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师说》课件(人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3.11《师说》课件(人教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9张PPT。第三单元第11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NO.1NO.2领悟学海览胜NO.1NO.2积累写作点滴NO.1NO.2NO.1NO.2NO.3感念师恩
1.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孕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日的祝贺!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2.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
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授传授否求学的人用来……的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跟从,并且一般人小的方面学习不一定先秦两汉的散文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动词,以……为师
名词,军队
名词,榜样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政治主张、措施
动词,取道
动词,述说,说
名词,道路
名词,方法副词,本来
名词,坚固(的地势)
形容词,牢固名词,才能、学问
形容词,高明
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的人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知识和道理
代词,他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示代词,这些
代词,代自己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作主语,他们
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副词,表大概
副词,表反问,难道
代词,他们的介词,于
语气词,句末表反问副词,就
连词,表转折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副词,就是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被
介词,从,在
介词,对于副词,竟,反而
连词,表顺承,于是成群地
学习
从师
从师学习
低于以……为师
以……为师
圣人,愚人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有疑难问题
以……为耻
以……为耻
以……为耻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于”表被动) (三)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后省略“之”)
2.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略“师”)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官”的前面省略“以”,“卑”“盛”的后面省略“者为师”)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的后面省略了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四)状语后置句
1.学于余(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余学”)
2.不必贤于弟子(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不必于弟子
贤”)
3.而耻学于师(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耻于师学”)
(五)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六)固定句式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表示得出结论,可译为“因此……”)
3.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的原因)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课文主旨][脉络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面各句中属于“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题;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
答案:D 2.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答案:C 二、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本段的分论点句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B项是作者针对今之人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后抒情句;C项是作者对古圣人与今众人对比后抒情句;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特殊心态。
答案:A 4.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B.第3、4、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C.第6、7、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D.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解析: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
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C 三、阅读第3~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下列各句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解析: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
答案:A 6.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
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解析: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答案:D 1.论证严密,概念明晰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便说明学者之师是什么样的,然后又顺乎逻辑的需要说明这样的老师到何处寻找。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环环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在开头给“师”下一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在第二段则把
“句读之师”和“解惑之师”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明,有力地批驳了士大夫们的诡辩术。 2.对比论证,逻辑严密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有着直接的关系。 3.气势充沛,笔力雄放
这一方面体现在句式上,韩愈为文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联珠句。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今之众人……”。这些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联珠,又称顶真、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这样的句式本文很多,如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宾语前置
?考点对接
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但在文言文中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如“句读之不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不知句读”,因此,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宾语前置”。?考题印证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注]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选自2010年高考山东卷材料)
[注]  媐(xī):嬉戏。 下列句子中从文言句式上看,不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蚓无爪牙之利
C.何厌之有 D.不知所之
解析:B项,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蚓无利之爪
牙”。A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也”,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情况;C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有何厌”,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的情况;D项,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之
所”,属于否定语中“所”作宾语前置的情况。
答案:B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心得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以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技法汇总
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课内素材
《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尊敬老师”“博采众长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等。?鲜活素材
武汉市教育局将淡化中小学教师校籍,规定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6年,缓解上好学校难和择校风的问题。武汉将推进区域内教师“轮岗”,义务教育学校50周岁以下男教师、45周岁以下女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原则上要在区内进行交流。
(4月15日《北京晨报》) [热评] 武汉教师“轮岗”制,抓住了破解愈演愈烈“择校风”、改变延续多年的“不均衡”现状的一条重要线索。家长们追逐名校,并非“贪慕虚名”,不为名校校舍多漂亮、设施多先进,恰因为名校集中了名师,可以将孩子培养得比在普通学校及薄弱学校成绩更好、在成长和成才竞争中更占优势。而淡化教师校籍,促成各类教师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持续流动,对缩小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落差,达成教育均衡,无疑会有长效、根本的改善。千年一叹读韩愈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的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
神!” [美文评点]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古往今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有过多少名士英杰,湮没在岁月的最深处,有多少还真实地活在后人心中?在潮州为官短短八个月的韩愈,竟然令一片山河尽姓韩。以山河为姓,人心作书,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历史并不因为一个人一时的显赫名势就让其永垂不朽,真正能流芳千古的,是那些将个人荣辱与百姓利益、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有志之士。韩愈是中华民族亿万“夫子”中灿烂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千古楷模。点此进入