106 km) 赤道半 径(km) 质量(地 球=1) 体积(地 球=1) 平均密度 (克/厘米3)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已知卫 星数
水星 57.9 2440 0.05 0.056 5.46 58.6天 87.9天 0
金星 108.2 6 050 0.82 0.856 5.26 243天 224.7天 0
地球 149.6 6 378 1.00 1.000 5.52 23时56分 1.0年 1
火星 227.9 3 395 0.11 0.150 3.96 24时37分 1.9年 2
木星 778.0 71 400 317.94 1 316.000 1.33 9时50分 11.8年 66
土星 1 472.0 60 000 95.18 745.000 0.70 10时14分 29.5年 62
天王星 2 870.0 25 400 14.63 65.200 1.24 17时54分 84.0年 29
海王星 4 496.0 24 750 17.22 57.100 1.66 19时12分 164.8年 14
注:卫星数据资料截至2013年
(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试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2)除地球外,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个?简要阐述判断理由。
(3)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而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试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
知能升华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
(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原因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比较稳定。
学以致用
2019年“嫦娥四号”搭载的“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表面天体撞击坑数量要远远多于地球。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作用 ②地球质量和体积更大 ③地球表面长时期风化侵蚀 ④撞向地球的天体更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与月球正面相比,月球背面更适合天文观测。主要因为(  )
A.地球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B.晴天更多,能见度更高
C.观测数据更易传回地球
D.着陆更易,更方便观测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金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内侧,某些特殊时刻,地球、金星、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天文学称之为“金星凌日”(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现象涉及的天体系统有几级(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关于金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地球比表面温度较低 B.物理属性与地球相类似
C.距太阳距离比地球稍远 D.自身发光,故异常明亮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同时节赏月的习俗。北京时间2020年10月31日晚地球迎来“超级月亮”,顺义一中地理活动小组举行了一系列的观测活动。据此完成3~4题。
3.“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在北京观赏“超级月亮”时,最应景的诗句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C.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D.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5.若在月球上的①地看地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东升西落
B.地球始终遮挡着太阳
C.只能看到地球的同一面
D.能看到地球阴晴圆缺的变化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时间 空间 物质
2.(1)恒星 行星 卫星 恒星 星云
(2)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3.扩大 137亿 计量天体距离
【思考】 答案:是
知识点二
2.(1)地表环境 人类
(2)地表温度 水体运动 煤炭 石油
3.(1)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2)11 (3)电离层的扰动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天气 气候
知识点三
1.太阳系 太阳
(1)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自西向东 圆形 同一
2.距离适中 液态 大气层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不属于 (2)属于 (3)不属于 (4)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恒星、彗星、行星属于自然天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2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所属的最低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还高一级别的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没有包括太阳,地月系中也没有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天体类型的判断,结合材料“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而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D正确。故选D。第4题,当月昼来临时月球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内侧即月球背面面向太阳,故只能观测到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A正确。故选A。
答案:3.D 4.A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其原因是随着纬度升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因此太阳光线经过的大气层的厚度越大,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第(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看是东少西多、南少北多。其中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朗天气多,因此大气削弱作用弱,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向外扩散,使得该地区常年多云雾或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第(3)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等。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
青藏高原最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四川盆地最少:地形闭塞,气候湿润,水汽充足,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3)太阳高度(纬度)、大气状况、地面状况。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图中东南部出现低数值中心,所以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A正确;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B错误;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C错误;据图可知,在湖北省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以及上题分析,太阳黑子数与降水强度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对全球降水影响有增有减,A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少,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会进入地球两极的大气层,依然会出现极光现象,B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减少,C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D正确。故选D。
答案:1.A 2.D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
(2)火星(开放性答案)。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撞击坑的数量,地球表面少于月球表面。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保护,小天体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消耗殆尽,故地球的天体撞击坑的数量较少,①正确,排除B、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更大,天体引力更大,容易导致小天体降落地球,与地球天体撞击坑数量较少矛盾,②错误,排除A。地球表面长时期的风化侵蚀,经过外力作用,容易减少地球表面的天体撞击坑,③正确,选择C。第2题,月球正面距地球更近,获得的数据更易传回地球,排除C;而月球本身对信号有阻挡和屏蔽作用,使月球背面无地球无线电信号干扰,更适合进行天文观测,A可能;由材料可知,月球无大气层存在,故月球表面没有天气现象,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是晴天,排除B;月球表面物质是一样的,但月球正面面向地球,有助于地球科学家观测着陆情况,更有助于着陆,排除D。故选A。
答案:1.C 2.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该现象为“金星凌日”,涉及的天体系统有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以及以行星为中心的行星系,为二级。故选B。第2题,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表面温度比地球高,故A错误。金星与地球同属于类地行星,物理属性与地球类似,故B正确。金星距太阳距离比地球近,故C错误。金星自身不能够发光,故D错误。故选B。
答案:1.B 2.B
3~4.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中在选项中的最高级别是银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据材料可知,北京观赏超级月亮为10月31日,此时为北京的秋季,与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描述的状态一致,故C对;时鸣春涧中为春季,故A错;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是说月光清冷洒满天际,北风呼啸吹响树枝,是入冬时节,故B错;山花开欲然为春季的时候,故D错。故选C。
答案:3.C 4.C
5.解析:因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始终保持同一面面向地球,A错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不再挡着太阳,B、C错误。地球本身不发光,所以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阴晴圆缺变化,D正确。故选D。
答案:D
17(共50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
1. 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条件,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综合思维)
3. 了解地球演化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
(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    和
    。
(2)特征
①通常先形成的地层    ,后形成的地层    。
②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      。例如,石灰岩主要形成于    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则是      的产物。
岩石
堆积物
居下
居上
地表环境
浅海
火山活动
2.化石
(1)概念: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    、遗物和    _。
(2)应用:是确定所在地层的    和      的重要依据。例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为    地层,该地层形成时为
    环境。
3.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      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年代
古地理环境
古生代
海洋
遗体
遗迹
宙、代、纪 
思维拓展
巧记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三级;隐生有三宙,冥太元三古;
显生分三代,古中新生代;古生分六纪,早晚各有三;
早古始寒武,奥陶志留随;晚古泥盆起,石炭二叠续。
重点强调
图解 
地球的演化历程
知识点二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起源:地球起源于大约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2.地球性质变化
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    ;密度小的物质形成    和地壳。
3.地球圈层的形成
(1)火山喷发,释放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    。
(2)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    。
46
地核
地幔
大气圈
水圈
4.生命演化
(1)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
(2)大约5.4亿年前,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    。
(3)大约180万年前,    诞生。
显生宙
人类
特别强调
古老的地层不一定都在新地层下面:一般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但若发生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新老地层位置发生互换,古老地层可能位于新地层的上面。
知识点三 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从低级到    、从    到复杂的过程。例如:由最简单的    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裸子植物到
   植物;由   动物到脊椎动物,到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生物——人类。
(2)分布空间变化: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开始向    扩展;    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高级 
简单
单细胞
被子
无脊椎
陆地
两栖
思维拓展
鸟类起源

中华龙鸟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研究表明,中华龙鸟和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2.海陆变迁
泛大陆
2亿年前
冈瓦纳大陆
漂移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的构造运动导致了泛大陆的解体;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
     的形成。
4.矿产形成
铁矿成矿期在   _;煤炭成矿期在古生代后期、    。
中生代
喜马拉雅山
前寒武纪
中生代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地层与化石
情境探究
1.判断正误。
(1)一般来说,老的地层在上,新的地层在下。(  )
(2)常用地质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为纪、宙、代,分别对应界、宇、系等。(  )
×
×
2.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一般而言,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上,高级化石在下
D.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
答案:C
解析: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下,高级化石在上。
知能升华
有人把沉积岩的岩层称作“书页”,把化石称作“文字”,为什么?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所以可以被称作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学以致用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这五个阶段叙述(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正确的是(  )
A.从③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
D.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发生在④代
答案:A
解析:第1题,③距今5.41~2.52亿年,为古生代,④距今2.52~0.66亿年,为中生代,⑤为距今0.66亿年以来,为新生代,A正确;三叶虫化石应位于古生代③,B错;恐龙化石应位于中生代④,C错;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发生在新生代⑤,D错。故选A。
2.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③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即③④,B正确;③以前为前寒武纪时期,是铁、金、镍、铬等矿藏的形成时期,⑤为新生代,不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故选B。
3.对化石及其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种岩石都含有化石
B.化石不会出露地表
C.化石可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
D.含珊瑚化石指示沉积时气候寒冷
答案:C
解析:一般沉积岩含有化石,而岩浆岩或变质岩无化石分布,A错;受地壳的抬升和外力的剥蚀作用,化石可以出露地表,B错;各化石对应的生物盛行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化石可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C正确;珊瑚虫喜温暖的浅海环境,含珊瑚化石指示沉积时气候温暖,D错。故选C。
重点二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情境探究
硅化木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如图为新疆野马生态园中的硅化木图片,图中硅化木来自新疆奇台县等地的茫茫戈壁,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很多硅化木长度在3米以上,其中最长的达46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硅化木主要树种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曾经(  )
A.火山活跃 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 D.冰川覆盖
C
C
解析:第1题,硅化木的主要树种是柏树,柏树属于裸子植物,其在中生代迅速发展。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形成的树化石数量较多,说明之前有大片森林发育,气候应该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能升华
地球生命的演化
时间 生命演化的表现
大约38.5亿年前 ↓ 大约5.4亿年前 ↓ 大约180万年前 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①地球生命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在相对短暂的2 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②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人类诞生了,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注意:大约38.5亿年前至大约5.4亿年前为原始生命演化阶段。大约5.4亿年前至今为生物快速演化的阶段。
学以致用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  )
A.较早 B.较晚 C.相同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第1题,A岩层有三叶虫化石,形成时间最早,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出现鸟类化石、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故选B。
2.D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炎热干旱 B.寒冷干燥
C.热带海城 D.森林密布
答案:D
解析:D岩层出现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森林茂密,陆地面积扩大。故选D。
3.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故选C。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4~5题。
4.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B
B
解析:第4题,特殊时期的物种变化:20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第5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重点三 地球演化过程
情境探究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生命起源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包括   宙、    宙和
    宙。
(2)古生代,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    。
(3)简述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并说明进化的理由。
冥古
太古
元古
联合古陆
过程: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演化的历史。第(1)题,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第(2)题,古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第(3)题,由于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受海陆面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
(4)指出两个主要的成煤期,简要说明当时的地球环境特征。
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处于温暖湿润时期,且森林茂密。
解析: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森林被埋藏于地下,逐渐演变成煤。
知能升华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 (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形成 矿产 地壳
运动
显 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 人类出现 被子 植物 ___
地壳
运动
剧烈
新近纪 23 哺乳动物
古近纪 66
中生代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145 201 252 恐龙时代 爬行动物 主 要 成 煤 期
板块
运动
剧烈
显 生 宙 古 生 代 晚生 古代 二叠纪 299 两栖动物 蕨类植物繁盛 重 要 成 煤 期









石炭纪 399
泥盆纪 419 鱼类时代
早古 生代 志留纪 444
出现低等的植物 __
奥陶纪 485 海洋无脊椎 动物大发展
寒武纪 541 三叶虫时代生命大爆发
元古宙 2 500 动物开始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铁、 金、 镍、 铬等 矿藏 形成


海洋和
陆地慢
慢形成 
太古宙 4 000 蓝细菌出现(原核生物)
冥古宙 4 600 没有生命的迹象
  学以致用
  地球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其中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1~3题。
1.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宙 B.古生代中期
C.中生代中期 D.新生代末期
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3.恐龙灭绝的地质年代为(  )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早期
B
A
C
解析:第1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因此,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正确。故选B。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故选A。第3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C正确。故选C。
 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5.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D
B
解析:第4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5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课堂达标检测
 2020年国庆期间,四川省5岁小男孩杨哲睿在家乡四川通江县毛浴镇境内山上发现了恐龙足印化石,经专家认定为白垩纪早期兽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3亿年。据此完成1~2题。
1.若对该恐龙生存时间做标识,你会选用(  )
A.年/月/日 B.纪/代/年
C.时/分/秒 D.宙/代/纪
2.推测该恐龙生活时代的环境(  )
A.火山频发 B.温暖湿润
C.风沙肆虐 D.冰川广布
D
B
解析:第1题,地质年代时间跨度大,其时间单位用宙、代、纪表示,D正确。故选D。第2题,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生物变化很大,爬行类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推测当时地球环境为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生存,B正确;火山频发、风沙肆虐、冰川广布的环境均比较恶劣,不适合生物生存,A、C、D错误。故选B。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中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A
B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古生代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因此③④地层属于古生代;恐龙和裸子植物生活在中生代,因此①②地层属于中生代。故选A。第4题,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B错误;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C正确;中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D正确。本题的条件是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5.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含有以下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三叶虫化石 
②蕨类植物化石 
③始祖鸟 
④叠层石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早期动物,始祖鸟为中生代后期的动物,叠层石是36亿年前的动物。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中后期。故按照时间先后应该是④叠层石①三叶虫化石②蕨类植物化石③始祖鸟。故选A。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
1. 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条件,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综合思维)
3. 了解地球演化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
(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    和    。
(2)特征
①通常先形成的地层    ,后形成的地层    。
②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      。例如,石灰岩主要形成于    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则是      的产物。
2.化石
(1)概念: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    、遗物和    。
(2)应用:是确定所在地层的    和      的重要依据。例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为    地层,该地层形成时为    环境。
3.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      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思维拓展
巧记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三级;隐生有三宙,冥太元三古;
显生分三代,古中新生代;古生分六纪,早晚各有三;
早古始寒武,奥陶志留随;晚古泥盆起,石炭二叠续。
重点强调
图解 地球的演化历程
知识点二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起源:地球起源于大约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2.地球性质变化
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    ;密度小的物质形成    和地壳。
3.地球圈层的形成
(1)火山喷发,释放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    。
(2)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    。
4.生命演化
(1)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
(2)大约5.4亿年前,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    。
(3)大约180万年前,    诞生。
特别强调
古老的地层不一定都在新地层下面:一般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但若发生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新老地层位置发生互换,古老地层可能位于新地层的上面。
知识点三 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从低级到    、从    到复杂的过程。例如:由最简单的    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裸子植物到    植物;由    动物到脊椎动物,到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生物——人类。
(2)分布空间变化: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生物开始向    扩展;    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思维拓展
鸟类起源
中华龙鸟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研究表明,中华龙鸟和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2.海陆变迁
3.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    的构造运动导致了泛大陆的解体;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      的形成。
4.矿产形成
铁矿成矿期在        ;煤炭成矿期在古生代后期、       。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地层与化石
情境探究
1.判断正误。
(1)一般来说,老的地层在上,新的地层在下。(  )
(2)常用地质单位由大到小依次为纪、宙、代,分别对应界、宇、系等。(  )
2.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一般而言,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上,高级化石在下
D.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
知能升华
有人把沉积岩的岩层称作“书页”,把化石称作“文字”,为什么?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所以可以被称作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学以致用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这五个阶段叙述(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正确的是(  )
A.从③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
D.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发生在④代
2.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③⑤
3.对化石及其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种岩石都含有化石
B.化石不会出露地表
C.化石可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
D.含珊瑚化石指示沉积时气候寒冷
重点二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情境探究
硅化木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如图为新疆野马生态园中的硅化木图片,图中硅化木来自新疆奇台县等地的茫茫戈壁,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很多硅化木长度在3米以上,其中最长的达46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硅化木主要树种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曾经(  )
A.火山活跃 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 D.冰川覆盖
知能升华
地球生命的演化
时间 生命演化的表现
大约38.5亿年前 ↓ 大约5.4亿年前 ↓ 大约180万年前 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①地球生命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在相对短暂的2 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②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人类诞生了,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注意:大约38.5亿年前至大约5.4亿年前为原始生命演化阶段。大约5.4亿年前至今为生物快速演化的阶段。
学以致用
  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与A岩层相比,Y岩层的形成时间(  )
A.较早 B.较晚
C.相同 D.无法判断
2.D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炎热干旱 B.寒冷干燥
C.热带海城 D.森林密布
3.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4~5题。
4.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重点三 地球演化过程
情境探究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生命起源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包括   宙、    宙和    宙。
(2)古生代,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    。
(3)简述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并说明进化的理由。
(4)指出两个主要的成煤期,简要说明当时的地球环境特征。
知能升华
宙 代 纪 距今时间 (百万年) 生物发展阶段 形成 矿产 地壳 运动
显 生 宙 新生代 第四纪 2.6 人类出现 被子植物 ___ 地壳 运动 剧烈
新近纪 23 哺乳动物
古近纪 66
中生代 白垩纪 145 恐龙时代 爬行动物 主 要 成 煤 期 板块 运动 剧烈
侏罗纪 201
三叠纪 252
古 生 代 晚生 古代 二叠纪 299 两栖动物 蕨类植物繁盛 重 要 成 煤 期 地 壳 运 动 剧 烈
石炭纪 399
泥盆纪 419 鱼类时代
早古 生代 志留纪 444 出现低等的植物 __
奥陶纪 485 海洋无脊椎 动物大发展
寒武纪 541 三叶虫时代生命大爆发
元古宙 2 500 动物开始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铁、 金、 镍、 铬等 矿藏 形成 海洋 和陆 地慢 慢形 成 
太古宙 4 000 蓝细菌出现(原核生物)
冥古宙 4 600 没有生命的迹象
  学以致用
  地球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其中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1~3题。
1.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宙 B.古生代中期
C.中生代中期 D.新生代末期
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3.恐龙灭绝的地质年代为(  )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早期
  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5.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2020年国庆期间,四川省5岁小男孩杨哲睿在家乡四川通江县毛浴镇境内山上发现了恐龙足印化石,经专家认定为白垩纪早期兽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3亿年。据此完成1~2题。
1.若对该恐龙生存时间做标识,你会选用(  )
A.年/月/日 B.纪/代/年
C.时/分/秒 D.宙/代/纪
2.推测该恐龙生活时代的环境(  )
A.火山频发 B.温暖湿润
C.风沙肆虐 D.冰川广布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中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5.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含有以下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三叶虫化石 ②蕨类植物化石 ③始祖鸟 ④叠层石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1)岩石 堆积物
(2)居下 居上 地表环境 浅海 火山活动
2.(1)遗体 遗迹
(2)年代 古地理环境 古生代 海洋
3.(1)宙、代、纪 
知识点二
1.46
2.地核 地幔
3.(1)大气圈 (2)水圈
4.(2)显生宙 (3)人类
知识点三
1.(1)高级 简单 单细胞 被子 无脊椎
(2)陆地 两栖
2.泛大陆 2亿年前 冈瓦纳大陆 漂移
3.中生代 喜马拉雅山
4.前寒武纪 中生代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1.答案:(1)× (2)×
2.解析: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下,高级化石在上。
答案:C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③距今5.41~2.52亿年,为古生代,④距今2.52~0.66亿年,为中生代,⑤为距今0.66亿年以来,为新生代,A正确;三叶虫化石应位于古生代③,B错;恐龙化石应位于中生代④,C错;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发生在新生代⑤,D错。故选A。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即③④,B正确;③以前为前寒武纪时期,是铁、金、镍、铬等矿藏的形成时期,⑤为新生代,不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故选B。第3题,一般沉积岩含有化石,而岩浆岩或变质岩无化石分布,A错;受地壳的抬升和外力的剥蚀作用,化石可以出露地表,B错;各化石对应的生物盛行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化石可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C正确;珊瑚虫喜温暖的浅海环境,含珊瑚化石指示沉积时气候温暖,D错。故选C。
答案:1.A 2.B 3.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硅化木的主要树种是柏树,柏树属于裸子植物,其在中生代迅速发展。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形成的树化石数量较多,说明之前有大片森林发育,气候应该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A岩层有三叶虫化石,形成时间最早,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出现鸟类化石、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故选B。第2题,D岩层出现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森林茂密,陆地面积扩大。故选D。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故选C。
答案:1.B 2.D 3.C
4~5.解析:第4题,特殊时期的物种变化:20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第5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答案:4.B 5.B
重点三
【情境探究】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演化的历史。第(1)题,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第(2)题,古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第(3)题,由于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受海陆面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第(4)题,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森林被埋藏于地下,逐渐演变成煤。
答案:(1)冥古 太古 元古
(2)联合古陆
(3)过程: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
(4)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处于温暖湿润时期,且森林茂密。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因此,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正确。故选B。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故选A。第3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C正确。故选C。
答案:1.B 2.A 3.C
4~5.解析:第4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5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答案:4.D 5.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地质年代时间跨度大,其时间单位用宙、代、纪表示,D正确。故选D。第2题,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生物变化很大,爬行类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推测当时地球环境为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生存,B正确;火山频发、风沙肆虐、冰川广布的环境均比较恶劣,不适合生物生存,A、C、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古生代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因此③④地层属于古生代;恐龙和裸子植物生活在中生代,因此①②地层属于中生代。故选A。第4题,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B错误;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C正确;中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D正确。本题的条件是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答案:3.A 4.B
5.解析: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早期动物,始祖鸟为中生代后期的动物,叠层石是36亿年前的动物。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中后期。故按照时间先后应该是④叠层石①三叶虫化石②蕨类植物化石③始祖鸟。故选A。
答案:A
15(共35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实践应用;(地理实践力)
3.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构成及对人类的意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    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    (P波)和    (S波)之分。
(1)纵波的传播速度    ,能通过    、    和气体物质传播;
(2)横波的传播速度    ,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较快
固体
液体
较慢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 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厚度    ,大洋部分
薄为单层(只含硅镁层),
大陆部分厚,为双层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顶部:属岩石圈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上部:    (岩浆的来源)
下部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_____   磁场
内核 固态
不均
软流层
液态
特别强调
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
(1)根据深度判断。通常地下33千米以上为地壳,33~2 900千米为地幔,2 900千米以下为地核,其中地壳的厚薄不一,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
(2)根据地震波横波、纵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减小的位置为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慢的位置为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3)根据特殊现象和提示信息判断。有以下几种:
①地壳的突出特征是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由此可以判断该处地壳位置等信息。
②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可以判断该处是上地幔的上部。
③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
④根据提示信息判断,如提示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则该处为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仅避免了大多数    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    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    的圈层。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3)生物圈:广义指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指
     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4)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    、    ,不断地进行着    和    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流星体
紫外线
不规则
液态水
地球表层生物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物质
能量
思维拓展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的,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情境探究
读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    面,B为    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莫霍
古登堡
内核

解析:第(1)题,A为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第(2)题,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知能升华
第一,根据位置确定。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此可以确定下图中Ⅰ为地幔,Ⅱ为地核。
第二,根据界面(不连续面)确定。
地球内部圈层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来划分的,因此在识别地球内部圈层时,可以借助不连续面判断。例如下图所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据此可以确定此界面以上的甲为地壳,此界面以下的乙为地幔。软流层也是重要的分界面,软流层以上的丙为岩石圈。
第三,根据特征确定。
例如地壳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这是地壳的突出特征。
学以致用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口分布密度差异
C.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位于莫霍面以上
C.横波不能通过 D.由各类岩石组成
A
D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第2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由各类岩石组成,D正确。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A错。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B错。横波可以通过岩石圈,C错。所以选D。
重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情境探究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月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2.C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C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D
解析:第1题,图中B圈层(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C圈层(生物圈)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②④对。其他圈层也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空间,①③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知能升华
圈层 概念 特点与作用 相互关系
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1)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①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②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①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②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学以致用
  读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完成1~3题。
1.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3.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D
C
A
解析:第1题,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对,其他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第2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B
解析:第4题,①可提供水给③,①为水圈。水圈供水给生物圈,故③为生物圈。大气圈给生物圈供氧,故④为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故②为岩石圈。所以C项正确。第5题,反映物质循环,落花通过分解为岩石圈提供养分,故B项正确。
课堂达标检测
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基拉韦厄火山开始喷发,不断喷出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大岛东南部,是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之一。5日上午,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附近先是发生了5.4级地震,后又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来自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次火山喷发伴随的地震发生在(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C
D
解析:第1题,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主要来源于地球內部的软流层中,对应图中的③,C正确。图中①为地核,②为地幔,④为地壳,A、B、D错误。故选C。第2题,此次火山喷发伴随的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发生在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A—下地幔 B.B—上地幔
C.C—地壳 D.以上均不正确
4.关于地震波波速表述正确的是(  )
A.③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
B.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C.③④在地下2 900 km处速度突然变化,出现一个界面,该界面为莫霍面
D.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④
C
B
解析:第3题,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应正确的是:A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A错误。B为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C为莫霍面上面,为地壳,C正确、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关于地震波波速表述正确的是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B正确。③为纵波波速变化曲线,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A错误。③④在地下2 900 km处速度突然变化,出现一个界面,该界面为古登堡面,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③纵波,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如图为顺义一中高一某班小明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6.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
C
解析:第5题,读顺义一中高一某班小明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根据所学的知识,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地幔(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实践应用;(地理实践力)
3.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构成及对人类的意义。(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    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有    (P波)和    (S波)之分。
(1)纵波的传播速度    ,能通过    、    和气体物质传播;
(2)横波的传播速度    ,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 圈层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
地壳 岩石 硅铝层 固态 厚度    ,大洋部分 薄为单层(只含硅镁层), 大陆部分厚,为双层
硅镁层
地幔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 顶部:属岩石圈 固态 岩浆和地震
上部:     (岩浆的来源)
下部
下地幔
地核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外核     磁场
内核 固态
 
特别强调
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
(1)根据深度判断。通常地下33千米以上为地壳,33~2 900千米为地幔,2 900千米以下为地核,其中地壳的厚薄不一,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
(2)根据地震波横波、纵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减小的位置为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消失、纵波突然减慢的位置为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3)根据特殊现象和提示信息判断。有以下几种:
①地壳的突出特征是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由此可以判断该处地壳位置等信息。
②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可以判断该处是上地幔的上部。
③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
④根据提示信息判断,如提示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则该处为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仅避免了大多数    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    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    的圈层。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3)生物圈:广义指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指            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4)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    、    ,不断地进行着    和    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思维拓展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的,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重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情境探究
读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    面,B为    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知能升华
第一,根据位置确定。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此可以确定下图中Ⅰ为地幔,Ⅱ为地核。
第二,根据界面(不连续面)确定。
地球内部圈层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来划分的,因此在识别地球内部圈层时,可以借助不连续面判断。例如下图所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据此可以确定此界面以上的甲为地壳,此界面以下的乙为地幔。软流层也是重要的分界面,软流层以上的丙为岩石圈。
第三,根据特征确定。
例如地壳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这是地壳的突出特征。
学以致用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口分布密度差异
C.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位于莫霍面以上
C.横波不能通过 D.由各类岩石组成
重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情境探究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月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2.C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C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知能升华
圈层 概念 特点与作用 相互关系
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1)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①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②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①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②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学以致用
  读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完成1~3题。
1.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3.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基拉韦厄火山开始喷发,不断喷出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大岛东南部,是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之一。5日上午,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附近先是发生了5.4级地震,后又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来自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次火山喷发伴随的地震发生在(  )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A—下地幔 B.B—上地幔
C.C—地壳 D.以上均不正确
4.关于地震波波速表述正确的是(  )
A.③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
B.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C.③④在地下2 900 km处速度突然变化,出现一个界面,该界面为莫霍面
D.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④
如图为顺义一中高一某班小明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6.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地震波 纵波 横波
(1)较快 固体 液体
(2)较慢
2.不均 软流层 液态
知识点二
(1)流星体 紫外线 (2)不规则 液态水 (3)地球表层生物 (4)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物质 能量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A为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第(2)题,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答案:(1)莫霍 古登堡 内核 (2)横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第2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由各类岩石组成,D正确。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A错。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B错。横波可以通过岩石圈,C错。所以选D。
答案:1.A 2.D
重点二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图中B圈层(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C圈层(生物圈)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②④对。其他圈层也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空间,①③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D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对,其他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第2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C 3.A
4~5.解析:第4题,①可提供水给③,①为水圈。水圈供水给生物圈,故③为生物圈。大气圈给生物圈供氧,故④为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故②为岩石圈。所以C项正确。第5题,反映物质循环,落花通过分解为岩石圈提供养分,故B项正确。
答案:4.C 5.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主要来源于地球內部的软流层中,对应图中的③,C正确。图中①为地核,②为地幔,④为地壳,A、B、D错误。故选C。第2题,此次火山喷发伴随的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发生在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C 2.D
3~4.解析:第3题,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应正确的是:A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A错误。B为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C为莫霍面上面,为地壳,C正确、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关于地震波波速表述正确的是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B正确。③为纵波波速变化曲线,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A错误。③④在地下2 900 km处速度突然变化,出现一个界面,该界面为古登堡面,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③纵波,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C 4.B
5~6.解析:第5题,读顺义一中高一某班小明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根据所学的知识,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地幔(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5.C 6.C
11(共13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一
·知识网络构建·
从宇宙看地球
·核心知识必备·
1.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④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
(3)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②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2.太阳大气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每层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威胁太空宇航器安全;
(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3)使两极高空出现美丽的极光。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5.
地质历 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前寒武纪 海洋和陆地形成 蓝藻 无 重要成矿时期
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 盘古大陆形成 蕨类兴盛,裸子植物和陆地低等植物开始出现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两栖类和爬行类
成煤时期
中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盘古大陆分裂成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裸子植物兴盛 爬行动物兴盛出现鸟类和哺乳动物
成煤时期
新生代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 被子植物兴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学科技能突破·
1.卫星发射时间与方向
(1)晴朗的天气:便于定位与跟踪观测。
(2)最好在夜晚:便于定位与跟踪观测。
(3)最好在冬季:我国有多艘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海域,冬季可避开南半球恶劣海况;冬季天气状况好于夏季。
(4)自西向东发: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燃料。
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1)气象:晴天要多,风力要小,以便发射与跟踪;少风沙,减少对基地的危害;大气污染要少,透明度要高,以便跟踪定位。
(2)纬度:纬度要低,自转线速度大,初始发射速度快,节约燃料。
(3)地形:地势要高,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初始发射速度快,节约燃料;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污染少,大气能见度高,便于定位跟踪;地形要平坦开阔,便于定位跟踪。
(4)交通:交通要便利,以方便大型设备的运输。
(5)人口:人口密度要小,以保证安全。
(6)地质要稳定,以保证安全。
3.载人飞船返回地点的选址
(1)地势要平坦开阔:便于发现搜索目标和营救。
(2)人烟要稀少:对居民生活干扰少。
(3)气候要干旱,多晴朗天气,便于定位跟踪。
(4)地质条件要好,少大河、湖泊,少居民建筑,便于着落,安全性高。
(5)距发射场、控制中心要近,便于监控和抢救。
学以致用
2016年4月16日18时58分,厄瓜多尔西北沿海发生7.8级地震,该安全指挥控制系统(ECU911)在地震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基于此,厄瓜多尔希望中国转让空间技术开发自己的卫星,研发适用于本国的安全指挥控制系统。
(1)分析厄瓜多尔适合卫星发射的条件。
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厄瓜多尔中部地处安第斯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卫星跟踪观测;低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2)厄瓜多尔将在A、B两地中选择一处筹建新卫星发射基地,你认为应选择哪处?请说明理由。
A地:距海近,交通便利,利于物资运输;地形平坦,利于发射场建设。
或B地: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距海洋远,水汽少;山区人口少,安全性好。单元综合提升一
·知识网络构建·
从宇宙看地球
·核心知识必备·
1.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④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
(3)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②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2.太阳大气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每层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威胁太空宇航器安全;
(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3)使两极高空出现美丽的极光。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5.
地质历 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
植物 动物
前寒武纪 海洋和陆地形成 蓝藻 无 重要成矿时期
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 盘古大陆形成 蕨类兴盛,裸子植物和陆地低等植物开始出现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两栖类和爬行类 成煤时期
中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盘古大陆分裂成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裸子植物兴盛 爬行动物兴盛出现鸟类和哺乳动物 成煤时期
新生代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步显现 被子植物兴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学科技能突破·
1.卫星发射时间与方向
(1)晴朗的天气:便于定位与跟踪观测。
(2)最好在夜晚:便于定位与跟踪观测。
(3)最好在冬季:我国有多艘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海域,冬季可避开南半球恶劣海况;冬季天气状况好于夏季。
(4)自西向东发: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燃料。
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1)气象:晴天要多,风力要小,以便发射与跟踪;少风沙,减少对基地的危害;大气污染要少,透明度要高,以便跟踪定位。
(2)纬度:纬度要低,自转线速度大,初始发射速度快,节约燃料。
(3)地形:地势要高,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初始发射速度快,节约燃料;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污染少,大气能见度高,便于定位跟踪;地形要平坦开阔,便于定位跟踪。
(4)交通:交通要便利,以方便大型设备的运输。
(5)人口:人口密度要小,以保证安全。
(6)地质要稳定,以保证安全。
3.载人飞船返回地点的选址
(1)地势要平坦开阔:便于发现搜索目标和营救。
(2)人烟要稀少:对居民生活干扰少。
(3)气候要干旱,多晴朗天气,便于定位跟踪。
(4)地质条件要好,少大河、湖泊,少居民建筑,便于着落,安全性高。
(5)距发射场、控制中心要近,便于监控和抢救。
学以致用
2016年4月16日18时58分,厄瓜多尔西北沿海发生7.8级地震,该安全指挥控制系统(ECU911)在地震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基于此,厄瓜多尔希望中国转让空间技术开发自己的卫星,研发适用于本国的安全指挥控制系统。
(1)分析厄瓜多尔适合卫星发射的条件。
(2)厄瓜多尔将在A、B两地中选择一处筹建新卫星发射基地,你认为应选择哪处?请说明理由。
单元综合提升一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答案:(1)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厄瓜多尔中部地处安第斯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卫星跟踪观测;低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2)A地:距海近,交通便利,利于物资运输;地形平坦,利于发射场建设。
或B地: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距海洋远,水汽少;山区人口少,安全性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