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5分钟)
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
“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
请你介绍本团队的研究工作:
1、研究方向(内容)
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
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
一个文化事业部,介绍我国建国后文学艺术发展工作:
1.方针政策
2.发展情况和成就等
一、国防——“两弹一星”
1964年原子弹
1967年氢弹
1966年导弹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核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
(1924-1986)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婉言谢绝了美国学校和师友的挽留,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
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后辗转写信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稼先和钱学森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吗?
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
积极进取的求学态度
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 :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为抵制帝国主义的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2.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3.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4.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想一想:“两弹一星”的成功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国防——航天事业
编号 发射时间 返回时间 乘组 飞行时间 发射地点
神舟一号 1999-11-20 06:30 1999-11-21 03:41 无人飞船 21小时11分 酒
泉
神舟二号 2001-01-10 01:00 2001-01-16 19:22 无人飞船 6天18小时22分 神舟三号 2002-03-25 22:15 2002-04-01 16:54 搭载模拟人 6天18小时39分 神舟四号 2002-12-30 00:40 2003-01-05 19:16 搭载模拟人 6天18小时36分 神舟五号 2003-10-15 09:00 2003-10-16 06:28 杨利伟 21小时28分 神舟六号 2005-10-12 09:00 2005-10-17 04:32 费俊龙、聂海胜 4天19时32分 神舟七号 2008-09-25 21:10 2008-09-28 17:37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天20小时30分 神舟八号 2011-11-01 05:58 2011-11-17 19:32 搭载模拟人 18天 神舟九号 2012-06-16 18:37 2012-06-29 10:03 景海鹏、刘旺、刘洋 12天 神舟十号 2013-06-11 17:38 2013-06-26 08:07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5天 神舟十一号 2016-10-17 07:30 2016-11-18 13:33 景海鹏、陈冬 32天 二、农业——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
2017年10月15日晚间,澎湃新闻从河北邯郸市永年区区委宣传部解到,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在邯郸市永年区河北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再创新的世界纪录。平均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其中一块最高产量达到1181公斤/亩,再次创造了杂交水稻的世界单产纪录。
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手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7月13日在罗马发布。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吗?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我国粮食保障的底气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粮食自给率高。
第二,粮食储备充足。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截至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余粮相当充足。
二、农业——杂交水稻
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同时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袁隆平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贡献: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三、医学——青蒿(hāo)素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
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
2.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为科技和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各级科技、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
4.教育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