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第二单元第7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NO.1NO.2领悟学海览胜NO.1NO.2积累写作点滴NO.1NO.2NO.1NO.2李 商 隐
1.只有在庄生的梦里你才醒着,听凭世界的手被诗歌书写。一管笔提起来就悬了千年,只等着泪水凝成珠玉。琴弦断成华年,灵感总是在东风无力的时候不期而至。中世纪的格律之王,在阴谋与爱情之间残喘,把春心托付给杜鹃,把后背暴露给人民,只用两三个典故,便草草了结了一生。 2.义山,你的完美是我彻夜难眠的病根。不写诗的时候你扮演谁:碌碌无为的幕僚,一身风尘的旅人?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在寸寸相思中化为灰烬。而效仿你就意味着在平庸之中成为天才,伤心的话留给自己来说,用几行七律把时代哄入梦乡,自己守着床头横陈的爱情,和衣斜倚到天明,胡乱梳洗一番,便翻身上马,径直驰入文学史。这时蓬山已经不远,金屋尚未修成,玉桃不偷也罢,灵犀没点就通,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在那个喧闹而落寞的朝代,你是唯一孤独飞舞的蝴蝶,帝国的秋阳斜照将你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你一旦开始回忆,历史只好一片惘然,只剩下锦瑟声声。晚唐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叛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制,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1.《锦瑟》
《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之特点。 2.《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讥讽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sèxiǎowǎnglǚchóufēixiáncāngjiāotuòwéijuāngēnggèngzhuànbǔbochuán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难道,哪能
预料
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名词作动词,做梦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三、名句默写
1.《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2.《马嵬》(其二)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
此日六军同驻马, 。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此情可待成追忆海外徒闻更九州无复鸡人报晓筹当时七夕笑牵牛不及卢家有莫愁 1.《锦瑟》
《锦瑟》的主旨一直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最多。
2.《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的咏史诗,根据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身为皇帝却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课文主旨][脉络梳理] 1.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提示: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忆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锦瑟》 2.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请你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感情有何作用。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之境,借此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妙情境。
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了复杂的怅惘情怀。
借此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3.前人称《锦瑟》中的“思华年”是本诗“一篇之主”。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全诗之主的。
提示:本诗写于作者晚年,是回顾华年情事之作,诗人以“思华年”(诗眼)总领全篇。颔、颈二联写华年情事,围绕一生如梦如幻的身世遭逢,反复抒写了理想破灭、追求成空的深沉感慨与无穷遗恨,尾联以“可待成追忆”与“惘然”作结,与首联“思华年”呼应。 4.首联“徒闻”“未卜”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马嵬》(其二) 5.“空闻虎旅传宵柝”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提示:“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的安全,这里加上“空闻”,意义就正好相反了。这时的“传宵柝”是预示着要发动兵变了。 6.举例分析《马嵬》(其二)一诗是怎样通过对比来表明讥讽贬责之意的。
提示:颈联中“当时”一句指七夕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他们二人则要“世世为夫妇”;可在“此日六军”哗变之时,结果又是如何?“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以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来映衬“六军同驻马”,没有“当时”的荒淫,哪会有“此日”的离散?通过对比,不仅其意自明,而且蕴涵丰富。
尾联中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呢?多么可悲,可怜,可叹!
总而言之,本诗正是通过对比来表明讥讽贬责之意的。《锦瑟》
化用典故
中间两联追怀往昔,并没有指实年月日期和涉及具体的人事内容,而是化用了四个典故,营造出“庄生梦蝶”“杜鹃伤春”“月明珠泪”“良玉生烟”四个静谧、清丽、迷离而含带凄伤的画面,以象征自己的际遇,寓托自己的心境,从而让读者去揣测、体认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绪,去寻味、把握隐伏其下的情感内涵。情感内容虽隐约不明,感伤情调却明显无疑。 2.巧妙的对偶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同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军”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对接
语言风格鉴赏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 (一)有关语言风格的术语(二)名人名家的语言风格 (三)诗歌题材与语言风格
山水诗:清新幽美
田园诗:恬淡质朴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讽喻诗:沉郁激愤
宫廷诗:缠绵宛转
特别提醒:以上术语不可生搬硬套,答题时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注] 辽西:古郡名,是当时少妇的丈夫所在的征戍之地。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结合整首诗歌,概括出其语言特色“清新自然”“口语化”,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技法汇总
1.设问形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思维模式
(1)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2)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飘逸奔放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3.答题模板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步骤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内素材
李商隐别出心裁,在将《长恨歌》的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杨贵妃的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中,在和平年代的鸡人报晓与逃亡时期的虎旅传宵对比中,在长生殿“七夕盟誓”与马嵬坡“六军驻马”的对比中,在四纪为君而不能保一妇人与民间夫妇尚可白头偕老的对比中,诗人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同时,诗人也感慨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所谓无常,一是无常态,二是难预料,三是难抗拒。这是永远困惑人类的生命主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面对不期然的命运,即使贵为天子,也难以避免。全诗又于有情人与无情世事的对比中,凸显了人生的无常。
应用角度:“世事难料”“生命主题”等。[应用片段]
她的美艳在华夏千年史册上无人比肩,她的柔情让父子两代为之神迷,她的故事烙刻着红颜祸水的万世骂名。
中国历史的悠悠长卷,烙刻着这么一个充满色彩、同时又具争议性的人物——杨玉环。听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你想到的是“四大美人”还是“安史之乱”?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只把责任往女人头上加的话,那显然是不公的,正如杨玉环所承受爆发“安史之乱”最大元凶的污蔑。这显然是儒家思想“女子和小人不可养也”大肆影响而一发不可收拾造成的结果。随着唐朝大国的烟飞云散,随着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之花无情地凋谢,杨贵妃也就落下了挥之不去的千古骂名。 一个与唐玄宗生活十几年的弱女子,对政治毫不感兴趣,没有任何野心,从没弄过权,更从未干涉过关于朝政任何事情。就算后来杨国忠弄权,也不能和杨贵妃扯上任何关系。就凭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深厚爱情,就落下了狐媚圣上的罪名,最终甚至还成了爆发“安史之乱”的最大缘由,千古以来人们都在指责杨贵妃,唾弃杨贵妃。可是,爱情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为什么最终爆发惨不忍睹的战争就是杨玉环一人的罪过,就只让一个女子背负这样一个万世骂名、千古冤屈?难道理由单单只是因为杨贵妃是女人?还是身为一国之君就没有爱的权利?或者真的是没有触碰过政治的杨贵妃亲手毁了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吧。
那么,杨贵妃何罪之有,怎堪红颜祸水之骂名?请还她一个清白吧。
(节选自《红颜并非祸水》)?鲜活素材
“中文告示”有违奥运精神
伦敦奥运如期而至,国人在为中国队连夺金牌而激情澎湃的同时,也被奥运赛场外的一则中文告示泼了一头冷水。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图说,伦敦媒体中心用中文张贴了一则摄像须知,内容是:“中国的记者朋友们,请照顾一下伦敦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果你们想拍他们的话,请提前询问他们,尊重一下他们的私人空间。谢谢你们!” [热评] 奥运精神的内核:公平竞争。但是伦敦媒体中心这样一个中文“提示”是明显的歧视。伦敦奥运赛场内外各国记者云集,扛着“长枪短炮”拍摄的也绝非中国记者而已,以中文的形式直指中国记者,明显有违奥运精神。在李商隐诗意中行走着的雨
一春梦雨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梦雨也是雨,是诗人用笔为雨穿上了衣裳,染上了色彩。
这场雨下在唐朝,下在大散关附近的秦冈山。这场雨是为圣女而下,是为自己一生的钟爱而下。这场雨是属于梦的。
我以为李商隐也是一个情种,像石头记里的贾宝玉,只是生不逢时。祖上没能给他造下一个大观园,没能给他配一群丫环小姐,所以他寂寞,所以他想望圣女,所以他不得志,所以他写诗。 据说当时他还做着官。在唐时做官是须有文才的,按理说,他应该用自己靠文才挣来的官,去一心一意地做事。可他却偏偏还要去写诗,写那些“穷酸”的诗,写那些凄凄迷迷恍恍惚惚的诗,这自然要影响政绩,延误仕途。南唐后主李煜为写诗而丢了江山,李商隐是不是也是为写诗而影响了升迁?可叹,那时没有文学院,没有专业作家,如果有,给他安置在这类单位那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李商隐已死去千余年了。当时他做过什么官,为民造了福还是作了孽,谁也说不清了。但他在圣女祠前,为我们记录下的那场缥缈虚幻的梦雨,却穿越了千年的烟云,在历史的任何一个季节里一直都在朦朦胧胧地下着。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个长期在外的游人,难免会经常想到家的。诗人这时候正在想家。
家是什么?家是村头老槐树下的那口水井,是房后的一片柿园,是挂在山墙上的一张木耧,是母亲脸上苍老的皱纹,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李商隐好像永远离家很远,好像经常出门在外,他想家想得格外多,想家想得格外深沉。这次就是他想家想得最厉害的一次,那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已与夜雨交织在一起,密密绵绵地涨满了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可以想想,做个诗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做个小官不仅会得到升迁,还会遭到贬谪,而这些又都由不得自己,他只能背井离乡,辗转东西南北。难怪,形形色色的雨在唐诗里下得就特别多,在李商隐的诗里也就下得特别多,这是一种时代病,没办法。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出门有汽车、火车,再快点的还有飞机,想在语言上沟通,拨个手机号啥问题都解决了。相隔天南海北谈宗生意,有时也不过几分钟。就这样,人们还是步履匆匆,起早贪黑,直忙得整个社会都浮躁不安,忙得每个人连想家的工夫都没有了。我不知道大家到底都在忙什么、赶什么,赶着享受生活,还是赶着累、赶着死?
其实,人生不过百岁。一天24小时无论你怎样过,都不会多出一分钟。以前,人们养一头猪要历经春夏秋冬,现在只需两个季节甚至一个多季节就行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人类的幸事,还是一种悲哀。 这时候,再拐回来想想我们的诗人李商隐,劳作之余给自己留点闲暇,吃着土鸡(一定是土鸡,绝不会是肉鸡),喝着纯粮佳酿(绝不是勾兑),对着能涨池的夜雨,对着孤寂,想想家,写写诗,也未免不是一种境界。
黄 昏 雨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李商隐偏爱雨,这是读过李商隐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不过,这场雨下得真不是时候,早上不下,中午不下,偏要下在黄昏,竟还惹出一段无边无际的愁绪。 这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李商隐爱雨爱得很独特,他爱的是微雨、夜雨、黄昏雨、梦雨、冷雨、秋庭雨。我就不信在晚唐,在他生活的日子里,就没有下过春雨,就没有下过知时节的好雨。我想,不是没有,是他缺少发现这种雨的心情,缺少这种感受。
雨在空中为云,在地上为水,在李商隐的诗中仿佛永远是漂泊,是迷离,是乡愁,是阻隔。他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无限的凄楚走近我的。靠近我的时候,是烟一样的游动,水一样的柔弱,寒蝉一样的无奈。当这些柔弱、这些无奈无休止地缠绕着、纷扰着我的时候,我才惊喜地发现,他的力量,他强大的力量,已将我掳掠。细细想想,他所掳掠的仅仅是我吗?仅仅是现代吗? 在中国文学史的很多史料上都记载,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性的,果真如此吗?我真不知道这是从何说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我不知道崔珏先生还要我们诗人的襟抱开向何处,难道这还不够吗?他已经“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了。
[美文评点] 天生万物,各自有性。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刻、不同人眼中也是形态各异。同为“雨”,在李商隐的诗中,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却有不同的情味。作者选取了李商隐诗中的代表性意象,为读者展示了“朦胧诗人”李商隐的深隐的情怀。本文视角独到,语言活泼灵动。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