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质量达标(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质量达标(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13:28:21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达标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1·郑州质检)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中“ ”处对应的史实是 ( B )
A.开凿大运河 B.隋朝统一全国
C.唐朝的建立 D.贞观之治
2.隋朝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多个粮仓,如图中的含嘉仓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主要反映了隋朝 ( A )
A.国家富足 B.日趋衰落
C.奢侈无度 D.吏治清明
3.隋朝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D )
A.改善北方地区缺水的局面
B.巩固隋朝的统一
C.加强南北交通便捷程度
D.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4.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有人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B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5. “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 D )
A.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6.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 B )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
7.据如图推断,唐太宗会采取的措施是 ( D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唐太宗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俭和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8.(2021·郑州质检)观察下面年代尺,它反映了 ( C )
A.科举考试的目的在于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B.科举考试推动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C.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
D.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体现了绝对的公平公正
9.毛泽东评论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那么,武则天的“治国之才”表现在 ( A )
A.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B.镇压农民起义,建立唐朝
C.开通大运河
D.励精图治,任用酷吏
10.(2021·新乡质检)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这里的“盛世局面”是指 ( C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2021·龙岩质检)“一方面是因为前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打下深厚的基础,另外就是在唐玄宗年轻的时候也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以上内容反映了开元盛世的 ( A )
A.原因 B.表现
C.结果 D.影响
12. 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称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 ( D )
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
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百姓安居乐业
1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竹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任力。”材料中所述工具出现的朝代和名称正确的是 ( B )
A.西汉——筒车 B.唐朝——筒车
C.唐朝——曲辕犁 D.隋朝——耧车
14.“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材料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 ( D )
A.中外交往频繁 B.文学艺术璀璨
C.民风异常纯朴 D.商业经济繁荣
15.(2021·济源质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开明与开放的朝代。唐太宗曾经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表明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这一政策 ( C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6.唐人陈陶《陇西行》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歌反映了 ( B )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C.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唐朝时期兼收并蓄的宏伟胸怀
17.(2021·郑州质检)唐朝时期,妇女可以受到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进行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唐朝 ( C )
A.繁荣的经济景象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8.(2021·安阳质检)盛唐时期的李白,其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极富感染力;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其诗沉郁悲怆、淳朴厚重。由此可知,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C )
A.所受教育不同 B.仕途发展不同
C.社会时代不同 D.社会阶级不同
19.下列表格中的内容讲述的国家是 ( C )
华夏接蓬莱,鉴真东渡晁衡来,友谊花常开
遣唐使节通, 奈良文化矗高峰,璀璨盛唐风
风月庆同天,一衣带水紧相连,梅樱永并妍
A.中国和印度 B.中国和朝鲜
C.中国和日本 D.中国和越南
20.(2021·濮阳质检)717年,阿倍仲麻吕入唐,在唐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这说明了唐朝 ( A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1.(2021·许昌质检)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C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2.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围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体现出唐代 ( B )
A.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B.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重文轻武,革除旧弊
23.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 ( B )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24.安史之乱后,唐朝“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形成了割据局面。这一现象 ( B )
A.加强了唐朝的中央权力
B.加速了唐王朝的衰亡
C.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D.加大了唐朝民族交融
25.在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出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C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魏晋南北朝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三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成隋朝统一的人物。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人物:隋文帝。意义: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表中②处经济发展的状态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
答:状态:经济繁荣发展,处于高峰状态。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答:制度: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答:唐玄宗,诗史。
(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答: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3)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答:典型事例:“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任举一个即可)文化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位期间,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大业七年,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隋朝最终灭亡。
材料二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徭役繁重是因为开凿了什么
答:隋炀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谁,他领导的起义有何影响。
答:黄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合两次农民大起义,谈谈统治者应吸取什么教训。
答:体察民情,爱护百姓,以民为本等。(符合题意即可)
2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题目:唐朝走向盛世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基;武则天承上启下,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进一步奠基;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实施一系列改革,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PAGE单元质量达标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1·郑州质检)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中“ ”处对应的史实是 ( )
A.开凿大运河 B.隋朝统一全国
C.唐朝的建立 D.贞观之治
2.隋朝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多个粮仓,如图中的含嘉仓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主要反映了隋朝 ( )
A.国家富足 B.日趋衰落
C.奢侈无度 D.吏治清明
3.隋朝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
A.改善北方地区缺水的局面
B.巩固隋朝的统一
C.加强南北交通便捷程度
D.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4.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有人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5. “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 )
A.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6.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 )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
7.据如图推断,唐太宗会采取的措施是 (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唐太宗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俭和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8.(2021·郑州质检)观察下面年代尺,它反映了 ( )
A.科举考试的目的在于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B.科举考试推动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C.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
D.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体现了绝对的公平公正
9.毛泽东评论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那么,武则天的“治国之才”表现在 ( )
A.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B.镇压农民起义,建立唐朝
C.开通大运河
D.励精图治,任用酷吏
10.(2021·新乡质检)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这里的“盛世局面”是指 (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2021·龙岩质检)“一方面是因为前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打下深厚的基础,另外就是在唐玄宗年轻的时候也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以上内容反映了开元盛世的 ( )
A.原因 B.表现
C.结果 D.影响
12. 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称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 ( )
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
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百姓安居乐业
1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竹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任力。”材料中所述工具出现的朝代和名称正确的是 ( )
A.西汉——筒车 B.唐朝——筒车
C.唐朝——曲辕犁 D.隋朝——耧车
14.“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材料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 ( )
A.中外交往频繁 B.文学艺术璀璨
C.民风异常纯朴 D.商业经济繁荣
15.(2021·济源质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开明与开放的朝代。唐太宗曾经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表明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这一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6.唐人陈陶《陇西行》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歌反映了 ( )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C.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唐朝时期兼收并蓄的宏伟胸怀
17.(2021·郑州质检)唐朝时期,妇女可以受到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进行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材料反映了唐朝 ( )
A.繁荣的经济景象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8.(2021·安阳质检)盛唐时期的李白,其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极富感染力;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其诗沉郁悲怆、淳朴厚重。由此可知,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所受教育不同 B.仕途发展不同
C.社会时代不同 D.社会阶级不同
19.下列表格中的内容讲述的国家是 ( )
华夏接蓬莱,鉴真东渡晁衡来,友谊花常开
遣唐使节通, 奈良文化矗高峰,璀璨盛唐风
风月庆同天,一衣带水紧相连,梅樱永并妍
A.中国和印度 B.中国和朝鲜
C.中国和日本 D.中国和越南
20.(2021·濮阳质检)717年,阿倍仲麻吕入唐,在唐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这说明了唐朝 (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21.(2021·许昌质检)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2.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围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体现出唐代 ( )
A.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B.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重文轻武,革除旧弊
23.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 ( )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24.安史之乱后,唐朝“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形成了割据局面。这一现象 ( )
A.加强了唐朝的中央权力
B.加速了唐王朝的衰亡
C.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D.加大了唐朝民族交融
25.在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出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魏晋南北朝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三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成隋朝统一的人物。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表中②处经济发展的状态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3)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典型事例。根据材料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位期间,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大业七年,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隋朝最终灭亡。
材料二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徭役繁重是因为开凿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谁,他领导的起义有何影响。
(3)结合两次农民大起义,谈谈统治者应吸取什么教训。
2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