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前承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是前面电学知识的聚焦;后启电功、电功率,并为高中阶段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等内容做了铺垫。甚至于对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劳动也有指导作用,即使在电工技术电子专业等学习中,欧姆定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其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关于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的延续,是物理问题研究思想的再次体现。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在温度不变时,同一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3) 理解电阻的定义、单位;
(4) 学会在坐标系中用图线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感受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及所应用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合作学习的快乐,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与电阻定义的得出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出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案。
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普通教室
学生准备:课本、学习活动卡
教师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挂吸式电路板、演示用电流表)
教学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实验器材(三节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三种阻值不同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利用演示电路板导入新课:
(1)电键打开时,灯泡亮不亮?电路中有没有电流?灯泡两端有没有电压?
(2)电键闭合后,灯泡亮不亮?原因是什么?
(3)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来控制灯泡的亮暗(同时用演示用电压表显示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情况),灯泡越来越亮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灯泡的电流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现有的电流和电压的知识,引导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为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你准备采取什么研究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各组讨论后交流,上台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选定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设计电路和实验步骤。
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新课教学:
学生分成六人一大组,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两位学生选择一个导体进行实验,分别研究通过导体甲、导体乙、导体丙的电流与各自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将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并在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各自的U-I图线。
观察某一个导体的图线(导体甲或乙或丙)
(1)它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2)此图线说明:对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是成正比的。(类比数学中的一次函数)
引出欧姆定律:
欧姆在1826年用实验归纳得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对于某导体来说,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I=U/R。
对同一导体,同一直线上每一点都满足U/I比值相同,且与U、I无关。
对不同导体,U/I比值不同。
通过实验和图线的分析研究,发现比值U/I可以表示导体本身的某种性质,物理学中将它定义为导体的电阻。
引出电阻:电阻的定义:R=U/I 电阻的单位:V/A,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对电学的贡献,人们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在每小组同学都完成了自己选择的导体的U-I图线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白板将三个图线合而为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同时观察三条直线倾斜的程度,发现倾斜程度不同,说明:(1)对不同导体来说,电压和电流的比值U/I,即电阻R是不同的。
(2)对不同导体来说,当加在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U/I比值越小,即电阻R越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越小。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1)用图线或数据计算使用的三个导体的电阻
(2)解释灯泡变亮的原因
(3)利用白板功能,在已知电压与电流的情况下,求某导体的电阻(是同一导体)。其中有一项是“0V,0A”,考察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小结
教师小结
(1)补充完成学习活动卡
(2)教科书第49页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