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A.对边疆统治加强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2.(2021·山东单县·七年级期末)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3.(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4.(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5.(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7.(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这种农业生产的工具是
A.曲辕犁
B.筒车
C.翻车
D.耧车
8.(2021·山东曲阜·七年级期末)宋朝时期赵汝鐩在《耕织叹》中用“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场景描述农业生产,其中“久晴渴雨车声发”中提到了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A. B.
C. D.
9.(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能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为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0.(2021·山东曹县·七年级期末)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景德镇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
③商业十分繁荣,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④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
12.(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印证了唐代前期
A.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B.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C.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13.(2021·山东巨野·七年级期末)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中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A.铁农具 B.水排 C.耧车 D.曲辕犁
14.(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下图器物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8月1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该器物属于( )
骑驼乐舞俑
A.越窑青瓷 B.邢窑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15.(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能反映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A. B.
C. D.
16.(2021·山东曲阜·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17.(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18.(2021·山东蓬莱·七年级期末)“今(吐)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疆,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碑文印证了
A.汉藏关系的友好 B.对外政策的开明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9.(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如表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0.(2021·山东曲阜·七年级期末)下图是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反映了(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通过和亲手段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采用册封方式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21.(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中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A.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22.(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下图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A.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两人和亲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C.和亲是因为男方仰慕中原文化 D.这两位人物生活在唐玄宗时期
23.(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时期,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能体现唐朝这一主题的是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册封达赖和班禅 D.文成公主入藏
24.(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25.(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26.(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7.(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末)下面材料共同说明了唐代
A.社会风气开放 B.对外交往活跃 C.经济生产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28.(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对哪一方面施政作为的自我肯定?
A.制度建设 B.经济发展 C.民族关系 D.开疆拓土
29.(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下面是唐章怀太子(注,章怀太子李贤,为武则天第二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图中三位使者抄手而立,毕恭毕敬,卑谦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这幅壁画最有助于我们研究唐朝的
A.民族交往 B.对外关系 C.经济发展 D.社会风气
30.(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下列为民族交融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A.李世民 B.玄奘 C.赵匡胤 D.李渊
31.(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 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 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是
①商业的繁荣 ②开放的社会局面
③手工业的发展 ④中外文化的交流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32.(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A.封闭、保守 B.民族交融、中西贯通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33.(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北宋学者沈括研读唐诗时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都是没见过世面,不值得一提。沈括这番言论间接反映了
A.北宋学者对唐朝诗歌评价不高 B.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
C.宋朝的文化全面超越了唐朝 D.唐朝的繁荣盛世记录带有虚假的成分
34.(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它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诗歌。“它”是中国古代哪一朝代
A.隋朝 B.秦朝 C.明朝 D.唐朝
35.(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屈原
B.杜甫
C.辛弃疾
D.关汉卿
36.(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具有“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的特点。这里的“他”是唐朝的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鉴真
37.(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有人认为,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燃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早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诗圣”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38.(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杜甫一生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的主线是
A.蔑视权贵 B.直面现实 C.忧国忧民 D.保家卫国
39.(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下面书法家中哪一位不属于唐朝?
A.颜真卿 B.柳公权 C.欧阳询 D.赵孟頫
40.(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如图是他的作品《步辇图》。这位画家是
A.张择端 B.王羲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41.(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画家,其中绘制了《送子天王图》的画家是
A.柳公权 B.欧阳询 C.吴道子 D.阎立本
42.(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43.(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民族关系和睦
C.文化兼容并包 D.奢靡之风盛行
44.(2021·山东临清·七年级期末)“唐朝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唐代女性流行着男装,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上述这段话说明了唐朝时期( )
A.民族交往与交融 B.文学艺术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综合题
45.(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期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种局面称之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白寿彝《中国通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新唐书》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3)根据材料三、四,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并简述唐文化的特点。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而发展。
(5)唐文化影响深远。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中有哪些唐文化的痕迹?
三、论述题
46.(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论述题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种“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运用所学史实证明。(要求紧扣所选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1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分析可知,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因为文成公主的嫁妆包含的类别有宗教、手工业、医药学、农业等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骨耜到铁制农具再到曲辕犁的发展,体现了农具的改进。牛耕图体现了从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发展。四张图整体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A正确;冶铁与材料无关,B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第一张图无关。C错误;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第二、三、四张图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A。
3.C
【详解】
依据杜甫的诗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可知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在大轮子上绑上一个个小竹筒,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图C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符合题意;图A是西汉时期,南方人民发明的“秧马”,用于插秧,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A项不合题意;图B是曲辕犁,是用于农作物耕种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图D是汉代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C
【详解】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详解】
材料“7万件中国瓷器”“在印尼海域发现……唐代沉船”说明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材料“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青瓷、白瓷都较为典型;材料“部分瓷器……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说明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②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本题选C。
6.C
【分析】
【详解】
题中对工具的介绍,有个别关键词,比如“竹筒”,“灌溉”等,由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工具为隋唐时期的筒车,由于农业灌溉,也反映出当时古代农业的发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选项B符合题意;曲辕犁属于耕作农具;翻车是东汉发明,三国时期改进的,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久晴渴雨车”,即这种工具能解决久旱不雨,是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解决了农田久旱情绪。C正确;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A排除;曲辕犁是耕作工具,B排除;秧马是宋代插秧工具,D排除;故选C。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工具是唐朝时期的,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C项正确;A、B、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筒车和曲辕犁,所以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所示工具为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翻车,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③所示工具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唐朝时期经济高度繁荣,在农业上发明了新式交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景德镇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是都城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才出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材料内容即体现了唐前期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景象,C项正确;唐朝时期实行高度开放政策,民族交融成为主流,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唐前期民族间交融的现象,A项错误;唐朝时期,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会的信息,B项错误;唐朝时期诗歌繁荣,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诗歌发展的情况,D项错误。
13.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水排是在东汉,耧车是在西汉,曲辕犁是在唐代。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图片展示的器物是唐三彩,唐三彩属于陶器,选项C正确;选项A、B和D均属于瓷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5.C
【分析】
【详解】
唐朝的手工业发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是唐代陶器的代表,色彩鲜丽,造型精美,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故选B;A是经商,排除;C是农业工具,排除;D是唐朝货币,排除。
1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由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有名,因此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的现象在唐朝,B符合题意;隋朝时期瓷器业还没有这么发达,A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中的瓷都是景德镇,C不符合题意;元朝时期的制瓷业不是以越窑和邢窑为主,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成公主曾远嫁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当时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吐蕃的都城是逻些,因此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文成公主进藏。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8.A
【详解】
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依据材料中“蕃汉二国”可知是吐蕃与唐朝定立的界碑。“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体现出两国约定不相攻伐。体现出汉藏关系的友好。故A符合题意;汉藏之间属于民族关系,不是对外关系,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也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C和D。故选A。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唐藩友好交往,A项正确;鉴真东渡为中日交流作出贡献,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排除C项;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女真族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并没有导致明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最终答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送文成公主入藏,通过和亲手段促进了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非对外政策,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和亲方式,而非册封方式,D排除。故选C。
21.A
【详解】
唐朝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在对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唐政府采取了和亲的策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的唐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诗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故A符合题意;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排除B;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的理解错误,排除C;吐蕃没有归属唐朝管辖,排除D。故选A。
22.C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仰慕唐朝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3.D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D正确;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AB排除;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C排除;故选D。
24.D
【详解】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说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人种植农作物;“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
25.B
【分析】
【详解】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自古以来都重视汉族人,轻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只有我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故选B。
26.A
【详解】
依据题干“7世纪的中国”可知,这时正是唐朝统治时期,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
【点睛】
此题应识记唐朝社会气象的相关基础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影响。
27.D
【分析】
【详解】
题干中的三个事情都属于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一些史实,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经济生产,排除AC;北方和西北地区、西藏、渤海国都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故选D。
28.C
【详解】
依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因此他们都像依附父母一样依附我。说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认为各民族是平等的,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各族“天可汗”,即各族共同的君主。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9.A
【详解】
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A项正确;粟特人、吐蕃人、突厥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并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B项;图中显示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民族的交往,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但图中并没有表现出社会风气,排除D项。
30.A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如他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送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因此为民族交流做出突出贡献,A正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交流,属于中外交流的范畴,B排除;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但并没有为民族交融作出突出贡献,CD排除。故选A。
31.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对这尊唐三彩的描述中显示是有汉人和胡人组成的乐舞队,直接显示出当时中原与西域的开放文化交流,②正确;而唐三彩作为我国古代彩陶制作艺术的一次新发展,也必然体现出手工也和艺术的繁荣,③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文学艺术成就,并未体现商业的发展繁荣问题,①错误;根据材料“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可知,图中乐舞俑由胡人和汉人共同组成,体现了当时较开放的社会局面,没有体现当时整个中外文化的交流,该项夸大了图中乐舞俑的影响,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
32.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民族交融、中西贯通。选项B符合题意;封闭、保守,与唐朝史实不符,A排除;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模仿周边国家,不符合唐朝史实,CD排除。故选B。
33.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也一定程度了反映出历史的现实。材料中“这些描写都是没见过世面”侧面说明宋代生活比唐朝的富裕。故B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沈括对于唐朝社会生活评价,不是评价唐诗,排除A项;C中全面超越说法绝对,排除C项;唐朝的诗词也能反映出社会生活,并不是虚假的成分,排除D。故选B。
34.D
【详解】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诗歌,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家喻户晓的诗人,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3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C项是南宋的词人,D项是元代的戏剧家。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6.B
【详解】
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题干中的“他”是唐朝的白居易。选项B符合题意;AC项都是唐朝诗人,但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的特点不符,排除;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往,D排除。故选择B。
37.B
【详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有的气魂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故选B;唐代诗人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故排除A;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唐代诗人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故排除D。
38.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府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所以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的主线是直面现实,B正确;ACD不符合杜甫诗歌的特点,排除。
39.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赵孟頫是元朝初期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故D项符合题意;颜真卿、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故AB项不符合题意;欧阳询也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故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40.C
【详解】
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是汉藏两族友好情谊的历史;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C项正确;张择端是北宋画家,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吴道子与《步辇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其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C正确;柳公权、欧阳询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排除AB;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等,排除D。故选C。
4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很多国家相互往来;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正确;材料只涉及“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43.C
【详解】
根据材料“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吸收外来文化,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比较开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而且材料中“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是文化举措,并没有体现出皇帝安于享乐,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佛曲《婆罗门曲》是外来文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与奢靡风气无关,材料应当是正面的现象描述,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4.C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女性流行着男装,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可知唐代女性可以享受与男子的同等待遇,体现了唐代社会开放的风气,故C正确;材料主要解释唐代女性的日常活动,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A;根据材料“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可知这些主要是文艺活动,故排除B;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始终低于男性,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C。
45.(1)状况: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局面:贞观之治。
(2)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4)胡风盛行、玄奖西行、鉴真东渡(任举出一个即可)。
(5)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如: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可得出“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局面称之为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得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不夺农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根据材料三中的“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可得出“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是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根据材料四中的“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可得出“唐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4)鉴真东渡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而发展。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5)唐文化影响深远。在今天的文化生活中,盛唐文化的痕迹到处可见。许多诗歌爱好者喜好唐诗,写作古诗;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临摹唐代书画家的作品;一些文艺工作者表演唐朝时期的乐舞;唐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成为今天旅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唐朝时期的服饰影响至今,如唐装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言之有理即可)
46.
选择第三种发展模式: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科技文艺繁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册封、和亲等方式,例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民族为中心的相互交往,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因此唐朝时期符合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第三种发展模式。
【详解】
依据“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时代,中央王朝很强大,应属于第三种模式。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和亲、设立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和亲: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设立机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玄宗册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