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
主备人:黄再兴 审核、督办人: 使用时间:第十七周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4、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5、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
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
《饮酒》?选自《 》,陶渊明, 人,名 ,字 ,世称 ,自称 ,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3、探究质疑。
(1)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3)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4)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
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
李白(701-762),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 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 ”。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探究质疑。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3、提问: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
(1)杜甫字 ,因居少陵,自称 、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 ,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 ”,因有别于杜牧,亦称“ ”,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杜甫被称作“ ”。
(2)背景
3、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 。“怒号”写 ,“卷”“三重”写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 ”“ ”“ ”“ ”“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 的心情。????第二节五句,写对“ ”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 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 到 ,写自己又从 到 ,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第三节八句,写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 ,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 联想到 ,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
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5、提问: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讨论并归纳: — — —
6、提问: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 —— ——
情感升华,由记叙 到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7、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 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 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4、探究质疑。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品读<己亥杂诗》
1、学生齐读课文。2、解题。
龚自珍,号 , 代人,近代 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3、赏析。
?(1)、提问:“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评价:
学习内容及效果评估
学习内容及评估结果
1、一句话概括本课主题
2、本文感受最深的内容
3、诊断性评价完成评估
A、很好 B、一般 C、不大理想
4、形成性评价完成情况
A、很好 B、一般 C、不大理想
5、本课学习总体评估
A、很好 B、一般 C、不大理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