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赤壁赋》课件(人教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3.9 《赤壁赋》课件(人教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5张PPT。第9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借鉴高考对接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三单元课文对译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能拥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增长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炫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疏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
“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
“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的采用散文化的句式。(《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凭”乘 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白茫茫的水汽旷远的样子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动词,盼望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动词,吟诵动词,攻占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动词,像动词,往,到动词,劝人饮酒名词,类动词,嘱咐动词,起动词,起来,起床动词,发生,引起副词,永远动词,增长副词,本来动词,使……稳固形容词,顽固动词,享有动词,出嫁动词,迎合副词,刚刚副词,适逢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即使连词,虽然助词,主谓之间,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动词,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介词,在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向东……向南东进,东下捕鱼砍柴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使……起舞使……哭泣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2.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2)客有吹洞箫者(“……者”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
3.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5.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在安”) 六、相关成语
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2.只有一根细线联系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绝,断;缕,细线。 3.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粒,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即小米。
5.杯盘狼籍: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课文主旨]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解析: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D项,“本段的感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答案:D解析: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簫声”。
答案:A 三、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②是写曹操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答案:D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解析: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答案:A 解析:A项,“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绘曹操盛时气魄,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作反面铺垫。
答案:A 解析: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增长,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答案:B 解析: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答案:D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本文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古今异义词,其中以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数量最多。古今词义和用法的差异,一直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010·福建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 .. .解析:A项,“其先”是两个词,“其”,他的;“先”,
祖先。B项,“生产”是两个词,“生”,生计;“产”,产业;C项,“颜色”,是两个词,“颜”,脸面;“色”,
面色。答案:D参考译文: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经商,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他就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来睡觉。十多岁,父亲死后,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来。母亲偶尔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在母亲的身旁徘徊,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如同小孩一般。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待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由自主地就这样了。……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他到八十四岁去世。古今同形异义词辨析方法
1.根据词义分析
对于文言文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可将每个词的
词义落实,从而分析其是否为古今异义,这虽然是一个
笨拙的办法,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如“实欲连兵南面
而王齐”,“南面”,今义指南方;而文中“南”就是南方、南面的意思,“面”,是“面向,面对着”之义。
如《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面”
都属这种情况。可见,“南面”是“面朝南(即称王)”之义。 2.现代词义代入分析
判别古今同形词意义是否相同,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
该双音节词词义代入原文,如果是符合的,则应该是古今
同义,否则就是同形异义词。如“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
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此项可以用现代汉语“结发”的意思代入,现代汉语常用的词是“结发夫妻”,义为“第一次结婚的夫妻,旧时指初成年结婚的夫妻”。可见,“结发”该是“刚成年”的意思。又如“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情况,今义是指弯曲,代入即是指行军的弯曲道路,放入原文句子中,卫青向皇帝汇报的绝不可能是弯曲的道路,而应该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 3.语境分析
语言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文词语对语境的依赖性比现代汉语更强烈,所以通过语境分析词义的正确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如上文的“曲折”一词,就有根据语境分析的意思。又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
“绝食”,前文有“人灾”的交代,可见是灾害造成的,绝非主观的“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之义。 4.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为了防止将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混淆。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是“将领和士兵”吗?分析语法可知
“广之将兵”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将兵”应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
“将”是动词,统领,率领。把“将兵”解释为“将领
和士兵”,显然是不恰当的。 上述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有时还需要调动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课内素材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炼出的一种旷达态度。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于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表现于其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眼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应用角度:“乐观”“豁达”“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应用片段]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
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
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鲜活素材高考热点话题:苏轼频出场 李杜皆浮云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范宁,大学生记者杨蔚、许玲娜 ,实习生向莉) 在高考语文卷中,谁能横跨文言文阅读、诗词赏析、填空三大领域且“长盛不衰”?这个人就是苏轼。
在2012年高考语文卷中,据不完全统计,苏轼作品至少成为8省考题;而从2004年起,苏轼9年10次亮相高考湖北语文卷。老爷子一开始“跑场子”,屈贾李杜都成了浮云。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认为,苏轼作为“全能式”的文学家受青睐并不奇怪,“他不是单纯的诗人,有很多散文、词赋可用;而且宋朝文人喜欢讲理,与生活、人生和哲学靠得比较近,也更适合作为考题出现。”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吴洪涛说,苏轼旷达、乐观的个性融入其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容易受青睐,“对考生,对当代人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热评]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 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他说:“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他说,《品中国文人》中有一句话:“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是苏东坡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高度。苏东坡文化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留下的诗文等文化遗产方面,还体现在他旷达不屈服的人生精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方面。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而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所以他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美文评点] 读这篇散文,你会看到那平静的江面上不时闪烁的理性光芒:“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这些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让你透过历史得到教益与启迪,让你的心灵慢慢游走在平静的边缘,体味闲适的人生,感受淡淡的美丽。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