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第3课 蜀相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作品】 《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二、背景链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始终忧虑时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 相关常识
近 体 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明确]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明确]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明确]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明确]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明确] 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明确]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明确] 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两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作者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作者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两句诗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之情,是作者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明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进犯下苟延残喘,处于危急存亡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为陆游钦慕。陆游喜欢吟诸葛亮的诗作,有仰慕和见贤思齐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内挖掘】
《蜀相》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颔联描绘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国家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
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在景物描写中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忧伤,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技巧指导】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要与情感融为一体,正是“以自我观物,物着心色;以本我观物,物着我色”。景物的描写就是感情的抒发。
一、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之佳作常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法,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如: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评价: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惬意、几许陶醉。
再如: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伶仃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评价: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压抑。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如: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漫步垂柳间,观察那雨中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轻轻地吹着荷叶,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细听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缥缥缈缈,几朵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低首羞颜,似有千般幽思,万种情致,欲说还休。
评价: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人在图画中,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让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
再如: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了露水;野花醒了,绽开美丽的笑颜;小鸟醒了,亮出那清脆的歌喉,唱着向天空飞去……此时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操,“一、二、三、四”的韵律,轻快的乐曲,回荡在同学们那矫健的身影旁。
评价:这段描写校园早晨的风景,就是以景衬人的活动,从而把平常的校园晨景写得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3.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的文章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的,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都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如:再如那“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站在花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掺和着芙蓉花香的空气,尽情地欣赏它的盛装:浅绿的花萼,粉红的花片,金黄的花蕊。它的娇嫩、恬淡时时透出一种妩媚而不妖冶的风韵……它只默默地蕴蓄着生命,不在三月争艳,也不与九月菊花比美,等到秋风来,便发出一种令人惊诧的美,为深秋增色,真可为真正的花君子,花中“国色天香”的好女子。
评价:这段精彩的描写通过借景抒情,借花寓意,展现了芙蓉花的风韵,表达作者对君子之士的赞美。
二、如何调动“景”为“情”生
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
2.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3.注意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参考示例] 天色灰蒙蒙、阴森森的,太阳早已不知躲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夹杂着尘土的气息,让人感觉有些透不过气来。书包似乎越来越重,像一座小山压在背上,脚步不自觉地重了。我无精打采、百无聊赖地一路上踢着一块黑不溜秋的小石子,小石子“呱啦”“呱啦”地低吟着,犹如乌鸦嘶哑的哀号声。我多么希望吹来一阵清爽的风将阴森的天气带走,让温暖的阳光重回大地啊!
[明确]
节奏韵律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
《蜀道难》 句式灵活、 跳跃性强 直抒胸臆, 联想、想象、 夸张、拟人等 飘逸豪放
《蜀相》 格律严格、 对仗工整 借景(事)抒情 沉郁顿挫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