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9张PPT。第2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主旨概览文本层析写法借鉴高考对接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一单元秋
1.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2.淡淡的风从敞开的窗溜进来。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闻到了这初秋时雨的气息——有些许浅浅的愁绪藏在清凉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是风已经没有了盛夏时那种所向披靡和凌驾一切的气势。大概是因为厌倦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寻回春天以后失去了的一些东西吧。虽然经历了几天的连绵秋雨,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如盛夏时那般葱郁,见不到多少落叶散落在这城市的水泥地上。 3.我爱秋天的细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绵绵的细雨,一滴一滴轻巧地落下,打在屋檐上,打在行人的雨伞上。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溅出几滴晶莹剔透的水花。它滋润着大地,地面大大小小的水洼积满了水。它们缓缓地流向深沟渠,汇起今年的深情和来年的希望。这秋雨又仿佛是甘醇的美酒,奉献给滋生万物的大地,奉献给满怀丰收喜悦的人们…… 我爱秋天的枫叶。“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秋天里,与作物的金黄可以媲美的,只有枫叶了!大自然真是一位变幻莫测的魔术师,她可以将夏天里的绿叶,变成秋天里的枫叶。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枫叶,是秋天的旗帜,在金风玉露里飘扬着。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后被日本宪兵杀害。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代表作有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小说《迟桂花》等。 社会动荡,颠沛流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diāodùnzhèchuánlǐnxùnqiánlǎ?baruǐnìsīzèqíɡǎnlǎntuíxiāoniàntuójípìmójiájiāgāshǔshùshuòjiānjiànjiànjiānshézhézhēxiàshà椽掾凋雕嘶厮蕊芯啼谛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姿态 姿势姿态姿势2.幽远 悠远幽远悠远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落寞:冷落,寂寞。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指人的头脑。
(3)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4)疏疏落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 (5)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可以改为“萎靡不振”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你加以概括。(不超过20字)
[对应考点: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2.第2自然段,作者不接着写“北国的秋”而写“江南的秋”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对比的作用]
提示:总括江南之秋的特点,并与北国之秋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江南之秋的不满足。二、阅读第3~12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3自然段,试分析“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钟声”这个排比句的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排比句的作用]
提示: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第4自然段,阅读“像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说说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对应考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示: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实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5.第6自然段,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语段的作用]
提示:(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2)内容上,南、北国的秋雨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6.第1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选择枣树来写?
[对应考点: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的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7.第12自然段,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为什么插入一段对写秋诗人的议论?
[对应考点: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
“故都”的可爱。这一段议论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来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三、阅读第13~14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8.第13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连用四个比喻进行对比,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大为逊色。那么,这四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对应考点:分析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本体是“南国之秋”和“北国的秋”。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说明了南国之秋在气、质、味、形四个方面都差一等。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9.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 提示: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写法简析]
1.首尾照应,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条理,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早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2.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上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彩,它既是对北方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3.美妙的修辞[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衬托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一般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本体。如:黑得像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在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
反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运用衬托的手法,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言彼衬此,以宾托主,从而获得“彼”愈真而“此”愈明、“宾”愈活则“主”愈显的艺术效果。因此,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尝试运用]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选择其中的一个,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一段话。(每段话不少于50字)
(1)雪地里:
(2)考场上: 参考答案:雪停了,我身处一个冰雪的童话世界中,如梦幻般的仙境,让我痴迷。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几声鸟叫,久久地在雪地里回荡……
(2)教室里,只有学生翻动试卷的声音和笔在纸上
“沙沙”划过的声音,偶尔也听得见铁架板面的椅子的
“吱呀”声和学生的咳嗽声。散文的表达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做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哪些,然后再结合文本,找出对应的句子,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②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的珍珠、大地之树结出的果子、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的珍视及作者对麦子的赞美之情。分析散文中某些句子的答题技巧
①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上面一题就是从此角度入手来分析的。 ②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
⑤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课内素材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应用角度:“眷恋故乡”“独特的眼光”“情感体验”等。[应用片段]
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如黛玉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在秋雨中漫步,可以遐观,可以细想。这秋,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 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路的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的对岸了,飞到更远的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这满目的秋色,透着幽微的清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面对这秋,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想,即使在严冬腊月也不会觉得冷,因为,我已向秋借得了它的魂魄。鲜活素材教授不耻下“抄” 又闻大学教授剽窃论文。这次是教授抄袭学生论文:某体育大学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年底在阅读本校学报时,发现一篇署名洛阳某高校体育部张丽(化名)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袭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其中“95%以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遂于2011年初将张丽起诉至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讨说法。 [热评] 该教授之所以愿意去抄袭一位学生的论文,大概出于这样的判断:其一是认为学生的论文基本上只为取得毕业文凭而用,不大可能再拿去什么期刊杂志发表,因此抄袭被发现的风险大大降低;其二是这位教授肯定是沉不下心来做学问,或者心思根本不在做学问上,但又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才能保住现在的教授资格或学术地位,这样一来抄袭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教授如此不耻下“抄”,学术界之浮躁可见一斑!写给秋天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
“唧唧”的虫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属于秋天的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即使小小的如微芥一般的秋虫,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
是秋天了。清晨的风带着宜人的清爽,阳光不似前些日子火辣辣亮晃晃让人四处躲闪,而是蜜一般透过窗户上的栅栏涂抹在雪白的墙壁上,给人亲近的愿望。洗漱间被这金色的阳光照得通体透亮,顺流直下的发梳底端,几根落发挂在肩头,摇摇欲坠,它们是另一个秋天的见证。林荫小道上,一片落叶以和落发同样的姿势飘摇而下,借着风力不偏不倚落在我的手上。落叶锯齿的边缘是枯褐色的,像痊愈过后细细的伤痕。 杂志上一个中年人的感悟短文十分漂亮、隽永。中年人的心境其实就像这浅浅的秋,热烈中有一抹妥协和内敛,像一条出了山涧的溪流,注入平原的河道,不再跌跌撞撞不再奔突跳跃。视野变得很宽,心胸变得豁达。行走在秋天,对于生活和事业,有了一份释怀的从容。对于心爱的人,不求全责备,唯在心里祈祷平安幸福。对于所得不求完美,对于付出不问结果。 不是每一棵秋天的树都有果实,沉甸甸的记忆以及哪怕不是十分明晰的觉悟不也一样属于秋天,不也一样是收获吗?记忆一朵荷花在夏日池塘打开的惊喜,记忆漂泊的云朵在心湖投影的甜蜜,和智者一起体会真和善的含义:知人之艰难却不退化为物,知神之无所不能却不梦想成为仙。让爱和思念在心头燃烧,用理性把它置换成温暖,走在秋意蔓延的长路上,不言后悔也不诉离殇。 [美文评点] 这是一篇富有哲思的随笔散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选取了窗外的虫声、木梳上的落发、林荫道上的落叶、杂志上中年人的文章,来体悟秋的静美、恬淡、安详。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材料,在作者情感的贯串下,有机地成为一体,绘成了一幅温润的“秋景图”。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