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2.(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3.(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4.(2021·江苏射阳·七年级期末)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曾派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重走当年的航线,他们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北海道地区 B.渤海及周边海域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5.(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错误的是( )
A.以政治目的为主 B.最远达红海沿岸
C.促进交往和联系 D.扩展了明朝疆域
6.(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地区是
A.欧洲 B.南亚 C.北亚 D.非洲东海岸
7.(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
A.西行天竺 B.东渡日本 C.七下西洋 D.抗击倭寇
8.(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那么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最好的商品
A.书籍和药材 B.丝绸和瓷器
C.金银饰品 D.香料和宝石
9.(2021·江苏宝应·七年级期末)明朝著名将领威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10.(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邓世昌
11.(2021·江苏苏州·七年级期末)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2.(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谁?(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13.(2021·江苏东海·七年级期末)明朝的一位爱国将领曾赋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你判断这个爱国将领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郑芝龙
14.(2021·江苏江都·七年级期末)明朝的“戚家军”和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之处是
A.抗击金军 B.抗击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15.(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七年级某班围绕“岳飞”“戚继光”展开研读历史人物的专题活动。以下是同学们对两人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两人都反抗外国侵略,是值得敬佩的民族英雄 ②两人领导的战争性质不同
③两人领导的军队都纪律严明 ④两人的活动均促成了南北政权并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 B.文天祥 C.左宗棠 D.施琅
17.(2021·江苏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性质明显不同
A.郑和下西洋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马可波罗来华
18.(2021·江苏宝应·七年级期末)“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该诗所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鉴真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二、填空题
19.(2021·江苏太仓·七年级期末)唐朝时,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僧是( );明朝时( )(人物)率船队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0.(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明朝民族英雄( )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
三、辨析题
21.(2021·江苏江阴·七年级期末)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
材料二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由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材料三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郑和船队所载物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远航能够成功的原因。
材料四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早期收获,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各方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共同受益,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参与进来。我们一致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我们同意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积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这些共识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27日,北京)
(4)根据材料四,回答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早期收获有哪些作用?据材料说明各国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达成了哪些共识?
四、综合题
22.(2021·江苏常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唐朝,中国对外经济交流非常广泛。随着经济交流的开展,中国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社会进步与繁荣。
——武金铭《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比较集中、比较快速发展面向海洋的经济贸易,的确是在南方 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之时。北宋海上贸易兴起,说明北宋工商业发展到了 一个新水平,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又是北宋航海科技进步的反映。
——甘霖《变局》
材料三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他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国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 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
——《哈佛中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分别列举唐朝“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 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的主要事例?
(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与“海上贸易兴起”的关系。当时“航海科技进 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除了材料中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的原因?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反映的对外交往的目的有何不同?
23.(2021·江苏海州·七年级期末)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民仁爱同理。概括材料甲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一例。材料乙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史实加以说明。
(2)对国捍卫利益。写出下图人物的事迹。材料丙中“余”“我”是谁?指出清朝加强管辖台湾史实一例。概括两位历史人物共同具有的精神。
(3)对外开放交流。根据材料丁,写出鉴真东渡的作用。指出材料戊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最远到的地方。归纳二者共同体现的中国外交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亚非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日本,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符合题意;ACD项内容均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B。
3.B
【分析】
【详解】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促进了南洋的开发,故B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故C错误;材料没有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的信息,故D错误。
4.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纪念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他们可能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郑和下西洋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故选C。
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扩展明朝的疆域,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郑和下西洋为了炫耀国威,以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与联系,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7.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故C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戚继光抗击倭寇,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远航的船队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销往沿途各国,因此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会携带丝绸和瓷器这些销路最好的商品。选项B符合题意;书籍和药材,在国外贸易很少提及,A排除;金银饰品、宝石,属于贵重物品,不符合题意,CD排除。故选B。
9.A
【详解】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戚继光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故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A符合题意;台湾被殖民者强占与戚继光无关,排除B;戚继光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排除CD。故选A。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戚继光有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黾犹藏万家室”出自唐朝杜甫的诗作《忆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李白的诗作,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诗作,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明朝戚继光的诗作。②①③④顺序正确,故答案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击倭寇,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很快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戚继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A
【详解】
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了重大胜利。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抗倭是为驱逐倭患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A项正确;抗倭英雄是戚继光,与郑成功、郑和和郑芝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
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和岳飞领导的“岳家军”都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部队,深受百姓爱戴,D项正确;抗击金军的是南宋将领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排除A项;抗击倭寇的是明朝将领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蒙古政权时,岳飞早已去世,戚继光是明朝将领,也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内容可知,岳飞抗金不属于反抗外来侵略,①说法错误;岳飞领导的是民族斗争,而戚继光领导的是反侵略斗争,性质不同,但他们的军队都纪律严明,②③正确;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此时没有南北政权的并立,④说法错误。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与抗击倭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选项A符合题意;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B排除;左宗棠收复新疆,C排除;施琅,是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康熙时领军收复台湾,D排除。故选A。
17.C
【详解】
在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故选C;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互相了解,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属于对外和平友好交往,故排除A;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属于对外和平友好交往,故排除B;1271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口述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此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属于对外和平友好往来,故排除D。
18.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故B符合题意;鉴真、戚继光、郑成功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9. 鉴真 郑和
【详解】
根据所学,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朝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0.戚继光;《尼布楚条约》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1.(1)图一:鉴真东渡;图二: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等。
“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明朝国力雄厚;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技术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鉴真东渡;图二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传授佛经,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他们的共同意义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依据材料二信息“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说明宋代贸易港口增多;“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说明宋代贸易范围扩大;“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说明宋代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说明宋代贸易制度完善。依据材料“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3)依据材料三“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可知这些物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国力雄厚;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技术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依据材料四可知,一带一路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依据材料四可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22.(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促进了自身及其他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繁荣;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示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关系:“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了“海上贸易兴起”。表现:指南针用于航海。原因: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3)不同:材料二反映宋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材料三反映明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外交政治利益。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唐朝,中国对外经济交流非常广泛”得出对外交往范围广;根据“中国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社会进步与繁荣”得出促进了自身及其他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繁荣;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示例:唐朝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如玄奘西游;唐朝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如鉴真东渡。
(2)关系:根据“古代中国人比较集中、比较快速发展面向海洋的经济贸易,的确是在南方 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之时”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了“海上贸易兴起”。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宋朝航海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指南针用于航海。原因:除了材料中提及的因素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的原因,还有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3)不同: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宋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三“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三反映明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外交政治利益。
23.(1)存民。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善于纳谏、用人等。(任意1点)开明;文成公主入藏。
(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或设立台湾省;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3)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出作卓越的贡献。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和平的外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任意1点)
【详解】
(1)此问题是典型的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题型。要做好此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分析材料、解读材料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分析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要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倡导戒奢从简;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此小题考查和同为一家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他们分别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根据所学知识,关于对台湾的管理,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或设立台湾省;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3)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艺”与所学知识可得,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出作卓越的贡献。根据材料“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与所学知识可得,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和平的外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