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元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2.(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A.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想
B.不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
C.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创立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4.(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A.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 D.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5.(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下列史实发生于元朝的有( )
①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②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③首次正式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④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除了腹里与吐蕃、畏兀儿外,全国共设十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
A.《旧唐书》 B.《新唐书》
C.《宋史》 D.《元史》
7.(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观察如图,判断这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局部)?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2021·山东鱼台·七年级期末)党的十九大以后,“扫蝇打虎”力度不减,惩治腐败永远在路上。若在元朝,中央负责类似监察事务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通判 C.节度使 D.御史台
9.(2021·山东曲阜·七年级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三司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宣政院
10.(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由材料可以判断出行省制的主要作用在于(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行政区 D.促进了边疆开发
11.(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元朝疆域图》,为了有效地管理全国,元朝创立了(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均田制
12.(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13.(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有人评论道:“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
14.(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为有效统治全国, 元朝创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15.(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史书称该王朝“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该王朝对这样辽阔疆域采取的有效统治措施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科举制度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三司机构
16.(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10世纪初建国,与宋签订“澶渊之盟”
政权都兴庆府,创制文字,仿效唐宋制度
灭亡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创立行省制度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17.(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2021·山东岚山·七年级期末)《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19.(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地管理西藏,元朝设立了(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20.(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琉球巡检司 D.台湾巡检司
21.(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如图所示印章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地区的管理机构所使用的
A.新疆地区 B.西藏地区 C.台湾地区 D.岭北地区
22.(2021·山东单县·七年级期末)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下列举措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是
A.设西城都护 B.设安西都护府 C.设澎湖巡检司 D.设宣政院
23.(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史料中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宣政院主要负责管辖的地方是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乌里雅苏台
24.(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元史·百官志》记载,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该机构是
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五军都督府
25.(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 )
A.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B.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C.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26.(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征服了欧亚大陆的许多民族,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统治。以下机构管理吐蕃地区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中书省 D.四川行省
27.(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一幅残损的某朝代疆域图,该朝代是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28.(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小明要上网查询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历史资料,以下关键词合适的是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宣政院 D.驻藏大臣
29.(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在搜寻历史文物论证时,以下哪个文物最能证明这一史实
A.宣政院印 B.司南 C.唐蕃会盟碑 D.《榜葛剌进麒麟图》
30.(2021·山东临清·七年级期末)下面是《唐朝疆域图》和《元朝疆域图》,通过对比,得到的信息是( )
①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唐朝
②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③元朝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1.(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元朝在西北地区(西域)设立的行政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西域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
32.(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元朝疆域辽阔,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边疆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C.设置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设置北庭都元帅府,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33.(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
A.北宋 B.金 C.元 D.清
34.(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疆城最大的王朝。它是
A.秦朝 B.唐朝 C.清朝 D.元朝
35.(2021·山东宁津·七年级期末)将西藏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并正式受中央直接管辖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6.(2021·山东宁津·七年级期末)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以下名词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A.澶渊之盟、宣政院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中书省 D.大都、伊犁将军
37.(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以下有关元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平等——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B.制度创新——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有效管理——对台湾西藏等地实施有效管辖
D.疆域广阔——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8.(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制度完备,男女平等
C.民族交往不断发展 D.元朝的音乐水平很高
39.(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A.蒙古族 B.藏族 C.回族 D.白族
40.(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元朝时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说明回族的形成源于
A.封建专制统治 B.民族交融 C.蒙古政权建立 D.民族对峙
41.(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某同学搜集了以下有关元朝的资料,请帮他整理能够反映元朝民族交融主题的资料。它们是
①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③元朝时对外交往活跃 ④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42.(2021·山东巨野·七年级期末)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汉族、蒙古族逐渐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满族 D.壮族
43.(2021·山东蓬莱·七年级期末)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畏兀儿族 B.回族 C.藏族 D.突厥族
二、综合题
44.(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请你仔细观察宋朝形势图和元朝形势图。
根据形势图,任意找出三条有效信息(从范围、地方行政制度等任一角度皆可)。
示例:宋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山东、山西和河北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朝鲜半岛曾是元朝的一个行省等。(学生要列举示例以外的有效信息)
45.(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宋元时期,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进一步的交融与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达到“兵也收了”,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北宋)重文教,轻武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2)材料指的是宋朝哪一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材料三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等10个。在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中国历史》第二册
(3)材料三中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
材料四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五 见下图
(4)材料四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什么情况,材料五所示的纸币被称为什么,北宋时期印刷术较以前有了怎样的重大突破,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46.(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北宋时期为防止……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 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是何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实施的政策名称。写出材料三中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行政制度。
【技术创新】
材料四:宋代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材料五: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新知识》
(3)材料四中的“水轮”指的是何农业生产工具?写出同时期的另一项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4)材料五中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请选择其中一种发明,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商业创新】
材料六: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材料七:(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对《南宋社会生活史》
(5)阅读材料六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和唐朝时期的大都市相比,宋朝的都市商业有何发展变化?写出材料七中纸钞的名称。
【创新启示】
(6)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47.(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2)材料二中“通判”的职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的行省有哪些职能?它的确立有何意义?
48.(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使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希望与唐和亲,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唐太宗同意和亲……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
——摘编自崔明德、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材料二 臣构(赵构)言:“今来划疆……既蒙恩造、许各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年为首,每春秋季搬送到泗州交纳。今臣既进誓表,伏望上国,早降誓诏,蔗使敞邑,永为凭焉。”
——《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载: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每年操演军队所需用之弹药,由噶厦派妥员携带驻藏大臣衙门之公文,前去工布地方制造。
材料四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时,继续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时,清政府通过平定叛乱和设立特别行政军事机构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双方“划疆”划定了哪里作为分界线?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出了元、清时期哪些对西藏的管理措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通过什么措施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时通过“平定叛乱和设立特别行政军事机构”这两种方式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统治者的哪些措施能体现这两种方式?分别例举一例史实。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故A符合题意;实现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开发边疆地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
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省制的开端,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C
【详解】
题干材料中的“行中书省”说明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都,故C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C
【详解】
依据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制度的建立,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AC项的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行省制度是中央管辖全国的政策, 不是民族政策和措施,起不到促进民族交融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的信息,分析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行省制度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政策,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排除其他三项,得出正确答案。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辖,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故D正确;ABC不全面,故排除ABC项。故选D。
6.D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可知,这是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应该是《元史》,D项符合题意;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不可能记载行省制度。故选D。
7.B
【详解】
题干图片出现“大都、中书省、陕西行省”等信息,说明这是元朝的疆域图。因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故B符合题意;秦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了中书省,故C不符合题意;清朝的都城是北京,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故D符合题意;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故A不合题意;宋代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B不合题意;唐代设节度使,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元朝、监察事务”是解题的关键,元朝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的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都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应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C项符合题意;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A不符合题意;B属于掌管中央的机构,不符合题意;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行省制在行政事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选项B符合题意;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D排除;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标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C排除;故选B。
11.B
【分析】
【详解】
根据《元朝疆域图》中“岭北行省”“甘肃行省”等可知元朝为了有效地管理全国,创立了行省制。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基础,故选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排除A;分封制在西周实行,排除C;材料是疆域图,不能体现实行均田制,D错误。
12.D
【详解】
①处为1271—1368年,这是元朝所处的年代,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度,故选D;秦朝时期已经推广了郡县制,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排除ABC。
13.D
【详解】
根据材料“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知,中书省处于核心地位,行省“遵成宪”治理所属地区,“决大狱”需要报中书省认可而行,说明行省没有独立司法权,表明中央集权加强,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实行行省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其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为防止分裂割据,A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时期国家是统一的,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是错误的,B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主要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强化思想控制无关,C项错误。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开创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元朝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B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开始设立的地方机构,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C;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故选B。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元朝疆域辽阔,被誉为“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为了有效统治这样辽阔的疆域,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选项A正确;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选项B排除;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选项C排除;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机构管理地方,选项D排除。
16.A
【详解】
十世纪初建国,与宋签订“檀渊之盟”的政权是辽,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政权都兴庆府,创制文字,仿效唐宋制度的政权是西夏,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灭亡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的政权是金,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完成统一,创立文字,创立行省制度的政权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故选A; 图表中并没有鲜卑、满洲的描述,故排除B;图标中并没有吐蕃、满洲的描述,故排除C;图标中并没有鲜卑的描述,故排除D。
1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城,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正确;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在西域设立行省管辖西域。B排除;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行政和宗教事务,C排除;为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根据各地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管理机构。D排除;故选A。
19.B
【详解】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B符合题意;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A排除;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区,C排除;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D排除。故选择B。
2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 1684年设置台湾府,不是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不是琉球巡检司,排除C;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不是台湾巡检司,排除D;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B
【详解】
根据印章信息“元宣政院印”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行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B正确;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A;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排除C;元朝在岭北设置行省,排除D。故选B。
22.D
【详解】
考查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题思路:识记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D符合题意;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A排除;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B排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C排除。故选择D。
2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排除;B项元朝设立北庭督元帅府管理西域,排除;D项是清代统领漠北诸部的军政机构,排除。故选C。
24.A
【详解】
依据“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可知,吐蕃对应的是西藏地区,该机构是宣政院。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A符合题意;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管理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B排除;澎湖巡检司是元朝管理台湾的行政机构,C排除;五军都督府是明朝的军事管理机关,D排除。故选择A。
25.B
【分析】
【详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故B正确;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时间、人物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与题干“郑成功”不符,故C错误;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与题干“郑成功”不符,故D错误。综上答案B。
26.A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元朝时对西藏地区行驶行政管理权,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直辖于宣政院,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A符合题意;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B排除;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C排除;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四川行省是其中的一个,D排除。故选择A。
27.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宣政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A项正确;宋朝时期、唐朝时期没有宣政院,排除BC项;明朝成立后把元朝的很多政府机关的名称都给改了,宣政院纳入户部管辖,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宣政院,故C正确;西域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是对新疆的有效管辖,故AB错误;驻藏大臣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故排除D项。故选C。
29.A
【分析】
【详解】
元朝疆域辽阔,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故选A;BCD三项与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无关,排除。
【点睛】
30.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等广大地区,都正式纳入了元朝的版图,如元朝建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设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所以①、②均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元朝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③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所以④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
31.D
【详解】
1295年,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故D项正确;640年,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排除A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32.D
【详解】
唐朝时就设置了西安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D选项符合题意;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统治,排除A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重视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排除C项。
33.C
【详解】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据“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到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描述的元朝的疆域,故C符合题意;北宋和金属于并立政权权,版图不如元朝,排除AB;清朝虽然是大一统政权,但版图不如元朝,排除D。故选C。
34.D
【详解】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故D项正确;A、B和C都不是疆域最大的王朝,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35.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3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今台湾地区。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等各项事务,故B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渊订立和约的事件,故A错误;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他朝代也设中书省,如隋唐宋等,故C错误;大都是元朝的都城,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故D错误。综上故选B。
3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把全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这就是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因此有关元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各民族一视同仁”。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元朝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38.C
【详解】
根据材料“胡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指少数民族,此诗简意“有少数民族懂汉语,汉人有懂少数民族的乐器”反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此诗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全国、男女平等、音乐水平,故排除ABD项。故选C。
3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正确;蒙古族和藏族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存在,AB错误;AB错误;白族的起源比较悠久,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D错误。综上故选C。
40.B
【详解】
根据“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可知回族的形成是多个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故选B;回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民族交融,并不是由于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对峙,排除AD;回族的形成是在蒙古政权建立以后,排除C。
41.D
【详解】
元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①②④正确;民族交融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元朝时对外交往活跃属于中外关系的范畴,不符合题意,③排除。故D正确,ABC排除。故选D。
4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汉族、蒙古族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B项;维吾尔族是由畏兀儿族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满族是女真族发展形成的,排除C项;壮族是“西瓯”、“骆越”等岭南先民逐渐发展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人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4.
信息: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是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元朝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元朝疆域比宋朝要大得多;元朝疆域在历代王朝中最大;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行省比今天省的范围要大;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南海及南海诸岛归属中国等等。(学生如有其他符合史实的表述,同样可以)
【详解】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第1幅图片是宋朝疆域图,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有: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是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从第2幅图片元朝疆域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有: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行省比今天省的范围要大;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南海及南海诸岛归属中国;综合对比两幅图片,我们还可以得出:元朝疆域比宋朝要大得多;元朝疆域在历代王朝中最大等等,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图片,根据所学得出其他符合资料的表述即可。
45.(1)藩镇割据;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行省制度
(4)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交子;出现活字印刷术;毕昇。
【分析】
(1)
第一小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藩镇割据问题。为达到“兵也收了”,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
材料指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也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
(3)材料三中口口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
(4)
材料四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材料五所示的纸币被称为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北宋时期印刷术较以前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毕异,北宋毕升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6.(1)科举制,隋朝。
(2)重文轻武,行省制。
(3)筒车,曲辕犁。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 作用: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的时代序幕,使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指南针传到欧洲,提高了航海技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的进步。(选一点即可)
(5)开封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等;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两点即可) 纸钞:交子。
(6)启示: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等。(合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的稳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中“公开选拔人才”是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2)根据材料二“北宋时期为防止……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根据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 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
(3)根据材料四“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唐朝时期还发明了耕地工具曲辕犁。
(4)根据材料四“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三种发明分别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的时代序幕,使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指南针传到欧洲,提高了航海技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5)第一小问,根据“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可归纳出开封城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第二小问,根据“(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等。
47.(1)制度:三省六部制。科目;进士科。制度:殿试制度。
(2)职权: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监督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3)职能: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详解】
(1)根据“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开创了亲自面试考生的先河。
(2)根据材料二“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遒签书施行”可知,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3)第一小问职能,根据“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归纳出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根据“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归纳出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
48.(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开放的民族政策
(2)1141年宋金议和。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元: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事务;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4)北庭都元帅府平定葛尔丹叛乱或大小和卓叛乱;伊利将军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划疆”划定了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作为分界线,最终形成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出了元、清时期对西藏的管理措施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事务;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通过北庭都元帅府措施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时通过“平定叛乱和设立特别行政军事机构”这两种方式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的是史实有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