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兰 亭 集 序
王羲之
袒腹东床
《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第
壹
章
知人论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者介绍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由来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
贰
章
赏析文本
诵读文本: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留意文中直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
高高的
全、都
映衬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全、都
引来
深远高雅的情思
名作动,环绕
喝酒
流觞曲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暖和
用来……
开畅、舒展
穷尽
实在
自然界的万物
值得
这
舒畅
思考问题: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形作名,贤德/年少/年长之人
列坐其次
古今异义,今义:次要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名作动:喝酒
一觞一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足以极视听之娱
形作动:穷尽
“信可乐也”,因何而乐?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佳朋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修禊”之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结交
比喻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同“晤”,面对
同“取”
一时
高兴的样子
动词,往,引申为求得
等到
到、及
过去,以前
连接
因
代词
造化,指自然
随着、依靠
放纵
感到欣喜
成为
代词
发生、兴起
大事
思考问题: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今异义,今义:低头,抬头
或取诸怀抱
古今异义,今义:抱在怀中
悟言一室之内
通假/省略句/状语后置
(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死生亦大矣
形作名:大事/判断句
“岂不痛哉”,因何而痛?
“生死”之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岂不痛哉”,因何而痛?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席慕蓉《为什么》
生和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的魏晋士人们又是如何看待生死?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阮籍传》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
总结:“一死生”“齐彭殇”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静
躁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
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
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 大宗师》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 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 齐物论》
道家思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
意态,情趣
一个个
原因
犹如
因此
……的原因
这次(集会)
“悲夫”,因何而悲?
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为何而悲?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希罗多德(古希腊史学之父)《历史》
“悲夫”,因何而悲?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之视今)
(今)
(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内心:执着追求
(反思生命)
表面:美景盛事
(寄情山水)
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拓展探究
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第
叁
章
总结提升
乐
痛
悲
兰亭盛会
人生感慨
作序目的
内容总结: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艺术特色: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议论)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艺术特色: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艺术特色:
(1)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艺术特色:
(2)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艺术特色:
(3)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兰亭集序》
两种人生态度
三种不同心境
一篇奇文传世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第
肆
章
文学知识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赵董——指元代赵孟頫,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元宵:元月十五,赏灯吃汤圆。
修禊:三月三日,临水宴饮、洗涤不祥。
寒食:约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
端午:五月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九日,登高、赏菊、饮酒、敬老。
‖传统习俗: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