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2.(2021·山东沂水·七年级期末)《马可 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 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商业繁荣 C.元朝交通便捷 D.元朝农业发展
3.(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的交通范围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元朝时我国( )
A.陆路可通往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B.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C.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 D.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国某朝代的社会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
A.清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5.(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宋元时期为使臣和商旅往来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方便的场所是( )
A.驿站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都护府
6.(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元朝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能够说明元朝
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强化 C.对外交通发达 D.重视科技创新
7.(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遍布、遍及)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驿站),使驿往来,如行国(国都、京城)中。”材料表明元朝
A.战争频繁 B.商业繁荣 C.交通发达 D.农业发展
8.(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用这种纸做的货币你可轻易买到丝绸和你想要买的其他任何商品,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须接受这种纸币。这说明
A.纸币的出现最早在元朝 B.纸币已成为国际货币
C.纸币完全取代其它货币 D.元代纸币进一步发展
9.(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某校开展以“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某班的手抄报内容是:毕昇与活字印刷术、关汉卿与《窦娥冤》。与此科技文化成果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0.(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②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③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变革④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活字印刷术排印快速,可一次性大批量印刷,但古代书籍印刷后不能立刻热销。活字书版要随印随拆,没有雕版长期保存的优势,古代图书印刷仍以雕版为主,活字则用于京报、邸报、年历等文本印制。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市场需求促使活字印刷术发明
B.活字印刷术是古代图书业主流印刷技术
C.活字印刷术在发明出来后迅速没落
D.活字印刷术在特定文本印刷中占据优势
12.(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现。”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3.(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14.(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上文记载的毕昇发明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5.(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自中国人将其发明的指南针奉献给全世界以来,“中国”一词再次与“导航”连在一起。下列成就和“指南针”出现在同时代的有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活字印刷术④交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下列不属于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
17.(2021·山东蓬莱·七年级期末)《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教授在谈到李白与苏轼说,技术优势是宋代诗人群体的学问胜于唐代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技术优势”指的是
A.意市夜市兴盛
B.印刷术的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
18.(2021·山东蒙阴·七年级期末)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 D.印刷技术的革新
19.(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宋代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发明火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表述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始于北宋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元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21.(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代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编印,学术得到广泛传播。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A.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B.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
C.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D.发明于唐成熟于宋代
22.(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这一技术的发明者是( )
A.蔡伦 B.毕昇 C.王祯 D.郑成功
23.(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当11至13世纪之际,中国海船乘风破浪,昼夜星驰,多次成功往返于欧亚之间的远洋航路上。”下列史实最有利于中国海船“昼夜星驰”的是( )
A.造纸术的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24.(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C.指南针由印度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了条件
D.宋元时期,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25.(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指南针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印刷术
26.(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A.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B.唐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C.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27.(2021·山东宁津·七年级期末)小莉同学收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可以推断她探究的主题是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28.(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重大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9.(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30.(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被称为“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的是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和火器 C.指南针 D.造纸术
31.(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 ……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下面不属于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发明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用于航海 C.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发明造纸术
二、综合题
32.(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政策有关?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代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如果你选用以上资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材料三
——数据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3.(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宋元文化非常灿烂。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最大的科技贡献是。
(2)请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图二反映的科技发明革新历程。
(3)图三反映的科技发明是什么 ?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这首词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作者是,他的词有什么特点?
(5)南宋时期与该词作者风格相似,并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的词人是谁?与他们风格相悖的著名女词人是谁?
34.(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从图片所示成就中任选两例,简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下面的材料描述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创作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乡里的百余户人家,因世道混乱都各奔东西。……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摘编自杜甫《无家别》译文 杜甫
(3)【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的前提。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制度在贞观年间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元朝管辖辽阔疆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一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唐·周匡物《及第谣》(节选)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摘编自元史《百官志》
35.(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人类进步作出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 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正式诞生?据材料一, 概括此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经济繁荣】
材料二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 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 的国际名城。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科技瞩目】
材料三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一板印刷, 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
——摘编自《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完美建筑】
材料四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 界遗产委员会关于长城的描述:“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 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成 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 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 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4)据材料四,简要阐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6.(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材料一中的哪副图?并写出它的名称及出现地区。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2)材料二反映了我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哪个时期?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大规模实际的运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在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宋朝哪一发明传到欧洲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材料四 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
——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4)据材料四指出“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以及“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37.(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致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 雪》
(1)材料一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材料二说明宋朝采取什么基本国策?
(经济文明)
材料三: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出现这种现象 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如下图
图1宋代针铺面标 图2清明上河图 图3交子 图4南宋海船
(4)用以上四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科技文明)
材料五:中国有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 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 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 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要(英国近代思想家)
(5)材料中“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
(6)“第一种在文字上”的发明到宋代有何改进?“第三种在航海上”的发明 对人类的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在第二 种和第三种传播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谁?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对外贸易繁盛,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属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和军事,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根据材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 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可知,这属于元朝的交通方面。物资齐备、马匹准备充足,有利于交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争、商业和农业,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B项正确;陆路不能去日本,排除A项;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是在宋代,排除C项;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而不是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元朝时,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当时,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见,题干为中国元朝的社会现象,故排除ACD,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5.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交通发达,修建了驿站系统,驿站为使臣和商旅往来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A项正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均是行政机构,都护府是军事机构,均非交通机构,排除BCD三项。选A项。
6.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可知,反映了元朝疆域辽阔统一。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A。
7.C
【分析】
【详解】
据题干信息“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驿站,驿路畅通,驿站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故选C项;战争频繁说法与元朝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商业繁荣是驿路发达的影响,而不是它的原因,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状况,故排除D项。
8.D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马可波罗行纪》”“用这种纸做的货币你可轻易买到丝绸和你想要买的其他任何商品”可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到中国,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绘了中国的富足和先进。该材料表明元代时商品多,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元代纸币得到进一步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纸币的出现最早在北宋,排除;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故选D。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书,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所以这些科技文化成果是宋元时期的成果。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入到欧洲,使新航路开辟成为可能;造纸术的传播有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社会历史变革,有利于推翻封建制度;印刷术的外传,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
11.D
【详解】
依据题干“古代图书印刷仍以雕版为主,活字则用于京报、邸报、年历等文本印制” ,可见雕版印刷术仍在一般图书印刷中占据优势,而活字印刷术在特定文本印刷中占据优势,故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活字印刷术发明的背景是市场需求,而是反映活字印刷术的缺点和其实际应用情况,故A错误;由材料“古代图书印刷仍以雕版为主” 可见雕版印刷术仍是古代图书业主流印刷技术,故B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活字印刷术的迅速没落,而是反映其在特定文本印刷中占据优势,故C错误。故选D。
1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而三大发明并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因此解读不准确的是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宋时”“黏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粘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所以叫做活字。因此题干材料介绍的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活字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既经济、又省事,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省时、省工,降低制书成本,有利于图书普及,加快文化传播,题干所描述的也就是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情况,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提高,此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A项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到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B项不符合题意;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5.B
【详解】
据所学可知,①造纸术是西汉发明的;②火药是在唐朝末年已经出现并用于军事;③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④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在四川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沈括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改进了指南针,且用于航海;故B正确;A、C、D排除。
16.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在两汉时期,不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与航海事业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提高了印刷速度,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技术优势”不符,故选B。
【点睛】
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活字印刷术的相关知识点。
18.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反映了以前图书手抄本、复本很少,是因为印刷不方便;唐宋以后图书的数量增多,是因为印刷技术改进。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技术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有大量图书印刷出来。D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图书手抄本、图书复本少到图书多,没有涉及到中外文化交流、商品经济,AB排除;造纸术是制造纸张的技术,与书本出现无关,C排除;故选D。
19.B
【详解】
①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符合题意;②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③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符合题意;④唐朝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20.A
【详解】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项正确;西汉时期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排除B项;火药在唐朝开始应用于军事,排除C项;“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学术得到广泛传播”可知,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宋代,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排除。故选C。
22.B
【详解】
依据“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此前的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文化的传播,B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A排除;元朝王祯在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木活字,C排除;郑成功是明清之际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D排除。故选B。
23.B
【详解】
考查点: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当11至13世纪之际”、“中国海船乘风破浪,昼夜星驰”可知,在11-13世纪时,我国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业,为航海提供了便捷的指南功能。B正确;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传承。与题不符,AD错误;火药主要应用在战争中,C错误。综上故选B。
2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这就是指南针,也叫罗盘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B项符合题意;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A项排除;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条件,C项排除;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时期开始用到军事领域,D项排除。故选B。
2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四大发明为主要的代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火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依靠冷兵器的封建势力,“水手之友”指的是有助于水手在海洋航行时辨别方向的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传播,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故选B。
26.B
【详解】
根据所学,指南针是宋代才用于航海,唐朝没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唐朝完善科举,且已经有纸。宋朝时期已经出现 火药。宋代就有活字印刷术。故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7.B
【详解】
根据所学,“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宋代的科技发展,这些科技在当时都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ACD项朝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29.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可知与火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当时,人们主要利用火药的特性,制成爆炸性武器,或者用来制成管形火器。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因此材料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应用。选项D符合题意;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A排除;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排除;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C排除。故选D。
30.B
【详解】
根据材料“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结合所学可知,火药传播到欧洲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依靠冷兵器的封建势力,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促进西欧国家文艺复兴等运动的爆发,这时期资本主义已经萌芽,A项错误;指南针主要为西欧国家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造纸术主要为西方文字的记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D项错误。
31.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有三大发明闻名于世,它们分别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战争,而造纸术是西汉时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的,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C项。
32.(1)变化:进士科录取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政策:重文轻武(错别字不得分)
(2)现象:有早市也有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主题:宋代经济的发展(或繁华的都市生活)
(3)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不得分)、指南针。
【分析】
(1)
“变化”,由材料一图示可知,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即:进士科录取的人数大幅度提高。“政策”,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的角度说明。
(2)
“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信息“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早市者又开店”和交子拓片可知:有早市也有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主题”,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宋代经济的发展(或繁华的都市生活)。
(3)
“发明”,根据材料三信息“1001--1500”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33.(1)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图中是火铳。
(4)苏轼,特点是豪迈而飘逸。
(5)辛弃疾,李清照。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毕昇,毕昇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发明了火药,末年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火器,而金人从宋人那里学会制造、使用火药武器。元朝还用金属取代木筒,发明了火铳。
(4)根据所学知识,《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苏轼对词大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5)根据所学知识,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迈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34.(1)分别为曲辕犁、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天工开物》,任答两例,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唐玄宗统治后期; 反映社会现实(反映历史真情实况)。
(3)进士科;行省制度。
【详解】
(1)依据题干要求“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图片分别为曲辕犁、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天工开物》,结合课本所学,在农业方面,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北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针,大大促进航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的创新,提高了印刷速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传到世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依据材料“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乡里的百余户人家,因世道混乱都各奔东西。……”结合课本所学,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朝天宝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百姓生活困苦;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多反映社会现实,有“史诗”之称。
(3)依据【制度创新】材料一《及第谣》,可知反映的是进士科。结合课本所学,唐贞观年间,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增加科技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科举考试应试中选被称为及第;依据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可知反映的是行省制度。据所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
35.(1)科举制度;隋炀帝;
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
(2)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
(3)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原材料消耗。
(4)依据: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分析】
【详解】
(1)根据“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可知是科举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时科举制正式诞生;影响:根据“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
(2)根据“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得出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根据“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得出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
(3)根据“瞬息可就”得出提高了印刷效率;根据“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得出节省了原材料消耗。
(4)依据:根据“约公元前220年”得出历史悠久;根据“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得出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根据“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得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点睛】
36.(1)图一;交子;四川地区
(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时期:南宋
(3)人物:毕昇;发明:指南针
(4)原因: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开明的文化政策、对文人的优待
变化: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
【详解】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依据材料一图一中“除四川外”可知是交子。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地区。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依据所学可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
(3)依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指南针传到欧洲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依据材料四“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可以归纳出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四“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可以归纳出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37.(1)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重文轻武政策。
(3)经济重心南移、北人南迁。
(4)A
(5)火药,指南针。
(6)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阿拉伯人。
【详解】
(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根据“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得出是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可得出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①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②东晋后期以来,江南发展迅速,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根据所学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战乱较少;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有利的自然环境;统治者有利的经济发展政策。
(4)材料中的图片涉及的是宋代的交子,宋代城市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等,因此主题是A项商业的繁荣。
(5)根据所学,古代的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6)根据所学回答活字印刷术与指南针的影响即可,即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阿拉伯人在中国科技外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