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以下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是两汉时期 B.②处是宋元时期
C.③处是隋唐时期 D.④处是明清时期
2.(2021·江苏赣榆·七年级期末)《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限制大臣
3.(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 C.经济控制的嘉庆 D.思想控制的加强
4.(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5.(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6.(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开创科举制度 B.实行重文轻武 C.废除丞相制度 D.取消行中书省
7.(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8.(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康熙帝曾立碑赞誉朱元璋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其中“凡其制度”方面, 明太祖实施的措施是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②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9.(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10.(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围绕社会治理问题,古代帝王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观察下表,空格处最恰当的是( )
皇帝 汉武帝刘彻 隋炀帝杨广 元世祖忽必烈 ▲
措施 推恩令 科举制 行省制 废丞相
A.明太祖朱元璋 B.康熙帝玄烨 C.雍正帝胤禛 D.乾隆帝弘历
11.(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从下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12.(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者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者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下列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3.(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我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我国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与明朝 B.汉朝与宋朝 C.秦朝与清朝 D.唐朝与明朝
14.(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15.(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濂)尝与客饮,帝(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倒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与这一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是( )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采用八股取士
16.(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口口口,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口口口”中的机构应是( )
A.尚书省 B.锦衣卫 C.南书房 D.军机处
17.(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8.(2021·江苏宝应·七年级期末)“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9.(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中作者认为( )
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 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
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 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
20.(2021·江苏高邮·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大兴“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2021·江苏涟水·七年级期末)“(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废除丞相制度 B.采用八股取士
C.大规模实行文字狱 D.设立厂卫机构
22.(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失去积极意义,考试内容趋于八股,遂叫八股取士。下列关于明清“八股取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C.考生答卷必须按固定的格式来写 D.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23.(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朝科举考试推行形式为“八股文”,其目的是
A.便于录取 B.禁锢思想 C.选拔人才 D.内容丰富
24.(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三司 B.厂卫制度 C.八股取士 D.削藩政策
25.(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考的重要考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这一时期若想应试成功,需要( )
A.兵法谋略和体魄强健 B.诗词歌赋和出身显贵
C.四书五经和答题规范 D.自然科学和创新能力
26.(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尤甚于咸阳之郊”。这意在反映明代八股取士
A.削弱儒学地位 B.加强皇权 C.摧残思想文化 D.损害国家统一
二、填空题
27.(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________。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________定都应天府。
28.(2021·江苏惠山·七年级期末)1069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主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明朝采取________的方法,禁锢了思想。
三、综合题
29.(2021·江苏宝应·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及完善的朝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30.(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主要是围绕如何有效解决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置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同时,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这样一来,虽然五代时期外重内轻的问题解决了,但地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了。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以什么官职分地方知州的职权?在地方上设立了什么官职以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的关系?
材料三
(3)观察材料三中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如图①②添上适当内容以解释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1.(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莫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政策的弊端。
(3)材料三中的“帝”是谁?概括材料三中对中央官制的变革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制演变的主要趋势。
32.(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360百科
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两位著名词人。政府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的这些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4)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3.(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所指的制度是什么?
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2)据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34.(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创新,但至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没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级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锻中矣.(数,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图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拟言》
材料二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受益者是谁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呈现的发展状况对宋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押击科举制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汉朝灭亡,因此①处是秦汉时期,故A错误;581年隋灭陈,统一全国,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因此②处是隋唐时期,故B错误;907年,唐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因此③处是宋元时期,故C错误。综上答案D。
2.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分析可知,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是明朝君权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军机处是清朝雍正设立,是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文字狱是清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以上这些措施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不断地强化。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C错误;明朝丞相被废除,D错误。
5.D
【详解】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D正确;隋文帝杨坚时期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A排除;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完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B排除;宋太祖赵匡胤增设多名官员,分割宰相的行政、财政等大权,但没有废除丞相制度,C排除。故选D。
6.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明代,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C符合题意;杨广开创科举制度,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朱元璋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取消行中书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7.C
【详解】
根据材料“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锦衣卫作为黄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因此材料体现的是锦衣卫,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时期建立的中央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御史台是秦朝时期地方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东厂是明朝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构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锦衣卫,而不是东厂,D项错误。
8.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又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因此明太祖实施的措施是①②④,A项符合题意;而③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排除,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的是宋太祖,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C
【详解】
“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意思是如果君主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大臣就会肆意专权。基于这种认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设六部分理朝政。故选C。
10.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围绕社会治理问题,古代帝王在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明朝明太祖时,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符合“废丞相”的信息,故排除。故选A。
11.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贵,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三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设锦衣卫监视官民,这些措施都使皇权不断强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文臣地位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中书省,故B不符合题意;军机处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可知与是强化君权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的理解最正确的是专制集权的强化。选项D符合题意;为监视官民,强化特务机构,A排除;材料与思想控制不符,B排除;文化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排除。故选D。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明朝时,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据此可知,我国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秦朝与明朝,故选A项,排除BCD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是因为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A项正确;设立东厂的是明成祖,排除B项;明成祖创立内阁,排除C项;材料与废除丞相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丞相制度,故B错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故C错误;采用八股取士属于思想文化措施,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综上答案A。
16.D
【详解】
根据所学,清代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相符,故D项正确;A项在唐朝就有,排除A项;B项是明朝的,C项是康熙时期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
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合题意;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A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只强调儒家学生的价值观,只强调人文成就,牺牲了自然科学等知识,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8.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与八股取士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把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专制制度。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科考的考题要从四书、五经的文句中摘取;文章的结构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俗称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9.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可知,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培养了皇帝忠实的奴仆,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明做法本质一致,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是解题的关键,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培养了皇帝忠实的奴仆,加强了中央集权。
2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的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文字狱是清朝时期为了加上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B项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采取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B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策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采用八股取士。B项符合题意;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君权措施,排除A项;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大规模实行文字狱,排除C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八股取士”,考生只能在程朱理学氛围内作答,不能有自己的见解,不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八股取士”的特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科举考试应试人只有死读“四书”“五经”,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故B符合题意;八股文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有严格的程式,便于录取,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人才,排除C;八股文内容僵化,排除D。故选B。
2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选官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是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项正确;明朝在地方设三司,排除A项;明朝设的厂卫是特务机构,排除B项;削藩政策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
根据“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科考的重要考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可得出这指的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这一时期推行八股取仕,因此要知道四书五经和答题规范,C项正确;科举考试以儒学为主,排除AD项;科举考试不问出身,排除B项。故选C项。
26.C
【分析】
【详解】
根据“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尤甚于咸阳之郊”可知,顾炎武反映的是八股取士摧残思想文化,危害相当于焚书坑儒,故选C;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仍是儒家经典,儒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A;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27. 北宋 明朝
【详解】
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①是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②是明朝。
28. 王安石 八股取士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最终变法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故①处应填王安石、②处应填八股取士。
29.(1)三省六部制;唐朝
(2)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不同的行政事务。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分化地方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此外还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总体呈现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0.(1)通判。转运使。
(2)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的秦汉以来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3)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这一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因此北宋以通判分地方知州的职权?在地方上设立了转运使以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因此元朝行省制的秦汉以来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因此①是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是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31.(1)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弊端:政府办事效率不高。
(3)帝:明太祖(朱元璋)。措施:废除丞相(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特点: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
(1)根据“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可得出是科举制;根据“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得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政策:根据“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可得出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弊端:根据“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得出政府办事效率不高。
(3)帝:根据“罢丞相不设”可得出是明太祖。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废除丞相(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特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2.(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特点:自主报名,择优录取。
(2)举措: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立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起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3)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八股文。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5)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
【分析】
【详解】
(1)关于“标志”,由材料“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可得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朝进士科的创立。关于“主要特点”,由材料“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得出自主报名,择优录取。
(2)关于“举措”,由材料“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可得出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由材料“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可得出设立殿试和武举;由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得出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关于“作用”,可以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等角度归纳。
(3)根据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 经》《百家姓》 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 L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科举考试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宋朝时期的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政府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的这.些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和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是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据材料四“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八股文。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套制度是八股取士,这种“僵死的形式”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5)综上所述可知,科举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它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
【点睛】
33.(1)科举制。
(2)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
【详解】
(1)根据“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科举制。
(2)根据“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原因是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3)根据“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可知变化是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八股文的设置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
34.(1)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北宋时期君臣畏战等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详解】
(1)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锻中矣(数,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图套)”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根据材料二“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这体现了当时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北宋时期君臣畏战等。
(3)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中,顾炎武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已经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