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6张PPT。第5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借鉴高考对接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二单元课文对译屈子形象
1.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里,哇的一声哭了,石破天惊。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你的眼睛,哭出了你的声音。人们还是没有找到你的身躯,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却刚好容下你那道凛凛傲骨的诗魂。青衫与发须都作了漂流,原来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你可以什么都不要。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在水中的叹息,落了那一秋的叶;又有人见你在深夜,借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颠抱头痛哭。一个答案,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于是我听见,无数唤你的声音:三闾大夫,你沉入水中的思想,何时才能骤然站起,挺立如荷。汨罗江畔,举起酒,不为风光也不为历史,只为与你同饮,同饮满怀的忧国情愁。三闾大夫,请,我先干为敬! 2.屈原的形象是以两种姿态在我头脑中出现的,一是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长佩、芳草在手而飘然云中的浪漫,一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忧愁幽思、泽畔行吟的无奈。而这两种姿态也就分别被演绎为清高圣洁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说你是一位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
汩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
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湿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创作背景有争议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倾向《史记》说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
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
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
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楚 辞 体
1.内容与形式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结构特点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
体”,又名“骚体”。措措施悒苦闷圆罹遭受彰明显善于取巧改变措施把……作为(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随流水而消逝修长的样子形容词,善,美好动词,整理形容词,高,长动词,著,撰写动词,善于,擅长动词,崇尚,爱好形容词,好的,美好的动词,交好,亲善动词,做好,处理好副词,本来副词,本来,原来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察看、选择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副词,的确动词,讲信用动词,信任动词,通“伸”,伸张形容词,真实动词,回转动词,背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介词,用介词,把连词,虽然连词,即使,纵使连词,即使束缚合群在清晨,在晚上使……受委屈,使……受压抑使……步行,赶着使……返回,掉转使……放纵为……而死方枘,圆凿淫荡的事推重,看重使……加高使……加长为……悲伤 五、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岌岌”
“陆离”后置,应为“余岌岌之冠”“余陆离之佩”) 2.状语后置句
①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以善淫”后置,应为“以善淫谓余”)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应为“于兰皋兮步余马”) 3.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4.被动句
①謇朝谇而夕替(“替”,被贬官)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解”,被肢解)[课文主旨]
本文节选自《离骚》,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自己执著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脉络梳理]
本文节选了52句,每4句为一节,共13节。 1.第1自然段,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请结合文章回答。
提示:(1)小人投机(“众女”“谣诼”);(2)君王“不察”;(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2.第2自然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1)“悔”,追悔(反省),后悔。(2)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未悔”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3)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提示:(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3)“高余冠”“长余佩” 明确地表达了广诗人的思想:无悔于选择。(4)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喻怀王以“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以
“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喻奸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4.本诗多用比喻,请你加以分析。
提示:“鸷”指鹰、雕等凶猛的鸟,
“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比喻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1.移情手法的运用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等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写作手法也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2.风格独特的楚辞体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形成具有楚国地方民歌特色的新诗体——楚辞体。再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中有许多句子,若将“兮”字去掉,对偶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对偶句的运用,使全诗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感染力。炼 字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如《离骚》(节选)一诗中,“延伫”“步”“止息”等语用得很好,这些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又如“余独好修以为常”一句中的“独”字也用得十分精妙。“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1.思维模式
(1)关注诗眼、注释等。
(2)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
(3)把握诗歌的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关键字眼的含义。 (4)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课内素材 为国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两千年来,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穿越时间的长河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应用角度:“执著”“忠贞”“爱国”“民族精神”
“生与死”“忧国忧民”等。[应用片段]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荒凉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的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说:“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如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巴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贬,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了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鲜活素材 对于中秋节,我们的很多“传统”由来已久:千篇一律的“傻瓜祝福短信”、越来越趋于昂贵的月饼礼盒乃至节庆期间拥堵的交通、人满为患的商场……而今,端午节亦大有复制中秋之意。 端午节到底应该做什么?恐怕不是随便吃几个粽子,给亲朋好友、领导上级群发短信那么简单。端午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应该在诸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具体的社会行为中,体味到先祖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归结为一句话,是应该有文化积淀与情绪氛围。 遗憾的是,如今,伴随着“除了吃粽子还能干什么”的经久呼声,响应的却是操持着不伦不类买卖的商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粽子女体盛”。如此打着文化旗号行恶俗之事,在我们茫然于传统节日该干什么的当下,倒也不足为奇。 [热评] 我们首先应该琢磨的是 “这些拥有悠久传统的节庆,距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除了开车旅游、去打折的商场里消费之外,端午这样的节日,还算得上是全民的狂欢吗”。 如果不能够将传统节日等同于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也就只能是商家逐利的手段、经济唱戏的台面而已。既然悬挂钟馗捉鬼像、菖蒲作剑、艾叶为虎以镇宅驱鬼等习俗只能在书面得知,既然饮雄黄酒、戴五色香囊、涂雄黄以驱邪等已不再为人们所了解,端午和中秋一样沦为送礼、吃喝的法定消费日,也就不可避免了。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的。我想,执著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著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也能作诗,屈原应当把告别作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做火把点燃,照亮了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著。 [美文评点] 屈原,本身就是一首长诗,是一个文化的界碑。因此,对屈原的歌颂,人们多着眼于屈原诗人的气质和执著的理想,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本文却能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为着理想而生、也为着理想而死的屈原的心路历程,这是本文的高妙之处。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