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09: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岚山·七年级期末)“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2.(2021·山东鱼台·七年级期末)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3.(2021·山东高青·七年级期末)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4.(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5.(2021·山东巨野·七年级期末)在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6.(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7.(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央视百家讲坛蒙曼教授所著图书《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一书,认为中国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两位皇帝是秦始皇和隋文帝。这两位封建帝王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共同影响是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开创了中央集权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修建了万里长城
8.(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9.(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宋太祖
10.(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11.(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陈亡。至此(  )
A.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 B.隋文帝统一南北
C.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 D.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12.(2021·山东曹县·七年级期末)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建立 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 D.隋朝的统一
13.(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14.(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从下面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蜀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A.国家分裂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走向统一
15.(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经交替出现。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隋文帝杨坚 B.隋炀帝杨广 C.唐太宗李世民 D.唐玄宗李隆基
16.(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统一南北币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社会经济
17.(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诗中“平陈业”是
A.隋朝建立 B.隋朝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隋朝灭亡
18.(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下列不属于隋文帝丰功伟绩的是
A.开通运河 巩固统治 B.结束分裂 统一全国
C.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 D.统一币制 加强集权
19.(2021·山东鱼台·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下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0.(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语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唐·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21.(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唐代继承了隋大运河的建设成果,利用运河交通形成了以北方长安为政治文化中心,依靠东南财富生存的格局,唐人记载“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这说明
A.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B.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唐代统治者利用大运河压迫南方人民
D.大运河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22.(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开通最重要的意义是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C.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灌溉沿岸大片良田
23.(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24.(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5.(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开凿运河
B.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隋朝灭亡
26.(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杜佑在《通典·州郡典》中写道:“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
A.便利了隋炀帝的远游玩乐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 D.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
27.(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假设在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28.(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B.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C.起到了防洪减灾作用 D.发挥农业灌溉作用
29.(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30.(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有人说: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大运河这条巨龙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31.(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A.有利于隋唐时期海外贸易发展 B.耗费隋朝大量人力物力
C.有利于后世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D.结束了南北方分裂局面
32.(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末)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这一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发展与巩固统治的需要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3.(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话说运河》中有句解说词:“阳刚的﹣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如下图,对于这“一捺”的工程描述哪一项正确?(  )
A.该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便于帝王南巡游玩,而后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图中主要城市A是涿郡B是洛阳
C.该运河的开凿者是隋文帝
D.A﹣B处沟通了海河和黄河,C﹣D处沟通了淮水和长江
34.(2021·山东罗庄·七年级期末)有学者曾经这样形容大运河“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至北往南的四段分别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在隋文帝时期开始修建
D.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5.(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李密声讨的这一人物
①建立隋朝并统一了全国 ②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③他正式创立了科举制
④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⑤他是隋文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6.(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漕渠魅影》是《神探狄仁杰》第三部中的第二个故事,讲述了江淮盐铁转运使的运盐官船在邗沟屡屡覆没而引发的一系列悬案。邗沟是大运河由南向北的第二段运河,它主要沟通了( )
A.海河、黄河 B.黄河、淮河 C.淮河、长江 D.长江、钱塘江
37.(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受用不尽。其中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别是
A.都江堰、分封制 B.长城、小篆 C.大运河、科举制 D.明长城、文字狱
38.(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汴水》诗中这样评价大运河: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诗人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A.加强了南北交通 B.导致了隋朝灭亡
C.巩固了全国统治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9.(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二、综合题
40.(2021·山东临清·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隋炀帝)谓给事郎蔡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隋纪五》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1)由材料一分析,隋炀帝一朝君臣认为“江东诸帝”不能统治长久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达的诗人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三表达的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他在位期间成功在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隋文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杨坚就是隋文帝。故选C。
2.A
【详解】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陈,实现了南北统一。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它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结束的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西晋灭吴,结束的是三国的分裂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元灭南宋结束的是辽宋夏金的并立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正确;创立科举制、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B;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C。故选D。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炀帝灭掉陈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B符合题意;581年是隋朝建立的时间,A不符合题意;605年是修筑大运河的时间,C不符合题意;618年是隋朝灭亡的时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不要和建立隋朝的时间混淆。一个是589年,一个是581年。
7.A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割据状态,589年隋文帝灭陈朝,实现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A符合题意;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修建了万里长城,隋朝开创了科举制,BCD是两者的不同点。故选A。
8.D
【详解】
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D符合题意;杨坚并没经历南朝,排除A;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排除B;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说明杨坚做过“随国公”,排除C;故选D。
9.A
【详解】
“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隋文帝杨坚。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A符合题意;BCD项人物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出现了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是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唐太宗继位时是统一的政权,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A项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B项不合题意;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D
【详解】
根据题干“混南北为一区”及隋朝疆域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589年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与“混南北为一区”相吻合,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均与“混南北为一区”不符,排除AB两项;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而非隋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表格中显示从三国到西晋统一,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最后隋朝时期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所以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统一,D项正确;图中表述的历史发展总体是走向统一,国家的分裂只是暂时,排除A项;西晋、隋朝时期并不是政权分立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格中并不涉及民族问题,不能体现民族交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选项A符合题意;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B排除;CD属于唐朝皇帝,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故选A。
1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统一南北币制不是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故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故排除C项;发展社会经济不是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故排除D项;故选A。
17.B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所以诗中的“平陈业”是指隋朝统一全国,故选B项;隋朝建立时,陈朝尚未被消灭,故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与“平陈业”无关,故排除C项;隋朝灭亡时,陈朝早已平定,故排除D项。
18.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始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通余杭,A符合题意,故选A;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隋文帝发展经济,统一币制,编订户籍,加强集权,BCD不符题意,排除。
19.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隋朝大运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中胡曾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所以胡曾对隋朝大运河持完全否定态度,C项符合题意。而“至今千里赖通波”、“汴水通淮利最多,”、元朝的“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叙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可以推断,隋朝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大动脉。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2.A
【详解】
根据“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此河”应该是在隋朝时开凿。根据“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依旧发挥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判断题意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起到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了的作用,A符合题意;京杭大运河是在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后开凿的,排除B;隋唐时期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有误,排除C;运河的主要作用是交通,不是进行灌溉,排除D。故选A。
23.D
【详解】
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即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24.C
【详解】
据材料“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达“江都”,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C正确;据所学可知,隋朝短暂而亡,故A违背史实;大运河贯穿南北,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但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B错误;早在大运河开凿(605---611年)前,隋朝就已经结束分裂实现统一(589年),D错误。
25.D
【详解】
依据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①对应时间581年、②对应605年、③对应618年。结合课本所学,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从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陆续开凿大运河;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D项正确;ABC时间对应事件不对,排除ABC三项;故选D。
26.B
【详解】
根据材料“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隋炀帝的远游玩乐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是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A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江南的统治不符合史料所表述的大运河发挥的最:大作用,排除C项;史料说明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掠夺在史料中并未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以此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洛阳到余杭,必须要经过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故选C。
28.A
【详解】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正是反映这一现象,故A正确;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暴政,B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故选A。
29.A
【详解】
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而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开凿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结束了分裂局面”,大运河开凿之前,隋文帝时期已经结束了分裂局面,排除D项。
30.C
【详解】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朝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朝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31.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此项工程”“隋炀帝”“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反映了“它”将南北经济联合起来。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正确;大运河是沟通了内河航行,与海外贸易无关,A排除;通过题干关联词“尽管……但是”,可知强调是“但是”的内容,即大运河对南北经济的影响,B排除;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D排除;故选C。
32.A
【详解】
依据题干“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即大运河开凿的目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正确;到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B排除;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与大运河无关,C排除;大运河的开凿与民族融合无关,D排除;故选A。
33.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图中主要城市A是涿郡B是洛阳,故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故A不符合题意;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开凿了大运河,而非隋文帝,故C不符合题意;图中C-D处沟通了长江和浙江,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B。
3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故A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在隋炀帝时期开始修建,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正确的”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35.B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可知,李密声讨的是隋炀帝,⑤排除;①建立隋朝并统一了全国的是隋文帝,①排除; ②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符合题意;③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符合题意;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④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36.C
【详解】
隋朝大运河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其中,邗沟一般指淮扬运河,连结山阳和江都,沟通了淮河和长江,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37.C
【详解】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凿都江堰、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排除A项;长城、小篆是秦朝留下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排除B项;清代文字狱摧残了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8.B
【详解】
依据“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隋朝的灭亡,是引起隋朝灭亡的根源,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或巩固了全国统治或激化了阶级矛盾,ACD排除。故选B。
3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所以A符合题意。BCD时间均不符合,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时间范围是618年—907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
40.(1)皇帝坐深宫,不了解民情。
(2)材料二观点:肯定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材料三观点:开凿大运河导致了隋朝灭亡。
(3)灭亡原因:营建无度,繁重的徭役、兵役,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纵情享乐,奢侈无度,频繁巡游,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统治基础不稳固等。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的信息可知,隋炀帝一朝君臣认为“江东诸帝”不能统治长久的原因是皇帝坐深宫,不了解民情。
(2)依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表达的诗人的观点是肯定了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的信息可知,材料三表达的诗人的观点是开凿大运河导致了隋朝灭亡。
(3)结合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是:营建无度,繁重的徭役、兵役,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纵情享乐,奢侈无度,频繁巡游,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统治基础不稳固等;大运河的开凿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