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2.(2021·江苏灌云·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技术逐渐落后 B.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4.(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玉米、甘薯和花生等美洲作物的引入,增加了中国的食物供给,支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尽管瘟疫等传染病频繁爆发,中国人口仍然从1500年的1亿迅速增长到1600年的1.6亿,到1750年,猛增至2.25亿。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
A.种植的新作物推动人口增长 B.与美洲自由地进行直接贸易
C.传染病频发导致了人口下降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5.(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6.(2021·江苏淮安·七年级期末)《前门街市图》首卷展现出乾隆皇帝出京师的宏伟场面。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 )
A.边疆地区的治理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加强
7.(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A.晋商、浙商 B.徽商、闽商 C.浙商、徽商 D.晋商、徽商
8.(2021·江苏广陵·七年级期末)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B.宋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C.清朝前期经济得到发展 D.宋元海外贸易的繁荣
9.(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朝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著名的商帮是
A.晋商和徽商 B.苏商和川商 C.浙商和苏商 D.闽商和赣商
10.(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电视剧《乔家大院》描写了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人的传奇经历。该电视剧反映的是哪一商帮的发展历程
A.晋商 B.徽商 C.浙商 D.鲁商
11.(2021·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七年级期末)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商业 C.提倡手工业 D.注重海外贸易
12.(2021·江苏锡山·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当时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是指当时最著名的两大商帮,他们分别是
A.苏商、晋商 B.徽商、晋商 C.徽商、苏商 D.浙商、晋商
13.(2021·江苏吴江·七年级期末)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苏州( )
A.商品经济活跃 B.民族交往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皇权高度集中
14.(2021·江苏靖江·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二、综合题
15.(2021·江苏宝应·七年级期末)2021年6月16日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活动隆重举行,国内首个全而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展现在世人面前。观众可以在馆内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酒运盐利、贸易商业、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体验到中国大运河流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风貌。
图一 图二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哪一朝代?当时流经扬州的是哪一段?
(2)图一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到宋代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的哪一“航海技术”,大大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图二反映了唐朝繁荣的商业,请写出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的城市?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试举一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可知,图表反映了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筒车,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2.B
【分析】
【详解】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说明明清时期农业已经不是江南的主要收入,据“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在江南已经高度发展。这说明江南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故B符合题意;此时的农业技术并不是落后,排除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加强,排除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故选B。
【点睛】
3.A
【详解】
根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土地兼并和军事,故排除B、C、D项。故选A。
4.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玉米、甘薯和花生等美洲作物的引入,增加了中国的食物供给,支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可知,种植的新作物推动中国人口增长,A正确;题干材料未显示中国与美洲自由贸易、闭关锁国的信息,故B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尽管瘟疫等传染病频繁爆发,中国人口仍然从1500年的1亿迅速增长到1600年的1.6亿”可知,虽传染病频发,但人口还是上升,故C错误。综上故选A。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交往频繁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皇权高度集中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因此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边疆地区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A排除;民族关系的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B。
7.D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8.C
【详解】
根据材料“1700年”“18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清朝(1644-1911年)前期,且从材料可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820年还超过了欧洲,可见清朝前期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其他三项时间均不符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商业活动。有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A正确;BCD不是明朝是著名商帮,排除;故选A。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出现了商帮和会馆,其中最有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其中晋商位于山西,A正确;徽商位于安徽,B排除;浙商位于浙江,C排除;鲁商位于山东,D排除。故选A。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2.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徽州人以“新安”自称,新安文化是钱江上游文化的代称。新安是一种地域文化,新安商人也是徽州商人的另一种称呼,徽严地区的商人在古代便是新安商人,他们也传承了新安商人的精神;山右 是 山的西侧,特指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右,故称“山右”故B正确;明清时期苏商的主体是洞庭商人,因此苏商的名气并不及洞庭商帮的大,故A、C不符题意;浙商”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但当时仅仅指两浙地区的商人,还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到了清初时,“浙商”才成了一个集体的专属名词,成了对一个区域性群体的特指,D不符题意。
13.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地值寸金”可知,这体现了苏州商品经济活跃,故A符合题意;元朝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往频繁的结果,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军机处的设立体现出皇权高度集中,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贾户数千家”的意思是从事商业的人比较多,所以这反映了汉口镇商业的繁荣,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口镇商业的繁荣,并未涉及其农业、手工业和文化的发展情况,ABD选项错误。故选C。
15.(1)隋朝;邗沟。
(2)指南针。
(3)长安;山西晋商、安徽徽商。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由北向南依次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而扬州在当时叫江都,所以流经扬州的是邗沟。
(2)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第二小问,明朝时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